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福臺高級中學,甘肅定西 743011)
新高考實行“3+1+2”選課制,主要是讓更多學生享有學習自由的權利。在“3+1+2”高考模式下,化學是兩門再選科目之一,但是通過對高一學生預選科的調查,學生選考化學的人數銳減,存在一定的棄化學現象。為此,教師應該明確“3+1+2”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根據新高考政策和學情分析結果加強創新化學教學手段,適度滲透職業規劃指導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和選考動機,滿足我國人才選拔和現代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要求。下面筆者就對此目標展開教育研究。
“3+1+2”高考模式,主要是指高考考試科目設置為“3+1+2”組合方式,即由全國統一高考語文、數學、英語,以及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3 門科目組成,其中“3”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1”由學生在物理、歷史兩門首選科目中選擇一門,“2”由學生在思政、地理、化學、生物學四門再選科目中選擇兩門。化學作為“3+1+2”模式中“2”的備選科目之一,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的九十幾個學科大類中,五十幾個必選化學,足以見得化學學科的重要性。然而就預選科情況而言,學生預選化學的比率偏低。經過問卷調查和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對“3+1+2”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作出如下分析:
第一,從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來說,選擇將化學作為高考選考科目的動機按照比重大小排列主要有學習成績、學習興趣、自我效能感、教師的影響、心儀院校的專業要求、教師和父母的建議、化學學科未來的就業發展前景等;學生確定不選擇化學作為高考選考科目的動機,調查比重從大到小主要有學習成績、知識價值觀、化學興趣、自我效能感、心儀院校的專業要求、教師的影響、教師和父母的建議、化學學科未來的就業發展前景等。通過動機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選考或不選考化學科目的動機高度重合,只是在比重上略有差異,其中化學學習成績是比重最高的選考動機,化學興趣以及學習化學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占比較重的選考動機。
第二,從學生是否選考化學的動機成因來說,選擇化學作為選考科目的學生,大多化學成績優良,自身對化學課程內容具有濃厚興趣,學習非常努力、有信心學好化學,喜愛教師的授課風格和態度,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關心程度和支持力度非常高;不選擇化學作為選考科目的學生,化學成績通常不夠理想,對該課程存在抵觸情緒,不適應化學教師的授課風格,認為學習化學對今后的用途不大,缺少化學學習動力和信心,父母對學生學習的期望值和關心程度比較低。由此可見,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的高低,是學生是否選考化學的動機首要成因,學生自身學習化學的努力程度、自信心,教師授課風格和對學生的態度,以及家長對學生學習的期望、關心和支持程度,都是影響和決定學生化學選考動機的重要因素。
通過“3+1+2”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分析可知,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生是否確定將化學作為高考選考科目動機的關鍵成因。為此,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力提升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對化學科目的喜愛程度。應用信息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滿足化學課程的激趣教學需求,教師應該根據化學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喜好,采擷優質的多媒體技術資源,將抽象的化學知識具象、生動的呈現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興趣,促進學生主動選考化學。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教師在采用多媒體技術資源輔助化學教學時,應該根據課型、教學環節、學生認知、興趣特點等,靈活應用圖片、文字、音頻、影像等多媒體素材,以及交互式電子白板、新媒體、教學軟件、智能設備等技術工具豐富化學知識的呈現方式。如在講授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采用迅捷畫圖、GitMind、MindMaster 等思維導圖軟件選取適宜的導圖模板,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歸納化學概念、公式及定理,同時利用思維導圖軟件的協同編輯功能在導圖上記錄填寫知識點的梳理過程。同時,教師可以在易混淆概念中插入相應圖片,用于對概念的不同點解釋說明。此外,教師還可以上傳至云空間,便于學生自主下載查閱和復習,這樣學生就能有效區分類似的化學概念,減輕學生思維壓力和畏難情緒,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提升[1]。
從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分析結果來看,不喜歡化學、認為學習化學對今后用途不大的學生,歸根結底是沒有體會到化學學科的價值所在,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化學是一門STSE 學科,也就是說化學和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系密切,幾乎覆蓋社會發展的每個領域和層面。因此,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創設化學STSE 情境,根據課程要點加強引入化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學科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選考化學的主觀動機。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在創設化學STSE 情境時,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選取和化學知識點有關的日常生活、食品、醫藥、能源、環保、化工生產、高新產品等方面的STSE 拓展資料,同時要求資料內容必須真實,并圍繞STSE 情境設置探究問題。如在關于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收集石油和煤的深加工、生產過程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深加工原理、描述生產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組成、物理性質和化學反應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促使學生體會化學在化工生產中的價值。隨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石油和煤煉制的主要產品和用途,如在煤中分離的煤焦油、煤氣和焦炭等,用于合成塑料纖維、殺蟲劑、藥品,做冶煉鋼鐵燃料和多種化工原料,在石油中分離出的液化石油氣、汽油、柴油、重油等,用于做家庭燃料、工業燃料、汽車、飛機、大型船只燃料等等,然后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用到石油和煤煉制產品的例子,這樣就能明顯加強學生對化學學科價值的認識[2]。
