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冠群

整合與拓展是目前小學數學研究的熱門話題,面對整合教學后多出來的課時,教師們紛紛開展各種實踐嘗試:游戲課、繪本課、實驗課、思維課……面對這些“追求趣味”“尋求整合”“凸顯拓展”的課堂,似乎還缺少一些什么。帶著思考,筆者進行了小學數學第一學段“慧學”課堂的開發和實踐,以教材中的基礎性知識為開發基點,有效選擇素材、內容進行整合開發,并輔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力求打通課內外的通道,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整體性、系統性、拓展性。
一、透視現實教學下拓展課堂之尷尬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中,拓展型課程作為整合課背后的補充提升型課程,以其自有的靈活性、延續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等因素,成為當下的一大關注點,我們期望通過研究,讓拓展課程作為補充拓展性課程的同時,成為鏈接小學數學課堂和現實生活的有效載體。帶著思考,我們進行了拓展課例的初嘗試。
(一)一個案例觸發思考——初嘗試,有驚喜
驚喜一:目標明確,激興趣。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簡化版的游戲、適切的活動目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驚喜二:內容融合,有內涵。將游戲與平移知識點高度融合,以“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大義釋曹操”為故事背景引入,增加了課堂的歷史文化內涵;
驚喜三:充分探究,再建構。學生有充分探索的空間,滲透符號意識、策略意識,精準表達、解決問題能力等,挖掘游戲之下的數學本質,最后的游戲開發,更是實現了知識的再建構。
(二)課堂現狀——有實踐,略缺失
初嘗甜頭,學校教師對于拓展型課例的設計和實踐熱情高漲,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對本校第一學段的學生、家長以及周邊學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和訪談,發現拓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1. 目標缺乏適切性
有的課堂誤把拓展課當作奧數課,過分拔高內容難度與能力要求,忽視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匹配度,未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層次需求。
2. 活動缺乏思維性
過于注重“繪本”“活動”“游戲”等教學形式,一味追求趣味性,脫離數學認知,對內容的探究淺嘗輒止,缺少數學味,學生思維得不到發展。
3. 內容缺乏序列性
目前的數學課堂形式多樣,介紹數學文化、設計數學實驗、改編數學趣題、閱讀數學繪本……其中也不乏好課,但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是隨意性較多,更多的來源于突發性的靈感,課題的選擇多憑教師的主觀喜好,缺少一定的系統性和規劃性。
二、探究深度學習下“慧學”課堂之開發
“會思慧學,拓展改變課堂”:基于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進行課程開發、組織學生進行有序合作探究進入深度學習;實現更加廣泛、深度和充分關聯度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發展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多元激活素材開發的渠道
我們說拓展課是對基礎性課程的補充和完善,因此素材的選取非常廣泛,好的拓展課程離不開有效的素材開發,素材一定是來源于教材或相關的核心知識,但又要高于教材,盡可能準備得豐富些,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1. 分類:挖掘素材
拓展課程的素材選取一定是基于基礎性課程的,因此我們在素材的挖掘過程中可以從教材內容入手,對其進行有效地利用、巧妙地轉化、適度地拓展。利用好教材中的“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思考題”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拓展的素材,但教師要有處理教材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 多源:盤活資源
實踐證明,豐富的信息資源為拓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挖掘國際國內前沿教學資源,活用教育軟件,也可以尋找數學相關的典故,例如數學發展史、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名題名書等。
(二)多維激趣素材開發的形式
數學拓展課程不僅要關注數學知識本質上的拓展,即素材的有效選取,更要關注拓展形式表現上的趣味性。好的拓展課程設計一定是建立在學生喜歡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拓展課程的開發設計過程中,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二年級數學教材,開發五種不同形式的數學課程表現:
1. 微說數學
借助微課形式,從思維小體操、數眼看生活、數學小故事三個類別進行設計、開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習渠道。
2. 智繪數學
借助繪本擴展教材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的局限,通過合理重組、改編、整合,將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情景化,再讓學生根據概念理解創編“繪本”。
3. 實踐數學
