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工部在一份關于“反美扶日”運動的總結材料中曾明確指出,“美帝扶日最先最直接受到威脅的要算工商業界”,因為“美帝扶日”首先就是開放日本對外貿易,扶植日本戰后經濟復興,這勢必會對脆弱的中國民族工商業造成嚴重威脅。為保護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工商界率先在經濟領域發起了一場反對開放對日貿易、抵制日貨在華傾銷的愛國自救運動。
反對開放對日貿易
在日本戰敗投降后的兩年期間,中日兩國并沒有正常的貿易關系,僅有一些由國民黨政府中央信托局經手的易貨交易,當時從中國運往日本的商品主要是工業用鹽、原料和糧食,從日本運到中國的商品主要是人造絲、呢絨等“不急之物”。這種受到嚴格控制的易貨交易數額有限,對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威脅并不大,但全面開放日本私人對外貿易就不同了,勢必會對中國民族工商業造成嚴重沖擊。
不過,這并不是美國政府所關心的問題。為了扶植日本戰后經濟復興,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決定改變此前的易貨交易方式,自1947年8月15日起全面開放日本私人對外貿易。麥克阿瑟宣布開放日本私人對外貿易后,國民黨政府迅速跟進,準備開放對日貿易,這引起中國工商界的強烈反對。上海工商界人士皆認為:“政府在未有明確妥善對策前,遽爾開放對日貿易,實有百弊而無一利,故盼暫緩開放,以從長檢討,審慎擬定對策。”河北平津區工業協會致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外交部稱:“對日和約未簽,賠償未定,我國對日重開貿易威脅最重,我政府應納民意,中止考慮對日開放貿易問題?!?/p>
? 面對中國工商界的強烈反對之聲,國民黨政府仍于1947年8月1日決定開放對日貿易。對此,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亦撰文指出,開放日本私人對外貿易,“此乃駐日盟國總部所決定的。我國主管對外貿易當局則以此事已至具體階段,無可挽救,不再檢討基本政策,只在技術上加緊籌備而已”。在已無法改變開放對日貿易政策的情況下,中國工商界轉而謀求國民黨政府能從“技術”上加以補救。1947年8月6日,上海工業協會、國貨廠商聯合會等五團體請愿代表到南京請愿,向國民黨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五點要求:一、本國已有物品,不需再從日本輸入;二、對于日本工業保留程度,政府應采納廠商意見;三、商務團團員之職權須確定,不得為私人牟利;四、政府應協助廠商,在南洋推銷生產品;五、政府應防止將來日貨之走私。
然而,此前國民黨政府一味追隨美國,未能拒絕開放對日貿易,事后也注定無力進行妥籌“補救”。據上?!渡陥蟆?948年5月8日報道:日本貨品正以突擊方式大舉進入我國市場,其猖狂情勢與戰前無異。以穗市而論,吾人試瀏覽街頭商品,隨便即可列舉日貨數百種,其種類至為廣泛,包括五金制品、布匹、絲呢、日用品、玩具、膠制品、海產、工業原料、文房物品等,舉凡衣食住行,幾無不具備。此種日貨多冒充英美制品,而為一般人所樂用。由于日貨之大量傾銷,國產已大受打擊,戰后工業基礎幾已盡毀,其嚴重實較戰前為甚也。
? 中國開放對日貿易后,發現比日貨的“合法”進口更為嚴重的是日貨的非法走私。據天津《益世報》1948年5月16日報道,日本貨已有一部分入侵海南島,貨品多為印花布、牙粉、紐扣及搪瓷用具,來源均系香港走私進口,散布于路旁地攤,售價甚廉。大量的走私日貨涌入中國市場,進一步加劇了日貨在中國的廉價傾銷,導致國貨銷售日漸困難,市場急劇萎縮,陷入瀕臨破產境地。
掀起抵制日貨運動
? 面對日貨的大量傾銷和走私,中國工商界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發出了抵制日貨在華傾銷、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呼聲。
? 1948年5月11日,《華商報》刊發《廣州工商界響應反日貨傾銷》一文,其中寫到,各地工商界不約而同發出呼聲,請求制止日貨推銷。其中,廣州工商界人士對各地反對美國扶日經濟復興及日貨傾銷對策,極表同情,認為如無辦法以善其后,不采取嚴格限制,則重陷經濟侵略覆轍,再見于當前,若無果斷行動,實為助長日本之經濟軍事侵略,將招致更悲慘之后果。為此,廣州工商界人士準備擴大抵制日貨運動,希望廣大群眾嚴格約束自己,不為利己害人之買賣。
上海廠商聯合會公開通電呼吁制止日貨走私傾銷,通電稱:“近來走私日貨大量傾銷華南、華北,我喘息圖存之國貨廠商已受嚴重威脅,茲特由中華國貨廠商聯合會分電各地有關當局暨各法團,吁請嚴予制止,并鼓勵國人一致服用國貨,以維國本?!焙贾菔猩虝码姀V州市商會:“請貴會一致響應,反對日貨傾銷,藉遏禍源。”廣州市商會接電后,“決電有關方面響應,并決定策動反對日貨傾銷活動,以維持我國內工商業”。當時,廣州作為日貨在華南的傾銷中心,備受中國工商界關注。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廣州的反對日貨傾銷運動取得了初步成效。
除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外,中國工商界人士還呼吁國民黨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日本工業水準,遏制其經濟侵略。1948年7月23日,《大公報》刊文《反對復興日紡織業》,文中報道:蘇、浙、皖、京、滬區棉紡織工業同業公會致電行政院暨工商部,堅決主張對日本紡織工業應予限制,以免挾其過剩之生產力,遂其發展侵略之行徑。為此,還明確提出:日本紡錠設備之保留絕不能超過其人民衣著必需之限度,尤不能高于亞洲各被侵略國家人民生活之水準。依此原則,則日本紡錠至多維持300萬枚,其所有超過此限之棉毛紡織機械及制造棉毛紡織機械之工作機均應優先拆遷我國,作為賠償。
? 但有求于美國的國民黨政府根本不可能違背美國意志對日本紡錠進行限制。與國民黨政府對待民族工商業的冷漠態度不同,中國共產黨不但對工商界的抵制日貨運動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同情和支持,而且對相關錯誤論調進行了有力駁斥。1948年6月18日,《華商報》發表社評《反美扶日才是自救》,指出:反美扶日,抵抗日貨,提倡國貨的做法和反對“過分扶日”,減低成本以便與日貨競爭的做法,是不同的做法。前一條是光榮的民族正氣之路,工商界自救之路;后一條則不啻承認美國政策是對的,試圖在無法競爭之下自救,結果是救了日本救不了自己。6月20日,《華商報》再次發表社評《正視反對美帝扶日運動》,指出:有人認為美帝扶日可以不管,民族工業的生存發展要靠自己努力,減低成本,改良品質與日本競爭。我們認為,自己努力減低成本,改良品質是必須的,但民族工業及香港華僑工業不論歷史、資本、技術都不如人,還是一種新生的嫩芽,如果不先加保護,而先任外力摧殘,哪有不覆滅之理!故持此說者,完全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過去的歷史。這個道理,只有使民族工商業在“自我努力”的外衣之下,被日貨摧殘殆盡罷了!
? 國共兩黨對中國工商界反對開放對日貿易和抵制日貨在華傾銷的不同態度,使中國工商界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民族工商業利益的真正維護者,從而在政治上更加積極主動地向中國共產黨靠攏。此后,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工商界人士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絕大多數留在了祖國大陸,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摘自《炎黃春秋》秦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