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京
幼兒規則意識是指幼兒發自內心的,以外在的、他人的規則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的意識。好的幼兒規則意識可以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品質,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但在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過程中出現了硬性的約束幼兒、忽視幼兒個體差異、家園合作不夠等問題,對此有如下策略:將規則融于環境、生活、游戲(及創設環境,營造氛圍、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建立、實施規則、利用游戲,強化規則意識)、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家園合作,共育幼兒。
一、幼兒規則意識及培養的重要性
幼兒規則意識的本質是孩子對外在規范的某種自覺能力,是個人對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某種自覺能力。幼兒園的生活雖然充滿快樂、自由,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則,孩子才能生活在不突破底線的自然狀態中。一般孩子在各方面都生活在自由、被愛、不受拘束的環境中,入園后,有些幼兒頭腦中無規則意識,有些幼兒有規則意識但意識淺薄,行為往往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不考慮結果。當然,也有幼兒自我控制力較強,但因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也會違反規則。
1. 有利于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包括進餐、就寢、飯前便后洗手等,看似很小的基本的生活習慣,每個孩子都能做好,每一天堅持做好并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需要很大的內驅力的。教師想要結合班級孩子的特點進行班級管理,就要制定相關規則,以培養幼兒這樣一種意識,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規律:趁早性、漸進性、反復性。教師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促使幼兒漸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 有利于幼兒自制力提高
幼兒在幼兒園內是在班級群體中生活、學習的,班級內幼兒和教師共同制定的規則幼兒要遵守。幼兒沒有意識到規則,教師和同伴會提醒,不守規則時,也有教師引導教育,漸漸地,規則意識內化。同時在平時的游戲活動中,特別是中班以上的幼兒,他們的游戲大多為兩人以上進行的,因此幼兒在執行游戲規則時必然帶會相互監督。所以幼兒不論是在游戲中還是在班級活動中,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知道要有意識地遵守規則,不能隨心所欲。
3. 有利于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
良好品質包括文明禮貌、有愛同伴、誠實勇敢等等。老師要求幼兒不打架、罵人,不偷東西、不損壞公物和他人財產,并在幼兒入園時,引導幼兒向老師問好,使用禮貌用語。這些是幼兒園內從小班開始教師就引導的文明規則,更是社會公共文明規則。教師的引導讓這些成為幼兒內在的、自覺的意識。幼兒在游戲時,追求結果是進行游戲的動力,幼兒會為此付出并努力。因此幼兒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規則,需要一定的時段并且具有延遲性。培養了幼兒的耐力、有愛同伴等良好的品質。
4. 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幼兒班級群體都是需要規則的。在制定規則和利用規則進行游戲、生活的過程中就是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最好體現。在制定班級管理的規則時讓幼兒一起參與進行討論,在實施規則時,幼兒同時扮演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角色。同時在游戲時更是為幼兒提供了社會交往的機會,發展了交往能力。
二、幼兒規則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1. 硬性地約束幼兒
有些幼師在教育幼兒時常常會單單對幼兒提出一些規則,一日生活中,從集體教學到游戲、吃飯等等,都是教師對幼兒口頭上說,要怎樣怎樣做,外部加強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例如,在建構區,教師要求孩子們玩過以后把積木分類放好。幼兒結束游戲收積木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幼兒沒有將形狀一樣的積木放在一起把它們分類。中班幼兒是有這個能力的,但我們看到的是被亂放的積木,地上也特別亂。玩其他區域游戲的幼兒已經回到座位上這邊還沒收拾好。最后總是由教師去把它一一歸位。而這時,教師會當著全班幼兒的面再次強調說:教師說過了小朋友玩過積木要分類放好,但是剛剛玩積木的小朋友沒有做到。希望下次你們玩的時候要把積木分類放好。老師只是硬性地把規則告訴了幼兒讓幼兒去遵守,卻沒有去了解規則是否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孩子是否了解了規則等等。
2. 忽視幼兒個體差異
許多幼師在制定班級規則時多從一個班級中大多數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在實施時會要求每個幼兒都要做到班級里所制定的規則。集體教學中,小眼睛看老師、小嘴巴閉閉緊、不得下位等;在吃點心或在吃飯時不能磨蹭,對于吃飯總是最慢的幼兒進行點名,引導他吃快點;在制定游戲規則與實施中也一成不變,比如在戶外游戲中教師為幼兒制定了一定的路線,讓幼兒沿著路線撿樹葉并放到回收站,有些幼兒為了撿更多的樹葉就走了近路,沒有按照教師的規則,大多數教師會認為這樣沒有按照要求來就判為輸掉了比賽,但事實上這是熱愛環境、愛護環境的表現。
3. 家園合作不夠
幼兒在幼兒園中,教師對幼兒的規則意識要進行有意識的培養,通過言語、行為做榜樣來教育幼兒,并在活動中要求幼兒遵守規則,希望幼兒在生活、學習中有良好的規則意識,而當幼兒回到家后,特別是周末、放假,沒有了老師的嚴格要求,家長們沒有很強的意識去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幼兒在家中規則意識減弱甚至是沒了規則意識。同時家長與教師之間缺少溝通,使得幼兒在幼兒園學到規則經驗淡化褪去。比如幼兒在班級里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一旦放假,回到家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再加之父母寵慣著幼兒,任由幼兒自己決定,那么這個好的習慣就很難養成。
三、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
1. 將規則融于環境、生活、游戲
