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一手創建的北洋集團是他登上權力頂點的重要支柱,但也成了他身敗名裂的重要因素。
北洋集團的致命傷
? 北洋集團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清朝1861年設立的“南北通商大臣”,在這個職位上,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在任北洋大臣時,李鴻章培育了一個“淮軍集團”。到袁世凱繼任時,因其與淮軍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也繼承了部分淮系資源,并用心打造了一個“北洋集團”。這個軍事政治集團泛指袁世覬在甲午戰爭后的“小站練兵”中一手帶出的軍人和政客。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廷“御林軍”基本全軍覆沒,從而給了袁世凱擴充軍事實力的機會。1902年6月21日,袁世凱以“庶務殷繁,難并立一心專顧軍務”為由,請求成立以練兵為主的機構“軍政司”。有了“正式編制”后,袁世凱任命親信擔任軍政司的各個要職,比如,軍政司長官是袁世凱自己,下面的兵備、參謀、教練三處的主官則分別由“小站練兵”時期的親信,被譽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分任。
? 隨后幾年,袁世凱循序漸進,將北洋軍編練成六鎮(一個鎮有1.2萬官兵)。同時,任命親信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攜北洋軍第三鎮進入東北,形成了后來奉系軍閥的前身。很多舊部,如李純、曹錕、吳佩孚、王占元、陳光遠、段芝貴等人,跟著袁世凱勢力的擴大“雞犬升天”,日后都成了各省督軍或巡閱使。
? 從表面上看,清末民初的北洋系是一個實力龐大的政治集團。他們掌握了當時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重要的財政大權。但是,在風光的表面下,北洋系潛在的危機若隱若現。最大的問題在于,北洋系是一個毫無“主義”的政治集團,這些人更像是一個因不同利益聚到一起的幫派團伙。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因素無疑是袁世凱本人。北洋軍人在崛起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一個巨大問題,這些人雖是武人集團,但基本沒怎么打過仗。北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完全不一樣,后兩者畢竟有并肩作戰的經歷,可以將一個軍事集團緊密融合在一起。北洋軍對袁世凱的忠誠并非來自共同戰斗的經歷,因此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北洋系武人集團間,本質上是因利益黏合在一起的;況且,袁世凱本人也主要依靠權謀手段上位,這對其威信是一個致命傷。如此一來,袁世凱的手下大員們一旦“翅膀硬了”,后面發生什么就很難說了。
左膀右臂成政敵
清帝遜位后,北洋集團風光無限,成為獨一無二的軍事力量,又掌握了主要的財政大權。袁世凱被野心沖昏了頭腦,北洋集團內部平衡開始岌岌可危。
袁世凱曾放出風聲,問詢北洋系內部的高官大員對其稱帝看法。可結果讓他大失所望,他們要么虛與委蛇,要么左顧右盼。袁世凱最倚重的老臣徐世昌,態度十分消極,以辭職抗議;“北洋三杰”中的段祺瑞更是直言反對,請辭陸軍總長一職后避居不出;馮國璋態度則更加暖昧,甚至在暗中與大清的復辟勢力暗通款曲。
反對袁世凱走向帝制的北洋系大員們雖然動機各有不同,但有一條是共識——袁世凱這一行為觸動了他們的利益。
袁世凱在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處在一個比較“飄”的狀態中,他大權在握、兵力雄厚,外國人對他十分“認可”。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實際上,這一系列“改革”目標便是沖著老部下的既得利益去的。究其原因,根子出在晚清,彼時的袁世凱還是清朝大臣,大家同朝為臣,理論上是平等的。雖然袁世凱是北洋集團的核心,但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他被開缺回籍;在他賦閑時期,他的老部下則繼續當官,甚至升官。如果清朝再茍延殘喘十年,袁世凱將和歷朝歷代的退休大臣一樣,走過人生的最后時光。但風云際會,他又回到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央。此時,雖然北洋系大臣支持他當了“大總統”,但他們希望的是袁世凱繼續擴大大家的利益。但袁世凱已經和在晚清時代當臣子的心態不一樣了,現在他是“大總統”,放眼一看,北洋兄弟已經有擁兵自重的趨勢,比如,在南京的馮國璋簡直就是“藩鎮”,常年當陸軍總長的段祺瑞勢力也不容小覷,所以,此二人自然成了袁世凱打壓的對象。
馮國璋、段祺瑞對此十分不滿。徐世昌曾說:“段祺瑞被猜忌,權力遭到削弱,心生不滿。馮國璋以為,倘袁正位,自己首領且不保。”因此,袁世凱的左膀右臂逐漸成了政敵。
錢不夠分了
? 除了核心人員的反叛外,袁世凱還要面對另一個巨大難題——財政困難。
? 清帝遜位,民國繼承了大量前清債務,財政狀況異常艱難。當時入款之大宗,主要靠奉、直、齊、晉等省之鹽稅,“部轄之常稅、雜款,尚不敷政費之需”。南方各省在革命黨人的控制下,在袁世凱武力未達之前,不僅解款無望,連中央專款也被截留。是年,應付之賠款仍未照償,各省應還之外債,積欠累累。巨大的財政虧空,靠常規方法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采取搜刮地方和大借外債兩途來解決。比如,僅“田賦改征銀元”一項規定,袁世覬榨取的田賦就比清朝政府增加一倍以上。為了增加稅收,袁世凱于1913年1月6日通電全國,宣布鹽稅為國家稅收,各省不得截留。此舉一出,立刻遭到各省反對,各省靠鹽稅吃飯,如果被中央收走,各省財政狀況將嚴重惡化。雖然各省都督堅決反對,但袁世凱仍然通過了鹽稅決議。除了鹽稅外,袁世凱還通過巧立名目等方式,大量收取地方稅務,同時嚴禁各省單獨借債。這讓全國各省對袁世凱產生了離心傾向,尤其是對北洋系的忠誠打擊極大,原本被袁世凱“封”到各省的北洋系官員經此一事均認為,現在的“大哥”有了卸磨殺驢之意,遂對袁世凱不再抱有希望。
? 袁世凱的所作所為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得罪完了,袁世凱又開始找列強借款。比如“善后大借款”,總數2500萬英鎊,實收2100萬英鎊,袁世凱幾乎全用在養兵和內戰當中。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花費了大量軍費。據《財政年鑒》記載,袁世凱因窮兵黷武導致的財務虧空在4億元以上。至此,全國上下已對袁世覬怨聲載道。
? 袁世凱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雖然全國民憤極大,北洋系內部核心人員離心離德,但只要不出什么事,袁世凱還是可以繼續維持現狀的。但袁世凱被野心迷住了雙眼,一心只想當皇帝。他不知道的是,整個北洋系已經作好了拋棄他的準備,缺少的只是一個具有足夠政治分量的理由。當袁世凱倒行逆施時,馮國璋、段祺瑞、唐紹儀等均擺出一副不合作的態度,坐觀成敗,還說風涼話。在看清了袁世凱“紙老虎”的本質后,蔡鍔在云南打響了討伐袁世凱的第一槍。袁世凱聽聞后大驚,急忙調兵遣將,結果,北洋各部消極怠工——他調不動軍隊了!
? 危機如滾雪球般擴大,更多人明白了袁世凱已經失去了力量,虛弱不堪。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如廣西陸榮廷原本還表示效忠袁世凱,袁世凱電令陸榮廷出兵攻打蔡鍔。看到袁世凱眾叛親離,陸榮廷轉身發表了“討袁檄文通電”……貴州、陜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脫離歷史軌道的一意孤行,最終將自己埋進了歷史的恥辱堆。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