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對于教育,我們有許多美好的愿景。實現愿景最重要、最關鍵、最基礎的因素是什么?我想不是硬件,也不是生源,而是師資。誠然,我們習慣于以學生的增值性成長為標準來衡量一所學校的發展,但其背后的推動力量一定來自教師。如果學校的教師隊伍不斷進步成長,那學校的整體發展自然水漲船高。
一、鋪實教師成長之路的現實意義
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教師成長有主動和被動的差異,有順利和曲折的不同,有明顯和細微的區別。教師可以努力減少甚至避免太過曲折的過程,相關部門也應幫助教師規劃好成長之路,讓主動、有意愿的教師作為先行者,帶動一批教師不斷前行。
對于這條“路”的鋪設,在“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的目標引領下,我國相關部門早已充分重視并付諸實施。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鄭州市的“三名”工程早在2003年就拉開了帷幕。
可以說,從國家、省、市、縣到學校的教師成長之路在不斷延伸、加固,距離一線教師也越來越近。但是校內成長的“最后一公里”更需要精心設計、認真鋪實。教師的成長具有階梯式上升的特點,理論的指導、經驗的傳授最終都要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作用最大化。所以,最基礎的培養還是在學校,最好的教師培養方式應該是從年輕教師踏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就開始量身打造。
二、如何鋪實教師成長的“最后一公里”
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在剛踏入工作崗位時迅速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更不用說具有非常明確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規劃。盡管很多學校都會以師徒結對的形式進行教師之間的傳幫帶,但是不少作為師父的成熟教師可能也正面臨著個人職業發展提升的瓶頸,也需要得到專業指導。
對學校管理者來說,要鋪實教師成長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學校凝聚并放大教師對專業成長的渴望,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搭建平臺,創設各種條件去引導教師發掘個人潛力,規劃發展路徑,督促磨煉提升。為此,我校采取的主要舉措是文化浸潤、梯級培養、配套保障。
(一)“向善”文化浸潤成長之精神力量
文化的力量和價值表現在對靈魂和思想的感召與激發。從某種程度上說,濃厚的文化氛圍本身就是一種催人向上、向善的內在動力。一所學校獨有的文化,就是這所學校師生精神成長、能力提升的營養之基。
我校的“向善”文化,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善”字積極向上的涵義,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點而提煉、發散。以“真誠向善,永不言棄”的校訓為精神內核,讓“向善”文化輸出為耳熟能詳、潛移默化的行動指導。在培養“善學、善思、善行”的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在無形中達到“善教、善育、善創”的境地,為學校奠定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人文根基。
(二)梯級發展培養明確成長之道路方向
1.我校教師梯級發展培養的基本原則
(1)實際需求原則。根據我校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把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學校特色發展需求、教師專業成長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
(2)多級培養原則。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分校級和校級以上兩個層面,認真組織校內培訓,積極參加省、市級培訓,為教師的發展打造多級平臺。
(3)整體提升原則。按照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提升的總體要求,對各梯級教師重在引導激勵,重在過程培養,重在發揮每位教師的作用。
2.我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梯級發展階段稱號
結合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階段,即“新手教師—熟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特點和我校教師基本情況,鋪設我校教師成長的6個臺階,分別給予不同的稱號認定。
(1)教壇新秀。教齡3年內的年輕教師。
(2)達標教師。教齡3年以上,符合教師必備條件,并通過鄭州市教學課堂達標考核。
(3)教學能手。教齡3年以上,符合教師必備條件,能夠勝任各年級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并積極參與學科課題研究。
(4)骨干教師。教齡5~10年,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與管理風格,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優良穩定的教育教學業績的教師,能在我校學科教學、課題研究和班級管理中起骨干帶頭作用。
(5)學科名師。教齡10年以上,骨干教師中的佼佼者,在我校教育教育教學工作和青年教師培養中起示范和引領作用。
(6)首席教師。教齡15年以上,我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力量和領軍人物,也在鄭州市的學科教學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
3.不同梯級稱號的認定標準和周期考核要求
從基本條件、必備條件、優先條件三個方面分別對教師的梯級稱號認定進行要求。基本條件包括政治素養、師德素養、繼續教育、教學效果、學生評教等,必備條件包括教學基本功、教科研能力等,優先條件包括班主任工作、管理工作、輻射引領及各項榮譽等。在強調教師對教學業務鉆研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校整體發展付出更多精力的教師給予鼓勵。
我校的教師梯級發展培養與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同步,呈螺旋上升的態勢。為了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終身意識,我校制定周期考核認定的要求。個人認定周期內,不同梯級稱號的教師都規定了必須要完成的項目,旨在督促教師跟上團隊進步的步伐,潛心研究教育教學,不斷自我突破,以自己的提升為學生的成長樹立榜樣。
4.不同梯級稱號教師的培養策略
對年輕教師的培養策略:入職教育—雙重拜師—研修+定期匯報—評價考核稱號認定。
對成熟型教師的培養策略:加入校內(外)成長共同體—研修+專業提升—校級稱號認定—市級專業稱號申報。
對專家型教師的培養策略:主持學科成長共同體—引領展示+成果累積—省級以上專業稱號申報。
(三)系統配套舉措落實成長之保障機制
組織不同層級的專業培訓。每學年組織面向全體教師的各類專業提升培訓,邀請不同類別的專家和一線名師,從教育政策解讀、課改方向把握、學科教學探討、管理理念分享、信息技術應用、課題立項指導等方面為教師成長提供助力。
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課程管理中心等部門每學年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與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相關的各類活動,為教師打牢基本功、參加更高層次的技能展示提供保障。
鼓勵開發校本課程。學校鼓勵各學科組在扎實做好常規教研工作的同時,依托社團活動,開發具有學科特色、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讓每位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爭取各種展示培養機會。學校積極爭取機會,為我校的優秀教師搭建風采展示平臺,擴大他們在校外的影響力。對符合省市以上名師、骨干教師等專業稱號培養對象條件的教師,學校爭取讓他們加入相應學科省市級名師工作室進行學習,鋪就從學校到全市乃至全省范圍的專業成長道路。
堅持科研引領,助推發展動力。學校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把教育科研作為常態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并結合班級管理和工作實際,思考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教師要從小的課題入手,從課題研究該具備的規范流程入手,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騖遠,逐步積累,提高個人的科研素養,為通往更高的平臺筑牢階梯。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各種前所未有的問題層出不窮。作為教師成長的“最后一公里”,學校的“教師梯級發展培養”是一項需要不斷打磨完善的工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成長,助力學校發展!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