借助實物物的操作,在自主實驗、合作互助的探究中,在問題情境驅動下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實驗過程。在動手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
4. 趣玩數學
引入與數學知識契合的數學游戲、魔術,將相關知識與游戲、魔術緊密結合,如七巧板、數獨、華容道、魔方等。
三、實踐會思慧學下“慧學”課堂之實施
數學拓展課的核心是基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筆者根據一、二年級教材內容,提煉核心概念和關鍵能力,設計不同學習主題的“慧學課堂”,構建數學文化、數學思維、實驗活動、STEAM這“四慧主題”,針對每一個主題課程的不同類型與目標指向,我們開發完整的拓展課程序列,從而完善學習的數學拓展課程體系與實施流程。
(一)數學文化——整合拓展,開闊視角
我們對第一學段的“你知道嗎?”進行了梳理并架構了整合后的課程,結合低段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拓展。我們不在是簡單地介紹這部分知識的歷史,而是充分包含數學知識點、數學思想和方法,并發揮其激趣、共鳴中國數學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數學思維——立足本質,高階學習
我們以課內基礎知識為生長點,立足數學知識的本質,將相關聯的內容連成鏈、織成網、形成塊、聚成球,理清知識脈絡,促進學生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數學思考,讓知識更有意義。知識在學生的腦中如果已經由點織面了,那么它會像一個“帶鉤的原子”,在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大腦就能調用這些知識進行推理。很多學生不善長根據已有線索合情推理,是因為知識在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個網狀的關聯結構,缺乏應有的“活性”。知識結構化不僅凸顯了知識的本質,而且還表征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我們以思維研究為主題,通過推理由主題將生活相關內容統整起來,促進學生構建新系統,獲得新見解。
(三)實驗活動——任務驅動,拉長探索
數學游戲、數學魔術、數學實驗這一類的實驗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我們設計適切的挑戰目標,根據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比較淺、認識比較感性的特點,采用小話題切入,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拉長探索的過程,主動發現策略。例如拓展“平移”設計的數學游戲類《移形換位》《智取華容道》、利用“10以內加減法”設計的數學魔術類《神奇的骰子》。
(四)STEAM設計——綜合運用,深度理解
知識是為解決生活問題而服務的,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需要綜合運用,因此,“慧學課堂”應該立足于數學,而不只限于數學,以全科的視野來設計項目,用項目成果呈現對知識的運用、再創造和深度理解。基于“STEAM”教育視角,充分體現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學生在進行STEAM數學拓展型課程的時候,在不斷創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在探究和實踐過程中構建知識和技能。例如一年級可根據《人民幣》設計STEAM課程《盲文制作》;二年級可根據《測量》設計STEAM課程《我來設計升旗臺》;根據《觀察物體》設計STEAM課程《桌子的“新”思》……
四、反思與展望
“慧學課堂的架構與實施研究”開展以來,豐富了學生綜合探究的學習路徑、開啟了教師的全科互聯的教學視域。
(一)從基本掌握轉變為思維延伸——學習能力提升了
在慧學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停留在表層的學習。教師更關注游戲、繪本、實驗背后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去探索揭示它們背后的數學知識,讓學生自己或小組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真正達到深度學習。
(二)從固定學習轉變為積極探究——學習方式豐富了
慧學課堂借助環境外力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化,讓學生真正發現數學的本質,并從中探尋到為什么。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動手操作、同伴合作,不斷體驗從失敗到成功,從而讓學生走近數學、喜歡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形成數學品質,鍛煉數學意志,培養數學氣質。
(三)從被動卷入轉變為主動參與——學習意愿增強了
慧學課堂的課程設計是一個將“被動”轉化為“主動“的設計過程,將學生個體被動地卷入到數學學習中,外因的改變促動內因的改變,從而幫助學生個體形成數學學習的積極需求、興趣和價值觀念,最終表現在行為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拓展課程的設計是當下很多教師都在思考與實踐的,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對數學教材進行挖掘、擴充、延展,系列開發“慧學課堂”,對目前數學課堂進行補充和拓展,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通過富有挑戰性、層次性的課堂任務,發展自我,提升綜合學習能力,使每一位學生“樂學”“會學”“慧學”,真正發展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形成數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