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上海錨定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創新策源能力,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成都市科技局會同相關區(市)縣,赴上海開展科技創新專題調研,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為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帶動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習借鑒。
上海經驗:聚焦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構建城市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
城市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引擎,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是構筑城市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上海搭建以張江科學城、張江綜合性科學中心為核心的“塔尖”,建設一系列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和科技創新功能集聚區的“塔身”,強化制度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等以厚植創新創業創造土壤的“塔基”,構建起創新驅動發展的“四梁八柱”,為城市創新勢能、產業發展能級躍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發揮戰略科技力量創新策源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突出使命導向、產業導向,以“一個產業方向布局一家國家實驗室”為導向,建設張江、浦江、臨港三大國家實驗室。三大國家實驗室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梳理“卡脖子”問題攻關任務清單,解決上海三大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和落實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要求。突出共建共享、開放共享,通過設施優先使用權、享受直接投資收益等方式,推動社會資本與政府、高校院所共同建設重大創新平臺。通過出臺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的政策、對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情況進行年度考核等措施,推動科研儀器設施向全社會開放。
二是精準布局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向產業鏈高效轉化。堅持精準聚焦產業發展需求,上海市科委會同上海市發改委等部門充分論證“建設什么平臺、在哪些領域建”等關鍵問題,建設覆蓋多個產業的創新平臺。根據產業發展階段設置三類平臺,分別解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服務供給和創新資源配置等需求。堅持創新平臺建設運行機制,在建設模式上,以區級政府為主導、引入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在投入方式上,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安排,以區級財政為主,實施財政資金“退坡機制”;在經費使用上,規定平臺可根據科研活動實際需要,自主決定將財政經費用于人員、設備、試驗等方面;在人員管理上,允許平臺建立人才引進和股權激勵機制,面向全球引進頂級人才及團隊;在考核評價上,更關注平臺服務創新、服務產業的能力與成效,考評結果也與財政撥款、后續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掛鉤。
三是將高校院所視為城市重要功能,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賦能產業發展。推動高校院所與城市頂層設計相融合,將高校院所與城市發展轉型深度綁定,楊浦區推動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和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帶動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成型成勢。閔行區與上海交大、上海地產集團通力合作,建設集成軟硬件全部服務的“大零號灣”。推動產業方向與學科優勢相融合,印發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楊浦區、嘉定區、寶山區等分別出臺專項政策,推動大學創新成果轉變成城市創新產業,打造形成若干千億元級創新創業集聚區。推動城市更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通過提升土地容積率、產業用地混合利用、區屬國企平臺公司與專業化城市運營商聯合開發等方式,改造老廠房、倉儲空間等存量空間,建設高密度、多功能的新型創新創業社區,將社區由消費末端變成了創新的開端。
四是“一以貫之”培育發展高科技產業,加快形成核心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在產業領域選擇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在產業門類上,以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中之重,通過率先發布“實體經濟50條”、實施“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等方式,推進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在產業領域上,錨定三大核心產業配置資源,通過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三大產業專項投資基金等方式,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產業發展服務上,始終追求精細服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全國首創發布產業地圖,推動重大項目與產業地圖精準匹配、快速落地。在全國首創建設電子政商綜合服務平臺——“上海市企業服務云”,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務、一門式訴求服務、一網式專業服務。
五是聚力推動區域協同和開放創新,提升城市資源整合配置能力。更加注重開放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布“4+1”海外人才系列新政,為海外人才來滬創業、就業、樂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支持。以一個平臺、一個體系和三大重點領域為抓手,以全國首個外商投資條例、鼓勵設立和發展外資研發中心規定等政策工具為支撐,吸引外商來滬投資與發展。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頂層設計上,聯動安徽、浙江、江蘇三地,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統籌推進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相關事項。在創新鏈上,與安徽、浙江、江蘇聯合發布年度聯合攻關需求,成立“卡脖子”領域聯合工作組,加強科研資源整合,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在產業鏈上,聯合G60科創走廊共同成立了“1+7+N”產業聯盟體系,改變產業雷同、低質競爭的“內斗”格局。更加注重制度創新,破除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臺“科創22條”“科改25條”、《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等政策法規,進一步破除制約科技創新動力活力的制度壁壘。專門成立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市政府派出機構),加強全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資源統籌和重大問題解決。
六是推動精細化智慧化城市治理,助力城市創新生態數智化躍升。強調打造整體協同、高效運行的數字政府,數字化升級政務系統,打通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市級專業指揮中心、區運行管理中心“大動脈”,構建高效完備的“一網統管”運行機制,實現了所有面向企業、市民的線上一次登錄、全網通辦。強調智慧化應用場景牽引,注重智慧城市建設要“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針對性地開發貼近現實需求的智慧化管理應用場景。
成都思考: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塑造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成都科技系統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國兩會的部署要求,把學習借鑒上海等地科技創新的先進做法與當前成都科技重點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圍繞“九個有力有效”“三個特別注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四鏈”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兩化”,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加快構建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機制。強化重大創新平臺對本地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建立跨區域“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模式,構建“總部+基地”“研發+制造”協作關系,探索“統計分享、財稅分成”等合作機制;依托“科創通”搭建共享服務平臺,支持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組建專業化成果轉化運營公司,探索構建“平臺+基金+公司+基地”轉化模式,支持重點產業鏈與實驗室結對合作,建立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機制。
二是面向重點產業創新需求多渠道搭建功能服務平臺。聚焦全市產業建圈強鏈重點領域,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聯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協同開發重大創新產品及硬核裝備;推廣“岷山行動”計劃,鼓勵各區(市)縣聚焦主導特色產業,支持鏈主企業牽頭建立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聚焦重點產業創新鏈缺失環節,布局面向社會開放的中試平臺,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運營+財政退坡補貼”的建設運營模式;高質量建設運行成都科創生態島,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轉化交易、要素聚合等功能于一體的科創生態。
三是大力推進校院企地融合發展共同體。借鑒上海“大零號灣”發展模式,優化環高校院所知識經濟圈建設布局,強化高校院所的功能定位,帶動中心城區和城市新區提升能級;結合中心城區城市有機更新,推動高校與所在區(市)縣建設成果轉化孵化載體,打造集設計、研發、生產、消費、生活、生態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硅巷”。
四是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黨委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形成協同聯動“大科創”格局;制定出臺“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推動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制定出臺成都市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探索構建創新活動風險共擔、創新成果多方對接、創新轉化全鏈條加速三大機制;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規范化的第三方評價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
五是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和開放創新水平。加快建設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推進成都都市圈產業協同創新,探索產業建圈強鏈招商引智統籌機制、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果產業化協同推進機制,試點“科創券”跨區域通兌通用,建立資源開放共享體系,探索園區“飛地”合作機制、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成德眉資跨區規劃管理體制;推進“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實施一批成渝科技創新合作示范項目,加快“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
六是推進科技賦能智慧蓉城建設。充分利用成都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的算力優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數字底座,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城市體檢評估和城市運行監測體系、數字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構建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成都)節點建設,推動標識解析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行業形成規模應用;拓展構建城市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城市智能感知網絡。
(作者系成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