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波 靳曉曼



[摘 要]以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從職業認同整體以及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視角分析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現狀,在學生性別、生源地、年級等個人因素方面進行職業認同發展現狀的差異分析。調研數據表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現狀較好,職業認同整體水平,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各個維度水平均高于一般水平。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職業認同;發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5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3-0194-05
[收稿日期]2023-06-05
[基金項目]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校級課題“基于職業認同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研究”(202233)。
[作者簡介]溫波(1985— ),男,湖北人,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靳曉曼(1982— ),女,河北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0? ? ?引 言
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1 158萬人,再創歷史之最[1]。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就業穩定性差等系列問題將會更加突出。究其根源,一個很重要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并不完善。研究表明,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水平是其個體在就業擇業時內在驅動力、職業意向行為和工作體驗的直接影響因素,最終影響擇業去向和就業質量[2]。一般情況下,職業認同水平高的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就業滿意度和入職匹配度[3]。
1? ? ?概念及文獻回顧
職業認同是個體在職業方面的自我評價與未來定位,以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來回答“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是我未來的追求”等問題。高職學生通過參與大學期間的學業活動,實現自我與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環境的互動,有利于其個體逐步建構起“職業自我”,進而形成自我與某種職業角色具有“同一性”的認知,最終建立起對某種職業的認同感[4]。
國外對于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研究相對較早。在大學生職業認同的內涵概念方面,Bullough & Baughman(1997)從自我認同的心理成分出發,推論出大學生職業認同的基本要素由專業自我認同、職業自我體驗與職業自我控制等組成[5]。在大學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方面,Berrios(2005)通過研究發現,家庭氛圍及經濟收入、家人對于職業行為的理解和尊重、大學專業選擇的自主性均是影響大學生職業認同水平的重要因素[6]。在促進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策略與建議方面,Trede(2012)則主張采取工學結合的方式促進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并主張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引入職業認同內容[7]。
國內對于職業認同的研究特別是對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研究相對較晚,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內涵與構成要素、作用與影響因素、現狀與發展策略等方面。姜林等(2017)認為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是一個始于未來職業目標的建構,進而不斷調節自身個體與未來職業目標相互適應,最終建立起職業認可與歸屬感的一個動態過程[8]。胡道圣(2016)通過數據研究得出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專業認同以及職業規劃對自身職業認同水平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9]。張菅等(2016)認為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過程是多元的、復雜的、動態的系統過程,是個體因素、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0]。孫健(2020)從課程資源、課外活動、教學保障和評價反饋等四個方面構建了大學生職業認同培養體系[11]。
2? ? ?研究設計
2.1? ?問卷設計與發放
本文以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研究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現狀。在參考、借鑒國內外諸多文獻資料和職業認同調查問卷基礎上,制定了《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所在年級、生源地等。第二部分為問卷核心內容,主要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職業認同現狀進行多維度調查,包括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三個方面,共計15道題,各維度與對應題項如表1所示。
此次調研以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校高職學生為調查對象,歷時1個月,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從調查對象性別分布來看,男生8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3.01%,女生10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6.99%。男女生的比例構成,在很大程度上與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屬性有關,也與學校男女生比例分布較為一致。從調查對象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年級68人、大二年級65人、大三年級53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36.56%、34.95%和28.49%。各個年級學生均有涉及,且分布較為均衡,因而能較好反映各年級學生職業認同的實際狀況。從調查對象生源地來看,城鎮生源學生103人,鄉村生源學生83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55.38%和44.62%。
2.2?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 α內部一致性系數對《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根據數據顯示,調查問卷整體以及所含職業認知、專業情感和職業行為三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均在0.8以上,說明問卷的信度良好(見表2)。
3?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差異分析
3.1?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現狀情況
調查問卷每道題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作答,職業認同現狀各維度及相應題項評分情況如表3所示。
表3數據顯示,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總體平均得分為3.767,按照問卷設定的等級水平,處于“符合”與“不確定”之間。為進一步了解學生職業認同得分與一般水平值3(即60%的一般水平數值)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用學生職業認同總體的平均得分與一般水平值3之間進行單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000(小于0.05),表明差異是顯著的,說明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總體水平高于一般水平。
從各個維度得分情況來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在職業認知維度得分最高,為3.862,其次是職業情感維度和職業行為維度,得分均值分別為3.756和3.713。以上數據表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校高職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但在內心情感上對于職業的接受,以及未來從事該職業的行為傾向還有待提升,需要予以重視。
從各具體題項得分來看,得分最高的是題Q8“我希望未來成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領域嫻熟的職業人”,表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從內心情感角度,還是較為認可自己目前所學的專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職業情感;得分最低的是題Q12“我已考取了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或技能類證書”,顯示大部分學生在職業行為的實踐上,特別是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職業資格或技能類證書的考取上,有待提升。可見,在構成職業認同的三個維度中,職業認知是基礎,職業情感是核心,職業行為是外在表現,職業情感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穩定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職業認同整體水平的關鍵因素。
3.2? ?職業認同現狀在個人因素上的差異分析
在調查問卷中,筆者結合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的實際狀況,設置了性別、年級、生源地等個人因素題項,以此進行職業認同狀況的差異分析。
3.2.1? ?性別因素與職業認同現狀
