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佳 李智鵬 宋文利
互聯網作為全球性的技術網絡,已經是當前世界最廣泛的傳播方法之一。伴隨著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與互聯網的連接和融合,在未來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阻力和發展契機。探討合理利用互聯網,推動民族體育文化向大眾化、國際化、現代化發展。運用豐富多元的研究方法對“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群眾相通路徑進行研究,旨在抓住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機遇,利用互聯網信息優勢,為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群眾相通提供新生機。
1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概況
1.1 民族體育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世界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著杰出的體育文明史。關于體育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包括蹴鞠、擊劍、圍棋、射箭等體育運動項目,為現代體育產生奠定了歷史基礎并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體育項目,不僅讓后人學會如何強身健體,同樣也認識到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經后人挖掘整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約1000多項。這些體育項目在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發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和熱愛生活的美德。對中華民族史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又逐漸演變成舉重活動或雜技項目,并流傳至今。六是表演娛樂項目。比如射箭、拔河、武術、舞獅、跳百索、爽龍燈等。這些項目不僅都有完善的徑賽規則,同時又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傳統美德。
中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球類運動。比如蹴鞠、木射、捶丸、打馬球等。蹴鞠最早可追溯到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并在戰國時期開始流行,而從漢代開始成為練兵之法,是現代足球的鼻祖。木射雖然是球類運動,但是在游戲規則上,體現了古代文明禮法,宣揚儒家之道。錘丸更是現代高爾夫運動的鼻祖,有史料記載,在元代傳入歐洲。二是水上運動。比如龍舟競渡、游泳、冰戲等。這些體育項目,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并且發揚光大,產生許多分支,甚至超越當今奧運項目的種類和范疇。三是跑跳運動。比如走及奔馬、逾高超遠等。走及奔馬包含了現代徑賽的所有項目,最早記錄在西周時代,對中國的徑賽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逾高超遠雖是軍事技能,但是在現代跳高、跳遠中,仍體現其歷史縮影。四是投擲類。比如投壺、擊壤等。這些項目起源于狩獵、禮儀和宴飲游戲,但由于禮節的繁瑣,導致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五是角力類。比如扛鼎、摔跤等。在冷兵器時代,古人崇尚武力,并衍生出此類項目。
1.2 “互聯網+”在體育文化中的運用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體育的傳播有增加了新的渠道,電視也不再是唯一的媒體。全球各大頂級賽事,都有網絡媒體的加盟,為體育的宣傳和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國內的騰訊、網易、搜狐等,國外ESPN STAR Sports、谷歌、Youyobe等網絡媒體,以及抖音、快手、Facebook等短視頻,在奧運會、世界杯等重大賽事,都提供了視頻、文字等解說、轉播和直播。在直播中,不僅提供了觀看平臺,同時還聘請主持人、解說嘉賓等,為廣大觀眾和體育愛好者提供專業的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此外,通過運動員的個人微博,拉進了觀眾與體育明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近距離分享體育明星的日常訓練和生活,構架了兩者之間的橋梁,豐富了兩者之間互動交流。智能手機的興起,同樣讓網絡觸手可及,顛覆了傳統的交流方式,讓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加簡便快捷。
2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的特征
2.1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重要性
現階段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無論從傳播方式、傳播載體,還是傳播途徑和傳播項目,都需要得到進一步改進,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采取積極措施推進各項改進工作,全方位落實文化傳播的發展與創新,使得文化傳播能夠在互聯網廣泛運用的背景下緊抓機遇、遏制風險。文化傳播離不開開拓進取和積極創新,互聯網技術具有較大優勢,能夠為文化傳播的發展與創新夯實基礎,有利于民族體育文化傳播體系完善,能夠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推廣提供正向作用,進而為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升提供幫助。
2.2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廣泛性
互聯網具有廣泛性、即時動態性和共時性特征,能夠以圖片文字、圖形圖像、影像音頻等方式進行傳播,通過信息終端進行多方向傳遞,進而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從樣式層面、內容層面、內涵層面保持一致,并逐漸形成深度和廣度。互聯網方式能夠實現具有統一性的傳播,例如小學廣播體操能夠依托互聯網獲得連貫傳遞,將體育文化形成傳承。例如在2013年舉行的昆明市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相關部門在促進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加強了對于網絡信息技術以及新媒介(微博)的使用,繼而以此為基礎向社會民眾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民族體育文化。不僅如此,昆明還加強了對于先進的電視轉播技術的使用,繼而向全市的社會民眾直播各類具有特色的民族體育賽事,繼而促進了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以及傳播。