針對“3+1+2”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化學動機不足的問題,教師還應該適度穿插化學史料。化學史料真實記載著化學學科形成、發展、演變的歷程,其中飽含科學家的智慧結晶以及嚴謹務實的研究態度。因此,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引入和利用化學史料資源,包括科學家的重大發現、具有深遠影響的理論假說、研究經歷和事跡等等,把紙面上的化學知識從時間和空間上變得鮮活起來,從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和科研精神。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教師在引入化學史料資源時,應該分析教材內容,在互聯網平臺遴選相關史料,并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史料。如一些知識涉及化學史對近代科學有深遠影響的理論假說,教師就可以將提出理論假說的科學家、研究經歷、假說內容以圖文形式呈現給學生。在學生了解后,教師再出示其他科學家對該假說的運用和繼續研究史料,引導學生探討:一個有價值的理論假說對科學研究做出的貢獻。學生結合史料交流后反饋:有價值的理論假說能夠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無論是假說的提出者還是后期的繼續研究者,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都值得學習。這樣在化學史料的啟迪下,學生也會形成崇尚真理、自主求知的科學態度,從而促進學生化學選考動機的強化[3]。
實驗是化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實驗教學開展質量直接決定學生是否確定將化學作為高考選考科目。以往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受重視程度不足,很多實驗操作都被理解教學代替。基于以上情況,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并創新化學實驗模式,通過微型實驗、虛擬實驗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強化學生知識基礎和實驗探究素養,驅動學生積極選擇化學作為選考科目。具體策略如下:
在創新化學實驗模式時,教師應推行微型化學實驗。微型化學實驗具有耗材少、環保、趣味性強等優勢,也能確保每名學生都參與實操探究。如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出實驗課題,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對課題提出合理的假設或猜想。接下來,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指導學生將微型實驗藥品用量縮減到常規實驗的幾十甚至幾千分之一,用流程圖表規劃出微型實驗的操作步驟。在學生復核實驗方案無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微型實驗器材自主開展實驗操作,并組織學生分析結論、檢驗假設,從而高效培育學生化學實驗探究技能[4]。
就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分析結果而言,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上由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對學生的態度決定。因此,在“3+1+2”高考模式下的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實施鼓勵式教學,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改善學生化學選考動機和自我效能感薄弱的情況。具體策略如下: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實施鼓勵式引導時,應該多贊賞和嘉許學生,保持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尊重學生個體觀點,使學生堅信自己能夠學好化學。如當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提出問題和質疑時,教師要及時地投以贊賞的眼光,并鼓勵大家一起探討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所有學生就能夠在課堂上大膽提問和質疑。再如,當學生解題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先肯定學生正確的解題步驟,如思路是對的、公式運用沒問題等,然后針對學生錯誤的關鍵點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自主修正錯誤,并期許學生下次遇到同類題型一定能規避錯誤,這些都可以使學生學習化學、選考化學的信心倍增[5]。
通過對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和成因調查,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選課方面都比較茫然,不清楚自身是否適合選考化學。因此,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應該增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職業規劃校園活動和指導講座等,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減少學生選課盲目性,提高學生的化學選考動機。具體策略如下: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增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時,應該先從學科教學入手開展以職業規劃為主題的化學拓展活動,如職業扮演、職業技能競賽、化學實驗項目設計賽等等。然后,教師通過學生在職業活動中的表現挖掘學生的優勢潛能,給學生提出專業和職業建議,使學生認識自己在化學相關領域的發展前景,這樣學生對是否選考化學就有非常明晰的判斷。再者,在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還可以舉辦指導講座,邀請大學教授或者化學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從專業、學習、生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和經驗交流,喚醒學生對大學生活和化學學習的向往之情。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旁聽講座,鼓勵家長加強對孩子學習化學的關心和支持,調動孩子自主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從而切實提高化學科目的選考比例。
綜上所述,“3+1+2”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化學的動機主要是學習成績、學習興趣、自我效能感等,動機成因受成績、興趣、努力程度、自信心、教師授課風格和態度等因素影響。在“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化學STSE 情境、引入化學史料資源、創新化學實驗模式,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化學科目的價值,增強學生求知欲和實驗探究素養。最后,教師還應該實施鼓勵式教學引導,樹立學生學化學的信心,同時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從而達到提升化學選課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