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維萍
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防范和抵御氣候風險、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成為全球共識。各國加碼光伏、新能源汽車產業,尋求清潔能源替代方案,歐美同步在“碳關稅”上發力,利用碳價國際傳導強化歐美國家全球碳定價核心地位,構建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全球向低碳清潔能源轉變,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更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社會平穩運行以及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因此,可持續發展投融資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相應的政策框架、計量標準和治理機制正在逐步形成,商業銀行也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迅速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其中,2021年10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可視為“1”,同年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則是“N”個文件之首,兩者共同構成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兩個階段的頂層設計。之后,中央層面陸續出臺“N”系列政策,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科技支撐、能源保障、碳匯能力、財政金融價格政策、標準計量體系、督查考核等保障方案以及各省具體實施政策。隨著“1+N”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我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改革方向已基本明確,涉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業節能降碳增效、城鄉減排固碳、交通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降碳、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碳匯鞏固提升、全民低碳生活八大領域的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四大方面的綠色發展要求體現在上述八大領域的具體任務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目標要求。
能源和電力領域。根據黨的二十大要求,我國能源領域的重點任務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確保能源安全。一是“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雙控’制度”。化石能源領域將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十四五”規劃累計改造6億千瓦),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二是“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提升風、光等新能源消費比重,預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8%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2060年達到80%以上。三是加強終端用能的清潔替代,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建設,2025年將滿足超過2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對于電力領域,煤電由提供電力、電量的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電力、調峰調頻能力的基礎性電源轉變。電力系統的重點任務是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建立高效運轉的電力市場,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高碳行業領域。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交通、建筑等高碳行業既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撐行業,也是碳減排的主力軍。交通領域將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建筑行業占全國碳排放的50%以上,低碳轉型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環節多,難以實現精細化全流程管理,且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亟須轉變生產模式,向全產業鏈模式轉型(如裝配式建筑),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和碳排放管理。
綠色低碳消費領域。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也是推進“雙碳”目標任務完成的重要路徑之一。當前亟須完善綠色低碳消費制度,促進綠色消費。根據2022年《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未來需要培育綠色低碳消費市場環境,發揮綠色金融對零碳、低碳、負碳產品的消費引導作用;發揮公共機構綠色低碳消費引領作用;完善綠色低碳消費監督管理制度,如建設綠色消費信息平臺、信用平臺,培育碳普惠市場,開辟個人、個體碳匯交易渠道,建立個人、機構、社會主體低碳消費激勵機制。
適應氣候變化領域。應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同等重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至2035年,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工程和專項行動包括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重點工程、農業與糧食系統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行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專項行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行動等。
碳交易市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市,經過一年的實踐,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作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未來還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一是碳市場的擴容。除電力行業之外,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其他生產制造領域的行業也將被納入,配額總量將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到70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70%。二是隨著碳市場行業擴容和交易主體增加,碳市場的交易率和交易量將大幅提升(目前我國碳市場的交易率不到4%,而歐盟碳交易市場交易率超過400%)。隨著碳市場金融化不斷提升,更多資金將流向碳市場,二級市場也將進一步開發。三是形成以全國強制性碳交易市場為主體,自愿碳減排市場和碳普惠交易為補充的綜合發展體系。
