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言
從朝鮮半島漂洋過海,順風的話用不了太長時間,就能到達日本山口縣。筆者在山口工作了5年,深知這里和朝鮮半島、中國大陸關系極為緊密。這里也特別出政治家、外交家,地緣上與朝鮮、中國接近,受朝鮮、中國的影響深;從文化上看,這里也較日本其他地方水平要高。
查閱日本歷史,在山口縣與半島及大陸的關系中,有這樣一些故事。
蒙古東征在日本被稱為“蒙古襲來”,分別發生于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騎著馬在大陸甚至在半島能夠日行數百里,對地理也有著相當準確的理解,但到了海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兩次東征均遭遇了臺風,盡管蒙古大軍有三萬到四萬人之眾,日本各個地方的游兵散勇,集結后組成若干數百騎的小隊伍,本來并無抗擊的能力,但蒙古士兵因遭遇了臺風,最后敗績。
為何在1274年失敗之后,蒙古還要發動第二次對日東征?從山口縣方面的記載看,1275年,蒙古在第一次東征失敗后,派外交團來到了山口。幕府不愿和外交團接觸,將外交使團5人斬首。蒙古震怒,后來發動了1281年的第二次東征。
日本也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傳統,但到了幕府時代發生了一些較大變化。國力的相對弱小,讓這個國家特別忌憚強敵刺探。《鐮倉年代記》中記載:斬首外交使節,“乃永遠斷其刺探日本樣子之行為,防范攻擊之上策”。打破傳統,不搞外交,殺使節,鐮倉幕府相當地與世界隔絕。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村井章介著有《日本中世的異文化接觸》(2013年)。從村井教授敘述的內容看,蒙古在決定東征前,曾六次派出使節團訪日,其中四次到達了九州太宰府,但幕府方面一直采取不接觸的方式應對。當時天皇不是日本的實際掌權者,但天皇那里給使節寫了書面回復,只是幕府禁止將文書遞交給蒙古使節,東征前的外交無果而終。
蒙古第一次東征失敗后,幕府方面忽然信心倍增,開始運籌“異國征伐”(反攻朝鮮半島及大陸),大量征集木船劃手。好在幕府內部也有人看到幕府與蒙古軍事對比懸殊太大,主張優先構筑沿海堡壘,以防不測。結果在第二次東征到來時,花數年時間構筑的堡壘發揮了一定作用。如果沒有這些堡壘,蒙古大軍沖上岸后,今天的日本歷史恐怕會換個寫法。
偶爾,我和日本朋友談及蒙古襲來的歷史,談及現代日本外交時,日本朋友感慨萬千。
這兩年,日本除了對俄制裁外,已經沒有了任何對俄外交可言。
中日關系出現了巨大的倒退,外務大臣如果在言談話語中談及訪問中國,與中國有哪些外交上的接觸的話,會立即遭遇執政的自民黨保守派的強烈牽制,媒體則異口同聲表示反對外相的做法。對于中國政治家訪日,同樣有來自日本政府、輿論等多方面的制約。中國是日本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最大的出口對象國,但在政治、輿論、外交領域,中國也是最令日本感覺復雜的國家。《安倍晉三回顧錄》對此有鮮活描述。
鐮倉幕府時代,武士不處理外交,簡單粗暴地斬殺來使。今天的日本是否因為國力的衰退、信心的不足,而再次進入與周邊大國“不外交”的特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