叢麗
足癬作為皮膚癬菌感染,通常表現為皮下水皰、趾間浸漬糜爛、滲出瘙癢等,若未能夠接受正確治療,加上局部瘙癢經搔抓后造成皮膚潰爛,可能提升細菌感染的風險,進而合并丹毒同時發生,使皮膚糜爛與滲出癥狀加重,且患者小腿周邊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現象,嚴重者甚至難以行走,增加敗血癥發生風險,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并威脅機體健康[1,2]。以往臨床多選擇常規西藥進行外用,雖然能夠緩解相關癥狀,但效果較為局限,長時間使用還可造成較多不良反應,直接影響預后,延長治療周期[3]。隨著中醫技術的完善,臨床發現除了常規西藥外用之外,可加用中藥足浴進行干預,可有效控制病情,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提升療效[4]。因此本文展開試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70例丹毒合并足癬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藥組及西藥組,各35例。中藥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7.26±2.03)歲;發病位置:左足12例,右足14例,雙足9例;病程5~18 d,平均病程(12.83±1.14)d。西藥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47.51±1.89)歲;發病位置:左足13例,右足15例,雙足7例;病程7~21 d,平均病程(12.88±1.06)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診斷相符,經各項檢查確診;②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深部感染、心腦肝腎功能不全、局部膿腫、下肢靜脈血栓、內分泌疾病或者精神病;②存在藥物過敏史;③哺乳期或者妊娠女性;④病歷信息不全,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西藥組 接受常規西藥外用。采用生理鹽水處理滲出以及分泌物,利用棉簽取適量咪康唑乳膏(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0001,規格:20 mg/支)涂抹在足癬位置,2次/d;利用棉簽取適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德國Mobilat Produktions GmbH,注冊證號 H20160601,規格:14 g/支)涂抹在下肢紅腫及疼痛位置,最后將紗布覆蓋在涂抹藥物處,妥善固定,2次/d。持續用藥1周。
1.3.2 中藥組 接受中藥足浴聯合西藥外用,除了上述西藥外用療法之外,加用子午流注中藥足浴,每日申時(15:00~17:00)選擇防風20 g、土槿皮35 g、何首烏15 g、苦參35 g、黃柏10 g、地膚子20 g、黃連10 g、荊芥20 g、百部35 g、白鮮皮20 g、蒼耳子10 g、柿蒂15 g、蛇床子20 g、石榴皮35 g、白礬8 g,加水煎煮,冷卻后添加食醋,浸泡患肢,30 min/次,1次/d。持續用藥1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用藥1周后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判定標準[6]:用藥后腫痛等癥狀消失,真菌鏡檢結果正常為顯效;用藥后腫痛等癥狀減輕,真菌鏡檢結果正常為有效;用藥后未得到上述結果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的生活質量 分別在用藥前、用藥1周后進行生活質量評分調查,采用QOL評分[7]: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疼痛、日常生活,各個項目滿分60分,<20分為極差,20~50分為一般,51~60分為良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用藥1周后,中藥組總有效率88.57%高于西藥組的6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中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57%與西藥組的14.29%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n(%)]
2.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 用藥前,兩組QOL評分中的睡眠、食欲、精神、疼痛、日常生活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1周后,中藥組QOL評分中的睡眠、食欲、精神、疼痛、日常生活評分均高于西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的QOL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的QOL評分對比(,分)

續表2
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發的皮膚病,一旦發生后可導致患者局部皮膚屏障消失,各類細菌極易經過皮膚破損位置入侵,從而導致下肢急性網狀淋巴管發炎,最終引發丹毒[8]。兩者合并產生后,明顯加重相關癥狀,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直接危及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9]。
既往臨床多選擇常規西藥進行外用,其中以咪康唑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較多見,雖然能夠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但實際工作中發現其起效緩慢,長時間使用可能引發耐藥性,進而造成疾病反復,增加患者痛苦[10]。近幾年,隨著中醫水平的進步發展,臨床發現除常規西藥之外,可加用中藥足浴進行干預,可有效提升療效,同時不會引發較多不良反應,安全性高,促進病情恢復[11]。從本文結果中看到:用藥1周后,中藥組總有效率88.57%高于西藥組的6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中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57%與西藥組的14.29%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前,兩組QOL中的睡眠、食欲、精神、疼痛、日常生活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1周后,中藥組QOL中的睡眠、食欲、精神、疼痛、日常生活評分均高于西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中藥組總有效率更高,同時避免嚴重不良反應出現,同時改善生活質量。中醫上認為,丹毒合并足癬的病機是火邪侵犯、血分有熱,進而郁于皮膚而發,針對此,臨床治療原則應以涼血化瘀、瀉火解毒、清熱利濕為主。中藥足浴作為中醫傳統療法,具有悠久歷史,其中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土槿皮殺蟲,止癢;何首烏解毒,消癰;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荊芥發表,祛風,理血;百部溫潤肺氣,止咳,殺蟲;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蒼耳子散風止痛,祛濕殺蟲;柿蒂降氣止呃;蛇床子殺蟲止癢,燥濕;石榴皮澀腸,止血,驅蟲;白礬燥濕止血,解毒殺蟲,全方可發揮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的作用[12]。現代醫學上發現,本次研究的中藥足浴能夠抑制多類致病性皮膚真菌,尤其是絮狀表皮癬菌、白色念珠菌、石膏樣癬菌等,同時可提升皮膚的免疫能力,達到抗炎、防腐、收斂、止癢的功效。另外通過足浴方式在每日申時(15:00~17:00)進行治療,其中子午流注理論源于《黃帝內經》中“天人相應”的理論,機體氣血通常按照1日12時辰的陰陽消長有規律的流注于經脈之中,而申時(15:00~17:00)為膀胱經循行的時間,有助于濕熱下注,促進藥物通過溫熱足浴,增強藥物的吸收,加上一定溫度能夠促進局部微循環,殺滅細菌,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中藥足浴聯合西藥外用運用于丹毒合并足癬治療中效果更好,可以快速減輕癥狀,防止不良反應出現,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