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艷雯
摘 要:繪本是幼兒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熟悉繪畫工具和材料,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還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幼兒情感智力、藝術審美、繪畫技能等方面發展。幼兒教師應發掘繪本中的藝術元素,豐富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助推幼兒美術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幼兒美育目標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育;繪本;藝術元素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158-03
美術是充滿創造性的藝術,作為幼兒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美術教育對發展幼兒創造性,培養幼兒藝術內涵、藝術表現力、審美素養等有著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繪本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在美術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色彩豐富的圖畫充滿藝術表現力與美感,是推動美術教育質量提升的有效載體。將繪本資源充分應用于幼兒園美術教育中,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繪本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將繪本和美術活動連接在一起,為實踐活動增色添彩,最終通過豐富的美術活動實現發展幼兒美術素養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從繪本的藝術性出發,利用豐富的繪本資源對美術教學實踐活動展開探索。
(一)藝術創作手法多元豐富
從繪本的藝術特征來看,藝術創作手法多元豐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常規的繪本多采用“紙筆繪畫”的創作手段,兒童繪本創造性要求更強。為適應兒童活潑好動的性格,很多兒童繪本為突出故事情節和事物形象會采用獨特的創造手段。如《饑餓的山羊》就突破傳統創作思維,采用拼貼的方式設計畫面,通過立體剪貼創造了色彩鮮明、生動活潑的山羊形象,畫面層次感極強,給幼兒極強的視覺體驗,仿佛透過繪本就能看到活的山羊;《小金魚》這一繪本,采用水彩拓印的創造手法,不同于寫實的畫面體驗,這以創造手法將海底世界的神秘呈現了出來,畫面立體感強獨具韻味,為幼兒打造了一個流動的、透明的海底世界,給人極強的視覺美感。在繪本創造中也不乏中國傳統美術創作手法的運用,如繪本《山水》就是一本傳統文化特點極其突出的繪本,將不同地方的山水景色融入書本中,呈現了景色秀麗、色彩明麗的山水畫,同時采用剪紙的創作手法,用黑色線條勾勒樸素且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連綿山脈,看似單調卻富有極大的想象空間,讓幼兒在閱讀中可以感受到生動的景色。
(二)藝術風格類型多樣豐富
藝術是不拘一格的,不同類型的藝術風格是創作多元作品的標準之一。藝術也是極具包容性的,不同的藝術創作者總在追求個性的路上,想要極力擺脫他人,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創作風格。繪本的創作風格也各有不同,有的繪本形象逼真,給幼兒呈現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如《田野上的草垛》這一繪本就展示了真實的現實生活,用極為細膩的手法呈現了活靈活現的現實世界,甚至連草垛中雜草都一一呈現;有的繪本抽象簡答,用極簡的圖畫表現現實中的形象,擺脫了現實的束縛,創作風格天馬行空,如《小藍與小黃》就用抽象的“點色結合”的方式塑造事物形象;還有的繪本夸張抽象,脫離了現有事物的束縛,如《小凱的新家》就給幼兒呈現了一幅有別于現實的神奇畫面:水壺長出了狗的尾巴、耳朵、眼睛,電飯鍋長出了大大寬寬的臉,這種風格打破了現實生活的限制,追求創作的自由,解放了思想,在現實與想象的交融下形成的畫面。
(三)藝術表現形式獨特新奇
色彩、線條、形狀、構圖是繪本的表現形式,通過合理組合、排列,能產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可以是統一多樣,也可以是對稱平衡,只有把控這些元素的搭配,才能彰顯繪本的藝術生命力。
1.留白給人藝術想象
留白是繪本圖畫創作中常用的藝術表現形式,能給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形成一種“似有似無”的藝術效果。留白藝術形式符合幼兒善于想象,天馬行空的特點,能激發幼兒的藝術聯想。如繪本《三只小雞》就應用了留白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一繪本講述了三只小雞破殼遠航的故事,船起航后有一頁是空白的。很多幼兒在讀到這一部分內容時都萬分驚訝,認為書本裝訂有誤,其實這是作者故意為之,通過留白給幼兒創造一種航行旅程很遠的感覺,給幼兒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2.夸張給人視覺沖擊