2.3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結構性
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能夠擴大民族體育的影響力,同時也需要通過社會資源對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結構進行配置,探究互聯網平臺所能帶來的有效性,這相當于回應如何構建民族體育文化傳播新秩序,以營造積極穩定、良好和諧的傳播體系。主動關注互聯網平臺的合理性,從科學嚴謹的角度在進一步探索民族體育文化的過程中,重視行動層面上的傳播創新。從整體角度而言,以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為載體的民族體育文化在創新過程中需要完善,構建包括內容、渠道、模式和保障四個因素的互聯網傳播結構。內容是傳播的基礎,渠道是傳播的途徑,模式是傳播的動力,保障則能夠為傳播提供安全性和秩序性。
3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群眾相通互動探討
3.1 民族體育文化增進群眾民心相通
3.1.1 民族體育文化增進民族關系親和化
作為具有56個民族的體育大國,在各個朝代,都有民族互相融合的過程,通過占領、通婚等形式,各民族文化進行了交流和融合。不同民族在共同地域生活與交流中會形成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和親和感。例如:CCTV-5《體育人間》欄目制作的大型武術紀錄片《今風細雨江湖》正是契合了這種原創精神,將節目的可看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實現了“有溫度、有態度”的媒介表達,引起了受眾的普遍共鳴。體育是世界語言,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和溝通能力,可以跨越種族、語言、宗教等障礙。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全球的盛會,成為各國各民族之間溝通的紐帶和橋梁,為世界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3.1.2 民族體育文化增強各民族間凝聚力
民族體育文化,包含了56個民族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傳承五年的文化傳統,彰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通過民族體育的傳播,加強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了解和融合,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雖然在民族語言、民族服裝、民族傳統、民族習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民族體育可以跨越這些障礙,在體育活動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進各民族的友誼,促進民族團結。在民族體育的交流中,體育項目不斷改進和發展,形成了民族文化合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3.1.3 民族體育文化促進各邊境區域和諧
各邊境地區在現代互聯網領域并不“邊緣化”,其具有豐富多彩形式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借助于互聯網的呈現和交流將有助于傳播、發揚和繼承,走出“邊緣化”,融入互聯網大潮中。中國文明的發源地起源于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文化的核心。但是在我國北方、南方和西方,一直被定義為“邊緣地區”。建國后,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但是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的了解仍顯匱乏。因此,民族體育的交流,成為各民族之間相互認知的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加速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為我國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區域的安榮穩定和和諧共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群眾相通有助于民族體育文化傳播的存續與發展
3.2.1 強化民族體育文化認同感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是個體對于自己所屬的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具有歸屬感,進而能自覺獲得、保持和創新所屬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表現為人們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其實質與核心就是共同體共享的意義或價值體系,它是維系不同群體、團體和組織的重要紐帶,是實現民族認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維系社會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身體文化”,它作為重要的文化認同資源,牽系著廣大受眾的心理情感和文化歸屬,實踐著文化認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當然,它應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建構精神家園,發掘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文化資源”。
3.2.2 向世界弘揚民族體育文化
在世界民族之林,彼此之間的尊重是和諧相處的基本準則。民族體育的傳播,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向世界傳播,被其他民族認知并認同。在多邊的交流中,體育成為便利的橋梁,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領土的劃分和人口的遷徙,同樣民族之間的文化也存在著交集,并且被長久的保存下來。在體育外交中,也為我國在世界增加了曝光機率,提高了民族地位,促進了雙方友誼。尊重地域之間的差異、文化的差異,與其他各族人民攜手共建多元化的體育文化。
