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靜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與完善,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實踐與運用,越來越注重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和合理化。現如今,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講授一些理論知識,那么將使得教學脫離實際,學生難以理解這些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踐行,讓語文教學內容和方式更加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的學習,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1. 陶行知教學理念的內容及內涵
陶行知老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教育的方法,經過了數十年的實踐教學,他認識到了中國教育存在著教育內容與生活脫軌、教育方法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教學問題,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兩個教育目標:一是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二是改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脫軌的現狀。其內容主要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內容要與生活俱進,強調了終身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否定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更強調教育要為生活負責,要用高質量的生活教育低質量的生活。另一方面,陶行知先生指出了傳統教授法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了“教、學、做合一”這一教學理念。該理念強調了“教”“學”要以“做”為中心,教學的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該理念強調的“做”是要充分考慮實際生活、有確切的目的、有良好的思維、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做”。這一理念中的“做”更強調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是我們在現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就很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陶老先生的教學理念準確地指出了當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又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指導。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2.1拓寬小學語文教學范圍和素材
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師從書本內容出發,在教學中更多地強調對知識進行生硬的傳授和掌握,但是對各類教學資源和素材的利用十分有限。實際上,生活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語文教育資源,是識字、閱讀、寫作等教學的重要靈感源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積極鼓勵學生從學校和家庭中走出去,實現傳統學習范圍向生活和實踐的延伸,從日常作業、考試延伸到生活體驗,注重生活與實踐對學生學習的啟發,這能幫助教師和學生加強對生活中學習素材的選擇和使用,幫助學生借助社會和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開拓學生的視野,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素材與范圍的拓展和延伸。
2.2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
傳統的教學是立足于書本和知識結構的要求進行理論教學,這給學生加強實踐方面的經歷和體會帶去了不小的阻礙。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強調社會和學校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實現知識與實踐的相互支持,希望學生能夠走出課堂和學校,實現實踐和課堂教學的互融共進。以這種思想為指導開展教學,能夠進一步增強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開放性,讓學生帶著所學知識走進自然和生活,探索美好的事物,用自身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感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更進一步地實現學生對書本和理論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從而讓學生形成對實踐和具體應用的了解,在實踐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3.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教師與學生對語文的認識不清晰
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教育體系中最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對于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差異。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只是盲目地對學生開展基礎知識的傳輸,而小學生也必然會呈現不良的發展趨勢。在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之上,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自身在語文學科學習之中人文科學素養的發展也不夠達標。
3.2教學方式枯燥
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往往采用單一和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得師生互動出現了一定的問題。許多學生感知到與教師的距離越來越遠,從而對教師產生了敬畏和懼怕心理。這一現象造成學生的問題積累越來越多,使得學生出現了學習困難,固化了學生學習思維,導致學生過度依賴教師,促使師生關系出現了諸多矛盾。
4. 基于陶行知生活理念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4.1提升小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新時代教育環境之中,學生應該更合理地開展實踐操作,以增強自身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所以在新教育環境和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關注每一個學生實際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強調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以此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綜合實踐操作之下提升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水平,確保學生借助自主實踐和操作,實現自身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
4.2增強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認為,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之下,應該實現語言綜合表達能力的提升,確保學生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為學生社會性特點提供多方位的培養途徑,以彰顯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的重要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創新之下,真正為學生口語交流提供多元化的時間和溝通空間,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和提問,特別是在教學課堂問題實施環節中,教師對于學生發言和交流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更好地感知語文課程的學習魅力與樂趣。
4.3閱讀中融入生活元素,引發深入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十分有必要。小學生的理解往往十分純粹,他們在分析問題時思考的角度太過單一,在認識、熟悉、使用知識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將生活元素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可圍繞學生的校園生活,選擇相應的閱讀教學內容,讓他們憑借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閱讀課文,增強學習體驗。以部編版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為例,這篇課文講述了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在閱讀“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的絢麗多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際的校園生活進行觀察,比如觀察校園內的景色、觀察身邊同學的著裝、觀察不同班級的學習狀態、觀察課間活動時同學們的運動狀態等等。通過觀察校園的實際學習生活,學生對文章中“同學們”朗讀課文、做游戲、摔跤等文章內容的體會更加深刻,閱讀體驗感也將大大加強。
4.4進行練習教學,提高實踐能力
“做”是檢驗“教”“學”成果的唯一方法。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開展課堂練習,通過聯系增強學生的閱讀、創作能力。對此,教師可根據所講解的課文內容,設計相應的練習內容,比如閱讀的感悟、寫作練習等等。比如,在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牛和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上進行課堂練筆:“這篇課文中作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人物形象,我們可以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來寫人物描寫的一段話。”在課堂練筆時,學生仿照課文中“我”的動作、神態描寫,進行創作:“我一擼袖子,大踏步走上臺前,拿起麥克風侃侃而談。”“我心里慌得不行,兩只手在胸前緊緊握著,不敢抬頭,生怕撞見他嚴厲的目光。”通過練習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創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實現了“教學做合一”理念下聯想的教學效果。
4.5科學豐富生活知識,以生活知識促進語文學習
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不應僅局限在課本上,教師更需要鼓勵學生多去了解生活中的知識,擴大知識層面,這樣學生才能有效地在語文學習中將生活知識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從而有效開闊學生的語文思維,更好地感受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深意。正因如此,教師可以從課本的基礎內容出發,首先給學生們講述課文本身的內容與意義,再通過相關引導,比如基于文章的時代背景等生活知識幫助學生由此開闊思維,進行知識上的延伸與擴展。同時在課堂前,教師也可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多去了解文章的相關知識,鼓勵他們通過自身生活知識的儲備來突破對課文本身的理解,從而推動語文生活化教學目標的實現。
4.6加強生活素材觀察思路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對外界事物有較大的好奇心,渴望觀察事物,但受困于年齡較小、經驗有限等原因,缺乏相應的觀察思路,因此,在具體的觀察思路和方法方面依然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確定相應的觀察對象、觀察順序以及觀察重點,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全面、仔細、合理地觀察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進行應用。首先,教師應該立足于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幫助學生確定具體的觀察對象;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完整地貫徹執行相應的觀察順序,了解生活中觀察對象的具體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仔細觀察與分析事物的良好習慣;然后,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厘清觀察重點,從知識和觀察對象的重點入手,形成學生對整體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以以觀察日記為作業,要求學生觀察黃豆發芽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確立觀察的核心內容,即黃豆發芽的過程,讓學生以此為對象,對黃豆發芽的具體流程進行記錄和分析。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記錄黃豆在各個生長環節的具體變化,從黃豆芽的細節入手進行記錄和感悟,從而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語文學習中的閱讀、理解以及寫作提供相應的支持。教師還應該及時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角度和重點內容,讓學生在形狀、顏色、結構等方面形成屬于自己的體會,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把握和分析重點的能力。借此來鍛煉學生的素材感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為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總之,在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之中,小學語文創新教學迎來了新的生機,并且在突破原有教學模式束縛之下,懂得如何關注學生個體化與差異化特點,并結合具體的教學策略,以探究每一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需求,在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之中,加強創新教學的基本目標,實現對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