夸張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繪本創作中的應用極為廣泛,是繪本讀物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夸張的圖畫總能第一時間引起幼兒的關注,這不僅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也可以帶給幼兒強烈的視覺體驗,獲得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一些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看似荒誕,其實超越了常規邏輯的限制,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繪本《小明不可以》,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塑造了頭大身子小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小明那大大的眼睛、嘟嘟的小嘴巴立馬能吸引幼兒的關注。這一視覺形象藝術效果突出,加上趣味的小故事,能讓幼兒真正體會到了繪本閱讀的樂趣。并能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
3.畫面設計體現情感變化
繪本畫面設計不僅體現了藝術元素,給人以視覺美感,還通過畫面的大小、比例、排列方式、組合方式等向讀者傳遞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變化,這些讓繪本不僅有了形式、內容,還賦予了情感、價值等要素。如《三個小野人》這一繪本故事,其故事情節引人關注,極具風格的畫面設計也是讀者探討的重要話題。繪本故事中的小野人經過多次波折,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與家人團聚,從翻越大巴山、勇渡大川河,到智斗狼群、穿越原始樹林,最終越過大草原后與家人相聚,小野人的遭遇無不牽動幼兒的心,整個畫面的排列、大小、色彩都經過精心設計。最后,小野人經過大冒險后回到家園,色彩由濃重變為淺色,預示著小野人在經歷斗爭后逐漸回歸家園獲得安定。畫面顏色的精心設計顯示了作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作者情緒經歷了初次的顯現、爆發、噴涌,最后又歸于平靜,畫面與故事緊密相連,給幼兒極大的視覺沖擊。
4.線條變化彰顯藝術表現
線條是創作的基本符號,不同線條體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不同,以故事情節和畫面意境為依托,對線條靈活應用,可以營造不同的藝術氛圍——直線穩定有力量,曲線優美又靈動,剛柔并用,或是明朗暢快,或是愉悅歡快,不同線條給人的體驗不同。簡單的線條也讓人沉醉其中,讓人能感受到不同的藝術性。如《住在天邊的老人》這一繪本,采用“地平線”作為布景的主軸,用水平線條表現一望無際的大海和天邊,給人呈現出寬曠磅礴的氣勢美;《水塘邊的呼吸》這一繪本用線條將青蛙呼吸的聲音、節奏表現了出來,直觀又生動。當出現青蛙高亢的聲音時,線條起伏劇烈,彰顯了青蛙高亢的叫聲;當青蛙出現低鳴時,線條起伏較小,是小小的波浪形線條;當青蛙以一聲高叫結束歌唱時,一條筆直的線條赫然出現在圖畫中,暗示青蛙直接響亮的叫聲。這些線條符合幼兒的語言特征,讓幼兒可以真實感受到畫面中傳達的情感,獲得美的啟發。
(一)挖掘繪本形式語言,促進幼兒審美感知
繪本故事中的形式語言會說話,如色彩、線條等元素,在塑造形象的基礎上還蘊含了情感、意義等。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中的形式語言,引導幼兒通過這些形式語言去感知情感、體驗文化,給幼兒強烈的視覺效果、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有意義的美術實踐活動中感受生活、自然的意義。
例如,《樹林旁的小房子》是一個情節趣味生動的繪本故事,同時這一繪本故事又附帶精美的插畫,給人以美的體驗,幼兒看到這些畫面后不由地發出一聲聲驚嘆。繪本中,春去秋來,夏盛冬藏,每一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色,春天陽光明媚,百草煥發了生機,蓄力發芽,夏季一派欣欣向榮之景,秋天則是金燦燦的豐收景象,冬天冰雪覆蓋,給幼兒呈現了一幅晶瑩剔透的景象。在這一繪本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不同季節景色的變化、色彩的變化等,引導幼兒展開賞析,體驗四季不同景色的美,讓幼兒在繪本中尋找自然,感受自然之魅力,進而獲得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學習體驗。
(二)分析繪本表現手法,促進幼兒藝術想象
留白是作者提升繪本表現力的手段,可以表現畫面中山水、云霧、風等要素,營造一種似有似無的朦朧感,形成一種特有的畫面意境。在美術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抓住這一表現手法,結合故事內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用符號將自己想象之物表達出來。
