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
消費正在回暖之中,新型消費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新型消費是指利用新技術實現供需、產銷高效匹配,形成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從而有效滿足消費者對更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并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各類消費。
如果說,新業態新模式驅動消費業態從傳統消費走向新型消費,那么千方百計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發展,背后更大的邏輯和更高的目標,應當是逐漸適應新經濟發展的社會形態之變,即從工業社會到消費社會的進程正在加速之中。當前,直面制約居民消費的障礙和堵點,從供需兩端協同推進新基建新消費,顯得越發重要而緊迫。
無論是由來已久的消費分化還是疫情期間的消費萎縮,并未改變消費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面。隨著消費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出的更大作用,一方面以個性化、多樣化方式呈現消費總體升級的趨勢,另一方面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需求也在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消費結構升級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大眾消費的提升更多體現在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消費品質方面。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個性化定制的消費響應更加精準和及時,為新型消費培育和發展提供了更充分的現實土壤。
從更寬的視域往前展望,中國正處于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的歷史大進程中。隨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到達一定水平,將更加趨近于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臨界點。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對臨界點或拐點本身有所定義。盡管拐點往往是指一個相對小的周期,但通常并不是一兩年的短暫時間。這個屬于消費的拐點,有望隨著內需進一步升級而完成歷史性轉折,讓整個社會具備向消費型社會奮力轉型的必然性。
國外發達國家經歷過從工業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型。一般意義上的消費社會,本質在于消費的大眾化,即大量過去被視為高端消費品的商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所以也被稱為大眾型消費社會。在這種形態之下,經濟意義上,生產能力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得以緩和;社會意義上,階層之間的矛盾也大為減少。但這種傳統的大眾型消費模式,一方面帶來了物質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問題。
與國外發達國家經歷的傳統大眾型消費社會相比,中國在新經濟發展時期,有望走出一條更為現代的新型道路,筆者稱之為“人本消費社會”。顧名思義,“人本消費社會”基本內核是以人為本,主要特點是尊崇共享、回歸自然,重視環保與簡約,注重消費品質和結果。基于新經濟時代的互聯網生態,在人本的內核下,人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人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與他人共同享用產品或分享服務,因此對這種新型消費模式構建的社會形態,也可以叫“協同消費社會”。其本質是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的新經濟相匹配的新型社會形態。針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積極促進和迎來“人本消費社會”或“協同消費社會”,恰恰是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更為寬廣遼闊的社會動態場景。
在經濟學含義中,消費本身代表需求、具備購買力,也就是說不僅要有某種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與需求相對應的購買力。新型消費倡導的是人本消費、協同消費、共享消費,對創新提出了很實質性的命題,因此,鼓勵消費從本質上就是鼓勵創新,只要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他喜愛的產品,自然會有一批具備創新能力的產品脫穎而出,為美好社會添磚加瓦。
消費結構升級是一個具有基本面意義的大趨勢:由生存型消費需求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需求不斷提升,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支出增速遠高于食品、衣著、居住等物質消費支出增速,低品質消費需求向中高端消費需求持續提升,以線下消費方式為主逐漸向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升級。
同時,消費升級特征和表現也更為多元和豐富,尤其是消費內容、消費品質以及消費方式等呈現出了新的特征,包括從傳統消費轉向新型消費,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并且更加關注商品的品質、購物的體驗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整體上的消費結構提升是大勢所趨。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從實際情況可以發現,激發城鄉居民消費潛力,目前還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些制約居民消費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體制機制障礙,從而跨越轉型難關。為此,筆者一直建議遵循“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其中,重塑邊界先“破界”、重構介質先“破介”、重建規則先“破誡”,這是“三破”;戰略創新需“立志”、戰術創新需“立智”、制度創新需“立制”,這是“三立”。在動態平衡中實現“三破三立”,改革和創新二者不可偏廢,也不會一蹴而就。

當前,居民邊際消費下降,在“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之下,從消費供給創新、消費感知提升、消費格局營造、消費理念引導、消費環境優化等方面采取一攬子有效措施,可望最大程度緩解大眾對消費的“后顧之憂”。在此過程中,推動新型消費既需要“鍛長板”,用好國內市場優勢和改革發展紅利,又需“補短板”,通過多措并舉,持續破障礙、通堵點,使之成為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重頭戲,深度賦能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的雙循環螺旋升級,離不開協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即新基建)與新型消費形態(即新消費)。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引領下,亟須打破傳統物理邊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深度融合以及治理能力提升。與此同時,應當以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構筑以新基礎設施為運行基礎、新生產要素為內在源泉、新市場主體為有生力量、新協作方式為組織形態、新治理體系為長效支撐,在這“五新”同頻共振下有機運行的新經濟生態系統。
近年來,陸續出臺不少政策推進新基建新消費發力。在新基建方面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新消費方面強調把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然而在具體實施中,由于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地區間的協調配合,加之傳統內需策略慣性及重投資輕消費思維猶存,盡管整體而言,新基建新消費的成長已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但與穩增長促發展的更高需求相比,二者的協同推進仍有待加強。
協同推進新基建新消費,應以新基建為依托、新消費為方向,基于其相同的數字機理與智能內核做好兩手抓:一手抓加快新基建,為新消費拓展創新空間、提升用戶體驗;一手抓壯大新消費,為新基建牽引市場需求、豐富應用場景。在此過程中,重點要堅持三個原則。
一是需求導向。新基建要有效銜接終端消費需求,以符合、適應、滿足需求為基礎,以引領、服務、創造需求為根本,搭建數字經濟新底座,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撐,構筑高水平自立自強新優勢。新消費要直擊痛點,為新基建投資明晰目標和增強效能,厚植需求土壤,引領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建設。其中,新型信息消費市場是服務終端消費者的廣闊天地,有望積蓄巨大的新消費能量,形成新基建新消費雙向循環、激活持續增長的內需新動力。二是長短結合。要明確現階段協同推進新基建新消費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優先布局對投資消費帶動強、乘數效應更大的新基建設施,例如5G、數據中心等帶動性強的項目。這類項目長期看滿足產業升級需求,短期看還能為疫情催生的線上消費等新消費提供硬件設備支撐,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拉動作用。與此同時,應充分挖掘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的新潛能,加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能源、教育等垂直行業融合應用,發揮好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三是統籌兼顧。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依歸,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結合地區產業特色、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加強頂層設計與科學謀劃,超前部署前瞻性設施,千方百計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投資門檻,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做到留足空間、給足政策、加足馬力,在協同推進新基建新消費的動態躍升中,最大效用為我國經濟發展積蓄新勢能。
(本文作者為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