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林
葉瀾教授曾這樣定義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這個定義告訴我們,教育應該關注每個學習者的個體生命。筆者認為教育應該本著樸實的情懷,以追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的個體生命成長為歸宿,讓學校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筆者經過不斷探索,逐漸明確了自身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提出做“溫·和”教育的辦學思想。
一、“溫·和”教育的歷史淵源及價值旨歸
壁立千仞,未必能抵擋海水千百年來的洗禮;和風溫潤,卻能催發生命的奇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中,“溫”位居首位。“溫和”是羅山縣第一實驗小學成立伊始的名字。提出“溫·和”的辦學思想,既是對學校悠久歷史的尊重、對創辦者教育情懷的銘記,又是對歷史的傳承、對學校文化的延伸。
“溫”與“和”是中國思想文化中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貫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具備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五德”的人才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同。“和”體現著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道德修養觀念,對今天的教育實踐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筆者提出辦“溫·和”教育就是要傳承和弘揚先賢的教育思想,培養有家國情懷、有高尚人格、有健康體魄、樂學善思、勇于創新、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溫·和”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溫而堅定,追求樸實無華的育人之路
構建德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樸實的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追求真理,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學做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我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求真的品質、樸實的人格為德育首要目標,構建了“修煉樸實人格,鑄就樸實品質”德育課程體系,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建立社會、家庭、學校一體化德育網絡,促進了學風和校風的優化,推動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讓德育滲透在日常教學的點滴之中,引領學生求真、求善、求美。
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學校制定了《羅山縣第一實驗小學學生十大行為習慣》,把“好習慣、好人生”根植于學生內心,并通過相應的活動,努力做到人人熟知、人人踐行。學校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培養學生的習慣,通過環境的浸潤、課程的構建、榜樣的示范、教學的滲透等方式,培養正直、正氣、正行的優秀學子。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學活動既是師生相互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又是師生相互促進、思維碰撞的過程。我們在教學改革中,不斷探索,構建了“生問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造性和敏捷性。“溫靜博學、行健致遠”的良好學風也成為我校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二)明理健體,遵循生命自然的育人之路
親近自然,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收獲成長。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勞動教育與自然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規范科學的操作體系。例如,組織編寫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創設了“五個一”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這一切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真正發揮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育人實效。
適應自然,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明理健體。為了提升學生的體質水平,落實“五項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將體育課放在重要位置,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學校開設籃球、足球等體育類社團選修課程,每年開展一次秋季運動會、體育節,將各種適合小學生的體育競賽向常態化發展,充分發揮活動育人作用。
順應自然,讓學生在藝術教育中綻放生命。學校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深挖學生潛能,揚長避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雙減”政策落地后,我們從“減”出發,“輕”裝而行,積極探索科學有效、減負增效的“雙減”之路。學校組織專業教師、專業人員走進課堂、走進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享受藝術教育帶來的快樂。
(三)和樂共進,追求平和安靜的育人之路
平和地對待學生。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年級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團輔課上,教師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學校特色,聚焦學生積極品質的探索,策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寓教于樂,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平和地對待教師。“溫暖有愛,和樂共進”是我們學校倡導的校風。校長不僅要關心教職工在學校里的工作狀況,還要及時了解、關注教師的生活情況。只有真正做到尊重教師、服務教師、關愛教師,才能贏得教師的支持與信任,激發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感到校園里處處有陽光,生活中處處有溫暖。
平和地對待教育。基礎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校長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教育定力,既不能缺失對教育理想的捍衛、對教育良知的堅守、對教育責任的擔當,又不能缺失一顆寧靜的心、一顆樸素的教育心、一顆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創設真誠的教育環境,辦好實實在在的教育。我們要涵養教育的“慢功夫”,放慢腳步,放長眼光,靜待花開。
學有所得,人人出彩的“溫·和”教育美好畫卷正鋪展開來。未來,我們將努力打造“溫·和”教育文化品牌,創建比較系統的辦學思想體系,進一步擴大“溫·和”教育的影響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科學教育體系,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