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宇
近年來,我國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深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豐富發展,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在面臨較大經濟下行壓力的挑戰下,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同時,我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正在深度調整,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兩側均出現較大變化,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勞動力市場面臨不小挑戰。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現狀
(一)勞動力人口占比持續下降
勞動力市場持續面臨勞動年齡人口逐步下降的壓力。在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的影響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占比自2010年以來呈現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74.5%降至2020年的68.5%。就業人員總量于2014年達到76349萬人的峰值后開始減少,截至2021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為74652萬人。
(二)人崗匹配難度不斷加大
勞動力市場持續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市場機構求人倍率長期在1以上,且持續提升。2022年二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求人倍率為1.37,這意味著,137個崗位對應100個求職者,市場崗位需求數大于求職人數。其中,技術工人崗位普遍存在短缺,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企業招聘技術工人的難度持續增加。
(三)青年人群失業率處于高位
青年人失業率逐漸上升,與25歲以上人口出現結構性背離。2022年4月以來,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一直在18%上下波動,處于較高水平。從國際經驗來看,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失業率偏高是常見現象,但目前我國青年調查失業率高于城鎮調查失業率。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配置的錯位與沖突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錯配
一是高校畢業生傾向于保守的就業選擇加速了就業結構性錯配。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為歷年最高。在當前經濟形勢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影響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偏好和擇業方式發生變化,更加傾向于穩定性崗位,如報考公務員、尋求體制內崗位、繼續考研等。與體制內就業熱相對應的是中小企業招聘難。趨向穩定就業和推遲進入勞動力市場等傾向于保守的就業選擇,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表現得更為隱蔽和復雜。
二是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經濟社會實際需求的變化。當前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育質量與經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高校學生技能水平與崗位技能需求之間的不匹配矛盾突出。這種不匹配造成了高校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雙重矛盾。從專業來看,金融、計算機等熱門專業培養了大量的畢業生,使得相關行業出現應屆生供過于求的現象,而另一些專業則人才緊缺,使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問題。
(二)勞動力市場技能人才缺口較大
一是我國技工類勞動者市場短缺現象嚴重。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產業升級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更高。2021年,我國就業人口總量中僅有26%是技能勞動者,其中技能人才總量中,高技能人才占比僅為28%。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看,我國技能人才總量仍然不足,且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勞動力供給規模減小和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加重長期技能人才缺口。隨著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供給總量將快速減少,從而導致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比收縮,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上升。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對勞動力技能產生新的需求,導致現有的勞動力技能不能滿足新需求。同時,伴隨人口老齡化,由于教育和知識積累主要發生在青少年時代,中老年人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較差,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也將增加技能人才缺口。
(三)中低端就業崗位流失嚴重
一是低端體力型工作崗位逐步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替代。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就業市場。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的推進,“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等高科技的生產方式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普遍應用,造成了制造業中低端就業崗位的大量消失,使得下崗人員有所增加。下崗人員的職業技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再就業崗位的需求,隱性失業的情況較為嚴重。
二是中低端就業崗位隨著中低端產業大幅轉移外遷到其他國家地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造成了在世界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的下降,一些外資勞動密集型企業從中國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使得我國的就業崗位出現流失,企業職工面臨下崗再就業的問題。
(四)職業教育類人才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
一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受“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流傳的一些觀念對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偏見,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一部分人認為職業教育是主流教育以外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勞動力市場也有一定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有待提高。
二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我國職業院校辦學質量不高,學生對于職業學校的選擇相當有限。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教師總量不足、素質不高、激勵政策不夠。職業教育學校實訓教學薄弱、企業參與不足、缺乏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機制。
三是多渠道籌資機制尚不夠完善。職業教育多渠道籌資能力不強,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比較單一,籌資主要來源于財政投入和學費收入。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辦學條件還較差,尚未達到國家辦學基本標準。社會力量進入職業教育領域不夠。
三、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一是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的適配度。優化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招生比例,從改革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出發,在注重專業性教育的同時,增加通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構成,緩解供需結構錯位帶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矛盾。面對新技術革命沖擊下快速變遷的產業結構及其技能需求,瞄準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培養人才。
二是構建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培訓體系。把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當作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來抓,加強就業形勢研判,積極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運行體制,施行全面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培養體系。健全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狀況跟蹤監測和數據庫建設,提高就業服務針對性和時效性,建立高校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服務體系。將大學生的專業、學業、就業、擇業和職業有效融合成一體,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資本積累體系。
三是優化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干事創業的制度環境。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著力解決基層人才匱乏問題。加大基層就業政策引導,擴大政策性崗位和基層招聘規模,支持和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基層公共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等,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四是充分發揮并協調政府和市場的力量,避免造成短期、局部性大規模失業風險。適當擴大公務員招錄指標和研究生招生指標,優先擴大科研、新技術領域等行業的招聘規模,在涉及大學生就業集中的部分行業,注重行業監管與就業吸納之間的平衡關系,確保就業轉換的平穩過渡。
(二)加快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發展
一是全面提升職業教學質量。給職業學校配備優秀師資,提升教師待遇;加大財政投入相關實踐課程、課題經費、生源學費補貼等。切實推行校企深度結合,激發企業參與熱情,增強職業學校教育吸引力,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制,結合產業轉型人才需求,提高財政經費使用績效,提高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能力,扭轉企業培訓能力不足、培訓意愿不強的局面,解決職業教育技能人才供給問題。
二是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推進職業學校和用人單位合作,加強職業教育和就業的結合。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基金或者職業技能培訓貸款來解決個人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推進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用人政策銜接配套。
三是在社會輿論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社會價值認同感,引導更多的青年人從事職業技術類工作,讓青年人意識到高水平的職業技術類職位與其他職位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提升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管理能力、硬件質量,引導社會正面宣傳,提高職業學校社會評價,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
(三)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
一是破除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壁壘。完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暢通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渠道,打造暢通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化環境。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機制配置效率,清除戶籍、土地等相關制度阻礙,激發人才流動活力,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
二是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建設。提升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力資源市場服務能力,加強就業形勢的跟蹤研判,及時跟進人力資源供求信息動態,加強就業市場的有效監測,及時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消除招聘者和求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
三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城鄉雙向流動機制。為在城市工作的流動人口持續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就業環境,為流動人口在城市居住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流動人口的勞動力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四)完善就業相關的政策支持
一是給予數字經濟催動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一定的政策支持。數字經濟為穩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新機會和強大的新動能。緊緊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市場的巨大變化,為勞動力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高效率配置提供新動能。
二是完善失業保險政策。對由于中低端就業崗位流失而下崗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失業補助,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勞動者的大規模職業培訓計劃,幫助下崗人員掌握新的勞動技能。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職業信息發布平臺,暢通信息交互的渠道,幫助下崗人員盡快實現再就業。
三是實施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援助計劃。培育發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力度,解決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全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協調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教育錯配的成因、后果與政策優化研究”(21YJC79011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體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