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 兵
作為新代表,此次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我準備了兩份建議,主要緣于從事教育工作的實際和思考,也基于華東師范大學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一份是著眼于加強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建議提煉和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另一份關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問題,主要結合華東師大深耕多年的古文字研究這一“冷門絕學”,提出要高度重視并加強中文字符集建設的建議。
提煉和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華東師范大學依托教育學科優勢,長期關注和研究教師隊伍建設領域的重點難點和前沿性問題。2022 年8 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同志主持召開決策咨詢會,圍繞謀劃二十大教育事業發展聽取意見建議,我有幸受邀參加。會前,結合既往已有相關研究,我專門組織了學校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的智庫專家團隊,通過查閱資料、組織一系列的座談研討,與北京、上海等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同志和全國各省市兄弟高校學者多次深入交流,最后形成了四條建議,其中之一就是“對教師精神要再提煉、再弘揚”。
在調研中我們也進一步形成共識:要讓1800 余萬名各級各類教師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狀態,有力支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從而有力支撐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不僅要繼續推動物質條件的改善和體制機制的創新,還需要激發更深沉、更持久的內在動力,實現教師自我驅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相繼提出“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大先生”等期望和要求,于漪、衛興華、高銘暄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可以說,教育家精神的提煉和弘揚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支撐,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所以,我這次提交的建議“提煉和弘揚教育家精神,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前期研究的“再深化版”。具體來說,一方面是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把研究提煉新時代教育家精神作為重要工作議程,并將其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提煉過程中重點考慮體現時代精神和傳承優秀傳統,尊重教育規律和教師發展規律,還要接地氣,既高位引領、富有感召力,又不能讓人覺得高不可攀,而是在各自平凡崗位上通過不斷努力可達可及。另一方面是建議一旦提煉成熟,要把弘揚和培育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過程,納入師范生培養、教師職后培訓、教師職業發展等各環節,明確以教育家精神為導向,完善提升教師榮譽體系。
加強中文字符集建設。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與數字技術的相遇與碰撞,無疑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動能。
近年來,學校一直在推動“冷門絕學”研究,我們“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的一批專家學者長期致力于中國文字數字化研究,并因時而進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自主研制標準古文字字符集,創建了智能型中國古文字數字平臺。中心副主任劉志基教授針對中文字符集建設曾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智庫專報,并獲得了批復。我們通過進一步調研了解到,作為傳統文化基本載體的歷史文獻在數字化傳播方面還存在話語障礙,國際標準電腦字符集中的中國古文字有大片缺失,以古文字形體原貌來表達的“原形字”完全處于空白,以今日通用的楷書轉寫的“隸定字”也有相當大比例處于盲區,導致無法對其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處理和傳播。此外,還存在有字不能用、有字不好用的情況,大批已在國際標準中編碼的漢字在網絡和數據庫中使用受限,作為中文字符集核心的GBK(即《漢字內碼擴展規范》)大面積存在“一字多碼”問題。
為此,我提交建議“完善中文字符集,推動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呼吁國家相關部門能夠重視中文字符集的建設,加強整體規劃和協調管理,首先實現古文字的中國標準的統一編碼,同時爭取更多國內外技術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加強中文字符集的國際影響力與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