例如,在一次主題為繪畫海洋生物的活動中,教師選擇了《三只小雞》的繪本故事,該故事講述了三只小雞航海暢游的故事,在三只小雞登船后作者留白了一頁內容,給幼兒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此時,教師就鼓勵幼兒積極思考,想象一下三只小雞在登船后會遇到什么,然后將自己想到的畫下來。教師抓住這一表現手法展開教學,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提升創作活動的開展質量,也能激活幼兒的創作興趣。之后教師再根據留白展開故事講解,促進幼兒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的融合。
(三)挖掘繪本藝術元素,開展多元美術活動
1.立足繪本藝術風格,開展主題繪畫活動
借鑒繪本藝術風格,可以開展主題式的繪畫活動,教師應該重點分析繪本的藝術風格,通過主題創作激發幼兒審美思維,培養幼兒審美能力。
例如,在一次繪畫活動中,教師選擇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的繪本《漏》,將繪本閱讀和繪畫活動結合在一起,幼兒不僅通過閱讀了解了詼諧幽默的故事,也感受了中國風的寫意風格畫,獲得了豐富體驗,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這一繪本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采用潑墨渲染的方式,塑造了一幅色彩濃重的畫面,潑墨這一渲染方式將“雨天”“混亂”“恐懼”等不同場景和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通過插畫鑒賞活動和故事閱讀活動,幼兒感受到了潑墨渲染的繪畫特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了潑墨繪畫創作,幼兒能從中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2.挖掘繪本形式要素,促進幼兒藝術探索
插畫是繪本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而色彩、線條、形狀等是插畫的主要組成元素,教師應挖掘繪本形式要素,突出插畫的藝術和美感,組織幼兒進行藝術探索。
例如,在一次美術藝術探索活動中,教師選擇了《小藍和小黃》這一個繪本故事,這一繪本中的人物造型簡單但是卻十分鮮明。通過色彩、線條的變化彰顯人物心理變化,兩個色塊隨著圖畫的變動而變化,營造了趣味的色彩視覺體驗。借助色彩、線條等元素,不僅展現了故事情節,也凸顯了色彩的視覺體驗,補充了文字描述的不足,給人以遐想。教師可充分挖掘繪本中的插畫元素聚焦色彩變化,讓幼兒在色彩變化、色彩辨認、色彩認知、色彩體驗的過程中進行“撕紙畫”等活動,讓幼兒更深刻地理解了色彩的應用原理,實現了美術和語言教學的融合。當然,在美術活動中,除了色彩這一插畫元素,線條、構圖等都值得探究,教師要聚焦線條變化和應用,讓幼兒在色彩變動中展開美術探索活動。
3.立足繪本內容要素,設計手工制作活動
繪本與其他讀物不同,圖文兼具,圖隨文走,文繞圖行,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成就。通過圖文合奏可以強化故事情節,也可以給幼兒提供強烈的視覺體驗。教師可圍繞繪本故事內容,聚焦其內容要素,設計豐富多樣手工制作活動,從而鍛煉幼兒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性。
例如,《媽媽真能干》是一本溫暖人心的繪本故事,媽媽用一雙巧手,可以用毛線織出各種毛衣、掛件、動物造型,在媽媽的飛速操作下,毛線球快速轉動著,毛線密密的搭建在一起,形成各種動物造型。結合繪本故事線索,教師可以設計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繪本故事閱讀”,第二個活動是“手工制作”活動。在閱讀活動中,通過趣味的故事激發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手工制作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一邊欣賞插圖,一邊嘗試用毛線、紙板等等物品制作自己喜歡的動物形象。通過以上活動,為幼兒創作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美術課堂。
綜上所述,繪本讀物語言精練,插圖精美,向幼兒傳遞著正確的價值觀,是落實幼兒美術教育目標的重要輔助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挖掘繪本中蘊含的藝術元素,構建充滿藝術性的美術課堂,帶領幼兒一邊讀繪本、一邊進行美術創作,以培養幼兒審美素養和藝術表現力,開發幼兒美術創造思維,使幼兒獲得綜合、全面的發展。
[1]張霞.圖畫書的藝術性分析及其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早期教育,2023(03):8-10.
[2]吳金.挖掘繪本中藝術元素 豐富幼兒美術教育資源[J].家長,2022(14):135-137.
[3]宋慧慧.幼兒園美術活動與繪本的優化整合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2(30):65-68.
[4]張翠.幼兒美術教學中兒童繪本的應用價值[J].家長,2022(2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