4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促進群眾相通路徑
4.1 以政府為主體的傳播模式
政府部門在傳播過程中同時屬于傳播方和控制方,因此政府作為傳播主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在社會各界中的影響力也較大,這是由于政府是國家權力單位,其組織意愿和工作重點均為國家意志的集中性體現,同時也正是由于政府部門所處的特殊地位,以及所能調動的資源較為充分,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可以成為主導者。政府部門作為傳播活動的控制方,能夠通過立法層面等對傳播媒介、傳播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和協調推進,同時也能夠以信息技術手段形成傳播控制,在長期傳播過程中,政府部門所能體現出的信息傳播推進作用難以被超越。
4.2 以企業為主體的傳播模式
舉辦綜合性活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在節假日、民族節日等時間段舉辦綜合性活動,例如地方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月、文化周、文化節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年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全世界彰顯魅力的主要方式,不光能夠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也能夠以此為基礎,實現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溝通。2002年起,我國已和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德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互動舉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年,不斷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名度。在我國政府積極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年的過程中,全國各地也通過舉辦文化月、文化周等方式響應,切實加深地方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促進各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合作,使得地方性體育文化建設渠道得到拓展,所取得的建設效果日益明顯。
4.3 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傳播模式
社會組織具有數量多、形態多元、涉及領域多等特征,其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領域具有多元性特征。政府部門在傳播過程中更傾向于政治色彩,企業在傳播過程中更注重于商業經濟效益,民族體育文化專業機構更關注權威性知識傳播,而社會組織在傳播中能夠突出多元性,在多領域、多行業、多層次中廣泛宣傳,第三方社會組織在傳播過程中能夠將民族體育文化進行多專業、多類型的傳播,各專業、各類型在傳播中能夠基于自身特征和個性,形成多元化傳播方式,繼而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的多元傳播,包括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從多方面進行形象化展示。與此同時,社會組織的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受到政府監管。
4.4 以個人為主體的傳播模式
以個人為主體的傳播模式可采用互聯網平臺個人媒體賬號的網絡直播或錄播。無論是無載體直接式傳播還是有載體間接式傳播,首先,都能夠滿足傳播方和受眾群體之間的溝通互動,受眾群體能夠在傳播交流中改變傳統的被動地位,選擇傳播的時間、空間和途徑,同時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能夠有效提升受眾群體關注度,通過緊密交流,同時形成信息傳播和信息反饋;其次,傳播具有模糊性。相比政府部門、企業以及社會組織作為傳播主體,個人在傳播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身份模糊性特征,其傳播途徑并不明確,且真實身份能夠在傳播行為中進行隱匿,因此個人作為傳播責任主體,會出現權力濫用、監管失控等現象,導致負面信息、消息信息得到傳播。第三,傳播具有高度參與性。以個人為主體的傳播模式主要在網絡平臺中實現信息交換和反饋,在網絡平臺中,民眾并不會過多受到年齡、受教育層次、空間和社會地位約束,能夠擴大自身對信息的需求量和傳播量,可以較為直接、客觀、顧忌較少的發表想法。
5 結語
中國民族體育文化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民族自強意識、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心理、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審美心理,這些都是民族體育的核心部分,它的良好傳播是人類文明和文化沿襲的保障。現代互聯網的加持增進了與西方體育文化的結合,又使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在跨國界的傳播中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因此打造出新的“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群眾相通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相結合的實施路徑,深入開展民族體育文化藝術、體育旅游、體育競賽等友好往來,增強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群眾相通友好路經,夯實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課題:哈爾濱體育學院學科梯隊項目(XKL04);哈爾濱體育學院“冰雪運動”特色學科研究項目青年項目(BXQN2001)。
(作者單位:1.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學院;2.哈爾濱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3.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