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吉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堅持黨的領導,為愛國主義教育“把脈定向”。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主義的基因早已刻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基因中,振奮精神、激蕩力量。辦好中國事,關鍵在黨,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同樣需要黨的“把脈定向”,要堅持黨的領導,健全齊抓共管、各方參與、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文聯、作協、科協、僑聯、殘聯以及關工委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要發揮各自優勢,面向所聯系的領域和群體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推動守正創新,為愛國主義教育“注入活水”。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堅持思想引領、文化涵育,教育引導、實踐養成,主題鮮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不僅要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課程聯動機制,還要用好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挖掘各自的資源特色和優勢,通過宣傳展示、體驗實踐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同時,還要利用B站、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媒介,廣泛宣揚愛黨愛國先進事跡,讓歷史鮮活起來,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點燃大眾心中的愛國熱情,從而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努力學習,發憤圖強,沿著英烈們開辟的道路勇毅前行。
確保法治保障,為愛國主義教育“掌舵護航”。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法治化軌道,是人心所向、時代所需——夯實的是14億多中國人的思想基礎和價值根基,不斷提高全社會熱愛祖國、保家衛國、赤心報國的意識和氛圍。無論是對利用紅色資源、文化遺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場館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還是通過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獎勵、重要紀念日、重大節慶日等活動,抑或通過升掛國旗、奏唱國歌、憲法宣誓等儀式禮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作出的具體規定,都是以法治方式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更廣闊的空間落地生根。在法治的護航下,從頂層合理配置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明確各主體權責,激發公民愛國熱情,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穩定預期,提升了愛國主義教育質量與實效。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堂重大的“必修課”。通過專門立法,通過多層次、廣覆蓋的建制立規,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制度化軌道,定能在全社會上好、上實這堂課,推動中華民族在接續奮斗中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