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 靳洋 李欣蕓



[摘 要]發展農村電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戰略,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本文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考察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就業效應及其機制。研究發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能夠有效地提高示范地區的就業人數。異質性分析表明,示范政策對于經濟基礎較差和以第一產業為主要產業地區的就業效應更為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示范政策主要通過增加地區產出和企業進入拉動當地就業。因此,應當加快推動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助力農村地區的就業增長和鄉村振興事業。
[關鍵詞]電子商務;就業;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19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3-0061-05
0? ? ?引 言
電子商務的發展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表現,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發展迅猛,從2011年的6.0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42.3萬億元。同時,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規模持續擴大,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在2021年達到2.05萬億元,在全國網絡零售額中占比達到15.66%。農村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態勢對于助推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大作用。財政部、商務部在2014年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通知》,開始在全國選擇部分地區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政策,并于同年在8個省56個縣展開示范工作,助力農村電商發展。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保障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柱。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現有文獻主要關注示范政策對于農民增收[2-3]、農戶創業[4]、貧困發生率降低[5]、縣域經濟增長[6]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就業增長角度驗證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實施效果,進而從地區異質性的角度驗證示范政策在經濟基礎存在差異、主要產業不同的地區之間的就業影響力度的差異,最后論證示范政策可以通過增加地區產出和增加當地企業進入來增加就業人數,為我國后續的農村電子商務政策側重點提供參考。
1? ? ?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設
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發揮了巨大的變革作用,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方式[7]。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工作,通常由政府與社會資本多主體共同參與。農村電商的發展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渠道,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幫扶意義,一系列電商企業通過自身的平臺優勢對農村地區的生產者提供幫助,形成規模性就業需求,如“淘寶村”的出
現。農村電商示范政策的實行也能從政府層面直接促進了信息行業和物流產業的發展,如商貿流通、物流冷鏈等,進而擴大相關產業的就業需求[8]。
研究假設1: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當地就業人數的增加。
我國目前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技術效率等方面存在差異,而互聯網可以促進要素資源的重新分配,為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帶來機遇[9]。電子商務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原有產業基礎的支持,其優勢在于通過互聯網技術為產品銷售提高效率,為不同產業結構的地區提供不同的銷售途徑。此外,農村電商發展可以促進當地互聯網基礎建設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解決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農產品的供需對接,推動傳統農業內部的結構轉型升級,緩解地區的區位劣勢,但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同,其就業效應也存在顯著差異[9]。
研究假設2: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就業效應存在經濟基礎、產業結構方面的地區異質性。
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能夠顯著提高當地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使當地產品獲得新的銷售途徑和更廣闊的交易平臺,有效解決商品信息與市場的對接問題,助力當地產業向高質量、規模化的方向發展[10]。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促進相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需求提升、生產成本降低,從而導致產出增加。進而增加勞動力需求,實現勞動力供需的合理配置。
研究假設3: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能夠通過產出效應帶動當地就業。
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能夠帶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從而吸引更多企業進入,企業進入對于當地就業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比如,“淘寶村”的形成可以促進產業聚集,加大當地產業的競爭,相關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擴大業務范圍、增加服務項目等,也會擴大對于勞動力的需求。
研究假設4: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能夠通過企業進入效應帶動當地就業。
2? ? ?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2.1? ?模型設定
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既可能使同一示范地區在政策實施前后產生就業人數的差異,也可能使同一時點的同一指標在示范地區和非示范地區之間產生差異。使用雙重差分進行的回歸估計,可以有效地控制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事前差異,進而識別出示范政策對于就業人數的凈影響,考慮到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分批開展,本文構建如下的多期雙重差分法模型:
(1)
被解釋變量Yit是指i縣在t年的就業水平,用鄉村從業人員的對數來表示。核心解釋變量 代表i縣在t年是否開始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若i縣在t年實施了政策則取值為1,反之為0。β1是雙重差分估計量,衡量了示范縣的設立對縣域就業的影響,若估計值大于0,則代表相對于未實施政策的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增加了該縣的就業量。