表4數據顯示,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總體職業認同上,男生、女生得分均值分別為3.804和3.740。從得分上看,男生略高于女生,但進一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總體職業認同上,男生與女生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4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不同性別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的差異分析
維度 男生(N=80) 女生(N=106)
職業認同 3.804 3.740
職業認知m1 3.855 3.869
職業情感m2 3.763 3.752
職業行為m3 3.804 3.645
從各個維度來看,在職業認知維度上,男生、女生得分均值為3.855和3.869,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05,表明在此維度上,男生與女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情感維度上,男生、女生得分均值為3.763和3.752,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05,表明在此維度上,男生與女生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行為維度上,男生、女生得分均值為3.804和3.645,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0.002(小于0.05),表明在此維度上,男生與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反映出在職業行為的實踐方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男生較女生更為積極一些。
3.2.2? ?生源地因素與職業認同現狀
表5數據顯示,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總體職業認同上,城鎮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774,鄉村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716。從得分上看,城鎮生源略高于鄉村生源,但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總體職業認同上,不同生源地學生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從各個維度來看,在職業認知維度上,城鎮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866,鄉村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806;在職業情感維度上,城鎮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775,鄉村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692;在職業行為維度上,城鎮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708,鄉村生源學生得分均值為3.677。同樣采取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生源地因素在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維度上均沒有顯著差異。
表5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生源地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的差異分析
維度 城鎮(N=103) 鄉村(N=83)
職業認同 3.774 3.716
職業認知m1 3.866 3.806
職業情感m2 3.775 3.692
職業行為m3 3.708 3.677
3.2.3? ?年級因素與職業認同現狀
表6數據顯示,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總體職業認同上,大一年級學生得分均值為3.506,大二年級學生得分均值為3.652,大三年級學生得分均值為4.048。即在職業認同總體平均得分上,大三學生最高,其次是大二學生,大一學生最低。進一步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級學生在總體職業認同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學生所在年級越高,平均得分也就越高。
表6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不同年級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的差異分析
維度 大一(N=68) 大二(N=65) 大三(N=53)
職業認同 3.506 3.652 4.048
職業認知m1 3.606 3.764 4.110
職業情感m2 3.524 3.702 3.944
職業行為m3 3.425 3.535 4.094
從各個維度來看,在職業認知維度上,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得分均值分別為3.606、3.764和4.110;在職業情感維度上,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得分均值為3.524、3.702和3.944;在職業行為維度上,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得分均值為3.425、3.535和4.094。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在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因此,通過數據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年級因素對于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總體職業認同以及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各個維度均有著顯著影響。總體來看,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整體水平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不斷提升,大三年級學生得分高于大二年級,大二年級得分高于大一年級,且大三年級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大一、大二年級學生。表明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隨著年級的升高,會不斷促進學生職業認同的發展和提升,特別是在大三年級增加了企業實習實踐課程環節,極大提升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
4? ? ?研究結論
本文以L職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研究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現狀問題。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行為三個維度能較好地詮釋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在構成職業認同的三個維度中,職業認知是基礎,職業情感是核心,職業行為是外在表現,職業情感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穩定因素,也是影響個體職業認同整體水平的關鍵因素。
第二,調研數據表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現狀較好,職業認同整體水平、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各個維度水平均高出一般水平。
第三,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職學生個人因素中,年級因素對于職業認同整體、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等各個維度均有著顯著影響,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而不斷提升,在大三年級達到最高;學生生源地因素對于職業認同整體及所含各個維度均不存在顯著影響;學生性別因素對于職業認同整體、職業認知、職業情感不存在顯著影響,僅對職業行為維度存在顯著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新華社.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訪人力資源社會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EB/OL].(2023-01-13)[2023-03-16].
http://www.mohrss.gov.cn/ltxgbj/LTXGBJgongzuodongtai/
202301/t20230113_493397.html.
[2]岳德軍,田遠.人力資本與大學生就業質量:職業認同的中介作用[J].江蘇高教,2016(1):101-104.
[3]岳德軍,田遠.職業認同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
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6):76-81.
[4]姜林,楊連生.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1,37(3):66-73,112.
[5]BULLOUGH R V,BAUGHMAN K.“First-year teacher”eight years later:An inquiry into teacher development[M].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1997.
[6]BERRIOS-ALLISON A C. Family influences on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al identity[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5(2):233-247.
[7]TREDE F. Rol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12,13(3):159-167.
[8]姜林,楊連生.高等教育轉型背景下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研究[J].江蘇高教,2017(8):77-80.
[9]胡道圣.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6.
[10]張菅,王松嬋.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24):124-125.
[11]孫健.大學生職業認同培養體系構建[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