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莉莉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我們深深體會到,有“生活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生活力”的幼兒。在培養有“生活力”的教師時,我們關注教師理解教育的能力、科學批判問題的能力、課程建設的能力、教育創新的能力等,重視骨干梯隊建設、后備干部儲備,優化骨干教師學科知識結構。我們根據教師不同的“生活力”的需求,制定了滿足教師成長的方案,通過實踐體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研訓式等培訓,讓教師更加主動參與,積極學習,努力打造一支“三有三力”教師隊伍,不斷推動教師“生活力”成長。
“三有三力”教師是指有理想、有規劃、有行動,具備專注力、成長力、創新力的教師。“有理想”的教師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充滿陽光積極向上;“有規劃”的教師對生活有目標、有計劃,做事井井有條,一絲不亂;“有行動”的教師在生活中不斷嘗試、積累經驗、豐富閱歷。教師的專注力、成長力、創新力在生活中展現,展現在自我中專注,在專注中成長,在成長中創新。
我們搭建各種平臺,讓各層級各類別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不斷完善“三有”、具備“三力”、展現“生活力”。例如,在工會活動中,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工作30 年的老教師談初心,相互共勉;在領銜教師的評選中,工作15~30 年的教師積極參加,說課、案例分享、觀察記錄、才藝表演樣樣在行;在教師優秀教育資源評選中,21 名青年教師通過說課與現場展示兩個環節,個個表現突出,創新在線;宣傳技術組拍攝了幼兒園發展歷程視頻,制作了幼兒園發展情況推送資料;教玩具開發組研發的教玩具在全市評比中獲獎;戶外園藝組撰寫的課題《全收獲理念下幼兒園“蘇韻農場”經驗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選送至省級申報立項;讀書觀影組分享的讀書心得與案例,讓教師充分了解到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積極參加市級新媒體培訓、舞蹈培訓、體操培訓、融合教育培訓等。
陶行知先生指出:“有生活力的國民是要靠著有生活力的教師培養的”。將“三有三力”與“生活力”銜接,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特長,讓教師快速成長,建立自信,形成積極地向上生長的態勢。
我們建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通道研訓,在多樣的培訓課程設置和新的組織方式中,不斷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激發教師的成長動力。
我們通過對40 歲以下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和專業能力的調查分析,發現教師學歷提升、骨干提升的目標尚未達成,高層次職稱和骨干稱號空缺。組長和業務層面的專業素養還需進一步提升,教育的視野和格局要不斷擴大,成長動機和動力還需要不斷建構。
我們還對教師參加園本培訓存在的問題和意向,開展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培訓目標過于關注教師對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策略等的簡單模仿和套用,忽視了對教師內在成長動力的喚醒,忽視了教師對教育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對自身教育關系的思考。由此,我們形成了由自上而下的通識課程和自下而上的個性化定制課程,以此激發教師的內在“生活力”。通識課程,圍繞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關注和需要的內容,以心理健康輔導、溝通技巧提升、教育教學知識、繪本資源利用為培訓內容。個性課程,圍繞教師在提升工作實效、個人特長、信息技術利用、人文素養等方面,定制和設計個性化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宣傳技術提升、運動活動設計、教玩具開發、讀書觀影、戶外園藝、創意制作。
雙通道培訓從中心和教師出發,全面滿足了中心發展的需求和教師個人發展的需求,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生活力”不斷被激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個人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御病痛,勝過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
教。我們在40 歲以下的教師中開展調查,收集教師研修過程中的感受和問題。同時,開放一部分實踐體驗課程,由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開發需要的資源,將被教變成主動受教。
學。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是教師學習提升的內容。能否被教師解決、解釋、認識教育實際問題,一般決定了教師學習的成效。因此,我們以“問題導向”為突破口,注重解決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專業素養發展中會面臨的關鍵問題。
研。知識和技能與具體情境有關聯。學習都要與具體的情境相互作用。因此,我們的研修注重在真實教育情境中解決問題,通過即時教研解決問題。同時,我們注重積累不同教育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典型案例,讓教師能獲得新鮮、實用的經驗。
評。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專業標準也一直在更新。教師專業成長評價由關注一節課、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畫轉向關注教師在觀察理解兒童、一日活動優化、園本課程開發等實踐中的真實情況,支持教師由技能型向研究型轉變。評價是為了幫助教師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更好的發現自己,取長補短更上一層。
踏入“從被教到受教,從問題到學習載體,從知識技能到情境關聯,從反思評價到自我認識”的這樣一條整合之路,教師逐步在自己的理想、目標、行動中提升專注力、成長力、創新力。教師的“生活力”在一點一點慢慢地積聚豐盈,不斷向上生長。
我們分層建立見習期教師共同體、組長共同體、青年教師共同體、行政共同體等共同體。在全員化基礎培訓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共同體成員的特點及需求,制定相應的項目,讓培訓精準化。從而提高培訓的價值,讓教師在培訓中有所收獲。
全員化基礎培訓有心理健康輔導、動植物自然常識、教育教學基礎知識、人文藝術提升等四項內容;分層化項目培訓有“新手期”激活項目、“專業+”培優項目、“管理者”助力項目、“課題實施”研究項目等四個項目。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困惑、教學薄弱、專長提升等,進行培訓內容與項目的選擇,有針對性地補缺提優。
我們通過項目培訓導向,凸顯培訓目的。“新手期”激活項目,以重基礎、強實踐、促發展為導向;“專業+”培優項目,以強師能、會研究、成特色為導向;“管理者”助力項目,以重創新、強團隊、做領軍為導向;“課題實施”研究項目,以善研究、會實踐、重成果為導向。教師明確自己發展的方向,激發內驅主動積極地的參與,不斷提升。
我中心青年教師占比大,年輕有活動。因此,我們努力抓住青年教師的“生活力”,提升師德師能及專業素養,提高工作實效性,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造就一支“三有三力”教師隊伍,推動教師整體專業能力提升,為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