建構主義學理論認為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識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的交互作用。幼兒主動地建構他們的認知世界,提高認知能力,而不是通過單向傳授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規則也是一樣的,規則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知識經驗,教師要調動幼兒的主動性、主體性,引導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將經驗內化,就是基于幼兒的學習方式將規則融合在環境、生活、游戲中。
(1)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環境對幼兒來講非常重要,環境的好與壞影響著幼兒的情緒、態度,同時,幼兒的學習經驗的獲得很多時候與環境相關聯,幼兒會學習周圍環境的經驗、會模仿。因此創設環境、營造氛圍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策略之一。
我們在幼兒的生活、學習的地方,張貼一些標志、符號、圖片等一些含有規則的內容,不僅供幼兒欣賞,重要的是幫助幼兒鞏固已有常識,以起到輔助幼兒的作用。比如,洗手池貼一些幼兒洗手的步驟,引導幼兒便后正確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游戲區角的游戲材料以及幼兒物品都可以使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擺放標志,小班的幼兒可以用照片的形式,中班、大班就可以自己設計規則圖標,引導幼兒物品用完要放回原處;當然也會在樓梯上貼上下樓梯的小腳印,提醒幼兒沿著小腳印走,上下樓梯靠右走;在戶外游戲區域擺放安全游戲的的圖片;室內游戲室貼一些游戲規則的圖片、游戲步驟提示等等,這些標志不僅是在無聲無息地提醒幼兒,當幼兒看到這些標志時,如果身邊的同伴沒有按照做,會去提醒同伴,大家相互提醒,按照標志要求去做,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2)規則滲入一日生活之中
規則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入園、排隊、如廁、學習、就餐、午睡、游戲等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規則,我們在保證幼兒快樂的知識經驗的同時,要將規則融入一日生活中,讓幼兒知道規則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幼師應從幼兒入園時就做好準備,與幼兒、家長相互問好,上下樓梯提醒幼兒靠右走,排隊時不要擁擠,不要插隊,如廁后提醒幼兒要洗手,進餐要文明,午睡時要安靜,集體教學時,看看誰的眼睛最亮、是看著老師的,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加深印象。在建立規則時與幼兒一起制定,幼兒討論,教師進行正確、適當的引導,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責任感。在實施的過程中,利用正向影響或者獎勵制度,對遵守規則的幼兒和規則意識增強的幼兒給予鼓勵,同時引導其他幼兒學習良好的榜樣,慢慢地讓幼兒自覺遵守各項規則。
(3)利用游戲,強化規則意識
幼兒的知識、經驗是通過游戲獲得的。幼兒的學習方式是在游戲中自主探索、親自操作、相互合作等,在游戲過程中能形成幼兒基本的規則意識,并逐步加強。
因此,應充分利用幼兒喜愛的各種游戲,將規則滲透到游戲前、游戲中、游戲結束中是一種重要對策。如:在游戲前取游戲牌時,誰表現得好、安靜、主動去排隊,就讓誰先去,既是對表現好的幼兒的表揚又是對其他幼兒進行暗示,要遵守規則才能游戲。在游戲中,各種游戲有不同的規則,下棋時,不同的棋規則不同,要遵守規則,這樣才能將游戲繼續下去。閱讀區要安靜。游戲結束時請幼兒反思總結,誰更好地遵守了規則、強化規則并耳濡目染到自己生活中。
2. 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和達到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這源于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家長教育水平、幼兒自身特點的不同。不同的孩子對規則的理解和接納的能力不同,同時對于同一規則,教師使用的引導方法不同,孩子的認同感和內化程度也是不同的。許多教師能夠認識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但在制定規則、實施規則的過程中,教師多以班級整體幼兒的發展狀況為依據,卻很難考慮到其他比較特殊的幼兒,不能夠為不同層度的幼兒提供合理的規則。
所以我們在制定實施規則時,就要慎重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與幼兒一起制定,針對一些特殊的幼兒給予不同的要求,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的需求。在宣布班級的規則時,要向全班幼兒講明,以免有些幼兒看到老師對待其他幼兒不嚴格,沒有按照規則老師也不懲罰,形成“我也可以不遵守規則”的心理。在游戲活動中,提供不同層次的規則游戲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游戲。
3. 家園合作,共育幼兒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幼兒園的引導。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結合,形成合力才能使來自雙方的學習經驗互補。一方面幼兒在家庭中鞏固在幼兒園獲得的經驗,另一方面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得到運用鞏固。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立規矩有點早,有些家長認為太嚴不好,束縛了孩子的天性,也有些家長意識到幼兒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許多的困難,但家長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有與教師及時溝通交流,這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因此,教師應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內容、制定的規則,及時反饋孩子在園的表現,可以通過班級活動提醒家長在家中或是其他公共場所遵守規則,也引導幼兒提醒家長,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在幼兒園成立家庭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制定合理有效的規則,家長親自走進幼兒園觀察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看看孩子還有哪些方面欠缺。另外,教師指導家長科學育兒,家園共同努力。幼兒放假在家前,教師應引導家長帶領孩子共同制定居家規則手冊,結合家庭情況制定在家時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則,并進行堅持打卡活動。并讓家長記錄孩子每天在家遵守規則的狀態,是否自己主動去做、是否需要家長提醒。這樣在家張的監督和老師的引導下,對在家堅持遵守家庭規則的孩子給予獎勵,對家長進行表揚。讓孩子和家長都感受到教師對于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視,讓家長感受到孩子遵守規則后的行為變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