Zit為控制變量,ηt為時間固定效應,μi為省級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2.2?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為縣域就業水平,用鄉村從業人員數的對數來表示,鄉村從業人員是指鄉鎮及行政村人口中16歲以上實際參加生產經營活動并取得實物或貨幣收入的人員。核心解釋變量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對當地的就業效應。此外,由于各個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同,為了排除外部因素對就業量的影響,本文引入以下控制變量:人口密度(p_den),即地區總人口數與土地面積之比,控制人口因素對就業的影響;人均GDP(ca_gdp),即地區生產總值與地區總人口之比,控制經濟條件對就業的影響;中小學在校生比例(s_prop),以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與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之和除以總人口數來表示,控制人口素質對就業量的影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a_inc),控制收入因素對就業的影響。具體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基于商務部網站公布的名單,本文選取2010—2019年中國9個省份518個縣作為研究樣本,其中313個縣入選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5個縣為非示范縣。數據均來源于2010—2019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縣域統計年鑒》。
3? ? ?實證結果分析
3.1? ?基準回歸結果
表2第(1)列匯報了基準回歸結果,結果表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有助于促進農村就業人數提升,電子商務作為重要的數字經濟載體能夠助力農村就業增加。從控制變量來看,人口密度、中小學在校生比例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就業人數正相關。本文進一步進行了平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在示范政策發生前各期的系數估計值均不顯著,說明在政策實施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就業變化趨勢一致,研究樣本通過平行趨勢檢驗。
3.2? ?安慰劑檢驗
為了避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就業差異是由時間變化所引起的,本文通過將政策發生時間前置來進行安慰劑檢驗。本文將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時間分別提前2年、3年和4年,構建虛假的政策實行時間,分別以did_2、did_3和did_4表示,并代替表2第(1)列中的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回歸。結果如表2第(2)~(4)列所示,三個虛假政策時間的估計系數均為負且在5%水平上不顯著,說明政策實施地區與未實施地區之間的就業差異并非是由時間變化所導致的。
3.3? ?異質性分析
3.3.1? ?不同經濟基礎
本文以2019年人均GDP的平均值為標準進行分組,分為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和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結果見表3的第(1)列和第(2)列。結果表明,示范政策對于經濟基礎不同的地區的就業帶動作用存在差異,示范政策主要促進了經濟基礎較差地區的就業增長,這可能是由于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的勞動力供求對接已相對完善,而經濟基礎較差地區的信息產業發展較為落后,示范政策的推行更有利于促進城鄉信息交流,促進當地產業規模化發展和企業進入,進而增加產業配套的用工需求。
3.3.2? ?不同產業
本文以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平均值為標準進行分組,分為第一產業為主的地區和非第一產業為主的地區,結果見表3的第(3)列和第(4)列。結果表明,示范政策主要促進以第一產業為主地區的就業增長,這主要是由于示范政策的實行能夠促進當地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降低農產品進入市場的交易成本、助力第一產業形成更長的產業鏈和信息鏈,進而促進相關產業的就業增長。
4? ? ?影響機制的識別驗證
4.1? ?地區產出效應
選取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數來衡量地區產出水平,建立如下模型:
(2)
表4的第(1)列表明該政策顯著提升了地區的產出水平,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進而擴大生產規模。第(2)列表明產出水平的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勞動力需求和就業水平。
4.2? ?企業進入效應
選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對數代表企業進入水平,建立如下模型:
(3)
表4的第(3)列表明該政策顯著吸引了更多企業進入,有利于擴大地區企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第(4)列表明企業進入規模增加的同時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直接推動了當地就業。
5? ?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將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視為準自然實驗,使用2010—2019年中國9個省份518個縣的面板數據,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系統考察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就業效應及其機制。研究發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能夠有效地提高示范地區的就業人數,并且通過平行趨勢檢驗和安慰劑檢驗后結果仍然成立。示范政策對于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和以第一產業為主地區的就業效應更為顯著。此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主要通過增加地區產出和吸引企業進入來拉動當地就業。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首先,政府應持續加大對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物流和信息基礎設施,為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提供良好條件,進而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縣域流動;其次,政府應加快農村地區的信息化進程,提高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促進城鄉信息交流,緩解城鄉間的數字鴻溝問題;再次,政府應大規模、多層次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供多元化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尤其是電子商務技能培訓。此外,政府應通過教育使居民學會使用新興技術,提高電子商務的接納程度,從而提高勞動力素質,更好地滿足就業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金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現實水平與未來路徑[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4):99-108.
[2]曾億武,郭紅東,金松青.電子商務有益于農民增收嗎?——來自江蘇沭陽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8(2):49-64.
[3]唐躍桓,楊其靜,李秋蕓,等.電子商務發展與農民增收:基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考察[J].中國農村經濟,2020(6):75-94.
[4]涂勤,曹增棟.電子商務進農村能促進農戶創業嗎?——基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中國農村觀察,2022(6):163-180.
[5]趙紹陽,周博,周作昂.電商發展能降低貧困發生率嗎?——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證據[J].統計研究,
2023,40(2):89-100.
[6]黃雨婷,潘建偉.電商下鄉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3):48-59,126.
[7]王奇,牛耕,趙國昌.電子商務發展與鄉村振興:中國經驗[J].世界經濟,2021,44(12):55-75.
[8]趙放,蔣國梁.數字科技賦能勞動力就業:內在機理與微觀證據——基于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J].人口學刊,2023,45(2):99-112.
[9]易法敏,孫煜程,蔡軼.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效應評估: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經驗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21(3):177-192.
[10]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智庫課題組.電商創業帶動就業與鄉村振興的機理及效應:基于湖北省枝江市電商創業與發展模式的調研[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75(6):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