財政與金融領域。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財政部綜合運用了財政資金引導、稅收調節和政府綠色采購等多種政策措施。未來將根據《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不斷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引導作用。金融領域重點任務是構建完整、高效的“氣候投融資體系”,包括氣候投融資項目界定標準、碳核算與氣候信息披露要求、綠色金融與轉型產品創新等。氣候投融資標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研制“轉型金融”目錄,明確金融支持高碳行業和項目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持范圍。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生態環境部將組織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建立區域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碳計量和監測體系,建立重點行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以及在試點地區針對企業和個人建立碳賬戶。除現有《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外,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和碳排放核算標準,研究出臺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時間表和路線圖。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將重點開發支持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的轉型金融產品,設立轉型基金,合同能源管理融資支持建筑與工業節能減碳,低碳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減碳,碳匯市場支持減碳項目等產品和服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意味著金融風險應對和金融服務模式的變革,同時也是金融業務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在新發展階段,商業銀行應積極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將企業社會責任與銀行業務有機結合,優化或重構管理機制和業務體系,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經營之路。
商業銀行應按照《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重點關注信貸客戶的ESG風險。一是加強行業研究能力,及時完善和更新綠色產業和涉碳棕色產業有關的信貸政策,并針對氣候風險敏感型行業制定差異化風險管理和風險定價。二是加強對高碳資產的風險識別、評估和管理,在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同時,漸進有序降低資產組合的碳強度。例如,定期開展氣候環境風險壓力測試,評估高碳行業和企業承受氣候災害、行業變遷、碳價格、技術變革、非化石能源替代以及調整商業模式適應低碳經濟的能力,重視行業間的風險溢出和傳染。三是將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客戶評級、信貸準入、投后貸后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據,并在貸款“三查”、貸款定價和經濟資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別化措施,建立氣候環境風險監控名單、白名單、退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此外,跟蹤企業轉型效果,定期評估企業未來轉型潛力,更新名單,為企業提供“一戶一策”的針對性轉型金融服務。
在傳統能源行業,商業銀行應在穩定支持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同時,增加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投放。重點支持傳統能源低碳轉型、節能改造以及減污降碳相關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的行業龍頭企業。在新能源領域,商業銀行可結合各省市能源發展規劃,服務好分布式光伏、風力、生物質能、氫能、儲能和智能電網的發展。其中,風力或光伏發電重點開拓中大型民營企業、優質上市公司及其供應鏈金融上下游企業客戶;智能電網重點營銷大中型央企、國企及其供應鏈金融上下游企業,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
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等制造業中的高碳行業低碳轉型方面,商業銀行可依托已有的綠色金融基礎,開發與轉型項目績效指標相關聯的信貸產品、基于碳排放權的信貸產品以及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信貸產品。對于高碳企業中的高杠桿企業、中小企業以及需要嘗試新技術的企業,可發揮綜合化金融服務優勢,創新轉型金融產品與服務新模式。
在交通運輸領域,商業銀行應重點支持傳統交運節能改造和交通運輸電氣化,重點服務新能源汽車設計制造、“油換電”推廣、智慧充電樁、氫能等,聚焦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排名靠前的新興龍頭民營企業及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關聯企業,按照“行業+品牌+零部件”的模式,創新生態金融服務。
在建筑業低碳轉型方面,商業銀行應重點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聚焦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改造行業的大中型央企、省級地方國企及其供應鏈金融上下游企業開展業務。
此外,關于生物質能規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綠氫”)以及化石能源制氫與碳捕集封存(CCS)技術結合的“藍氫”、儲能等行業,都有望幫助能源、交通、建筑、工業領域行業深度脫碳,是未來實現碳中和過程中能源領域的前瞻發展方向,商業銀行應加強行業研究,提前布局,搶抓業務機遇。
在基礎產品和業務方面,公司金融板塊應完善綠色信貸、可持續性掛鉤貸款、低碳存款(如低碳存款證)等產品,探索運營碳期貨等衍生產品和業務,積極嘗試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排污權質押融資、碳資產質押融資、碳租賃、碳資產證券化等新興業務和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創新型業務;金融市場板塊應開發氣候債券、綠色金融債、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特色產品;零售與普惠金融板塊應開發綠色消費貸、低碳信用卡等產品。子公司層面,發展氣候友好裝備融資租賃服務業務、低碳理財產品等。
潛在業務探索方面,未來商業銀行可將新能源等綠色低碳資產通過ABS、REITs等方式盤活,打造資金資產閉環運作模式,提高資產周轉率,實現輕型化運營。如積極開發新能源基礎設施REITs,圍繞公司綠色信貸、綠色消費貸等開展ABS業務。此外,商業銀行可借鑒同業經驗,研發碳賬戶,跟蹤企業和個人碳足跡,深度了解客戶需求,積累客戶數據資產,開發相應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方面,應加強可持續金融工具建設,包括綠色業務識別工具、環境效益測算工具、投融資組合碳核算工具等。特別是投融資組合碳排放、碳足跡計算難度較大,應從方法學、客戶數據來源、計量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性建設。另一方面,將金融科技嵌入碳金融業務,重點做好碳經濟大數據管理,積累并拓寬碳經濟數據資源。提升數字在碳金融中的支撐作用;提升碳金融的適時管理、跟蹤監督、預警報警作用,實現對碳金融服務對象的精準畫像;打通商業銀行與全社會有關碳金融大數據的平臺交換。
商業銀行未來應將可持續金融納入業務發展規劃,進行體系化建設和管理,包括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助力客戶和價值鏈減碳。特別是在信息披露和市值管理方面,商業銀行應增加披露頻率,多維度披露環境信息,提升披露質量。建議采納氣候相關金融信息披露特別工作組(TCFD)、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和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發布的《使用GRI和SASB標準進行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實用指南》建議,以提高透明度和披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