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五妹
(甘肅省天水市伏羲中學,甘肅天水 741099)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把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中,綜合性學習超越了課堂和學校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置身于現實環境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感受,聯系自己的生活、社會實踐,來體驗對所學內容的綜合運用,從而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獲得全面提升,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路徑。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很好地開發語文課內外的學習資源,還要求他們具備廣博的知識,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語文教師的知識內容和結構單一,跨學科的知識相對匱乏,造成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影響了綜合性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也會影響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效果。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學習呢?下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是超越教材內容的一種學習形態,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目的,所以在其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從活動前的準備、活動有序推進、活動成功展示和活動總結反思這幾個環節來進行細致規劃。其中,準備環節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這個環節因為是在課外時間完成,需要依賴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來推動,缺乏教師直接的指導,這常常造成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就匆匆開展活動,造成語文綜合性學習流于形式。
因此,要想做好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必須要重視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活動的效果,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對活動本身的重視程度。要根據研究性學習的具體需求,充分調動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面的力量,為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首先,教師要備好課,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根據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內容確定活動內容,可以將活動的計劃、方案、搜集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后放入活動記錄袋內,并通過專題講座、觀看視頻、組織參觀等形式來使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并且爭取調動學生對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熱情。其次,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來進行準備,改變過去單向的“封閉”備課和學生的孤立預習形式,實現師生“共同備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主題的設計,以學生真正關心、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組織學生自由分組,小組成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調查、采訪、書籍、網絡、影視、音樂等方式選擇和搜集信息;資料匯總后,鼓勵學生對活動流程和活動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討,力爭優化活動方案,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會有幫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小組的指導,并依托教材中的學習任務,和學生一起確定活動形式和過程。因此,綜合性學習的準備時間至少需要一到兩周,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教師才能精心策劃、創造出一個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搜集、整理信息,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究和互助合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開放和多元的,其地點應該不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校內,時間不局限于45 分鐘,而形式多樣化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之一,形式越多樣,對學生來說其學習語文的渠道就越廣泛,學生感興趣的點就越多,就越能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語文綜合性學習倡導學生人人參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但是由于部分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對綜合性學習的認知和理解比較片面,使得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約,在學習和實踐中出現縮手縮腳或者敷衍了事的現象,這就難以保證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師創新教學模式,使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一般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責任心等)劃分合作小組,確立責任人,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保證活動全員參與。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利用所有可用資源,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活動。比如,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有目的地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故事會、課前五分鐘演講、辯論賽、表演課本劇、詞語接龍游戲等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跳出教材的約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應變、思考和表達能力的提升都會有幫助,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處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開展主題為“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綜合性學習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組成三個學習活動小組:戰爭故事組、戰爭物品采集組、戰爭文化組,從圖書、網絡和報刊中搜集、選擇、整理相關的戰爭圖片、戰爭詩詞、英雄故事等,這樣學生經過精心準備,對這一主題有了較深刻的印象,其搜集信息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發展。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要求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要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輔助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發揮。而對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來說,它本身與常規的課堂教學活動有一定的差異性,對學生來說相對比較寬松和自由,而且這樣的氛圍也容易激發學生創造性和參與活動的意識,需要語文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放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初中生在知識與能力積累、自我約束和自我判斷能力上的不足,他們可能會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甚至會影響活動的正常、有序推進,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督促,從而提升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效果。
發揮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作用,首先需要語文教師強化對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特別是要改變對其忽略甚至排斥的心理,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所傳遞的精神,在基礎上來把握教材所要求的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安排;同時,語文教師也要參加關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理論以及教學實踐培訓等活動,積極開拓視野,提升認識,增加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深度理解;也要利用好教研組的力量,把綜合性學習活動如何開展納入學校校本教研中,發揮教研組的集體力量來建立推進綜合性學習的“共同體”,例如開展對優秀課例或者校內公開課的研討活動,使教師在勤學多思中全面認識、把握綜合性學習。其次,要明晰自己的角色。教師要本著“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原則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和督促,“不越位”就是要學會放權,不能大包大攬或者過度干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不缺位”即要成為學生綜合性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要指導學生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如果學生有需求可以適當給學生提供幫助,在學生合作過程中通過適時適度的指導或者師生交流給予學生必要的點撥或者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這一主題活動時,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規劃,在活動準備環節首先確定了本節活動的主持人是學生推選出來的兩位語文課代表,并且明確課上活動課件由學生負責制作,師生一起制定了關于了解初中生閱讀情況的調查問卷,并且在課前已經做好了數據統計工作;在課堂教學環節,學生首先用名人名言導入本課主題,在此基礎上呈現問卷結果統計,就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和閱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在此基礎上,學生給大家呈現《名人這樣讀書》的視頻資料;然后鼓勵大家談一談自己對閱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開展“好書推薦”活動,讓學生互相推薦閱讀書目,提供閱讀方法建議。最后,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做總結,鼓勵學生做好閱讀規劃,并約定本班的“閱讀月”正式開始,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并且呈現自己的閱讀成果。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過程,既發揮了教師的指導和督促作用,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推動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學評價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這樣會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起到督導、診斷、調節、激勵以及優化的作用。而且通過教學評價,也能夠使教師及時總結和反思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具體效果,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具體操作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環節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對評價環節不夠重視,甚至缺乏評價;其二是評價模糊,就是簡單的“好”“不錯”,并未發揮評價導向教學、輔助教學的應有作用,因此要保證綜合性學習的效果還要重視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學和教師教。
例如在《少年正是讀書時》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回顧整個活動的過程,指出學生在每一個活動環節的優點以及存在的不足,要特別給學生強調閱讀是持之以恒的個人自覺行為,一定要重視。并且就學生在日常閱讀中的表現進行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細節。當然也要重視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特別是對一些表現突出的學生要予以具體的表揚,發揮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教師在評價時,既要關注結果,更要提醒學生重視過程中的表現,這樣才能夠發揮活動的應有作用。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作用。在評價方式上,可以是口頭評價,也可以是書面總結,發揮其積極作用即可。
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要局限于課內,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開展多樣化的調查、實踐等活動,如在進行《天下國家》這一學習活動時,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上網以及旅游等多種形式去了解我們的國家;而在進行《孝親敬老,從我做起》這一綜合性學習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社區、敬老院開展相關活動;在進行《身邊的文化遺產》活動時,最后的形式則是讓學生親自去進行調研。但這對于涉世未深、生活經驗相對欠缺的初中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或者隱患。對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和學生策劃活動預案時把安全保障進行細致考慮,最好是有教師參與或者家長陪伴,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這也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首要注意事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最有效的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新鮮又陌生,特別是學生習慣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而綜合性學習則需要學生獨立去做或者合作探究,這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所以教師要重視在設計活動流程時和初中生的興趣以及身心特點相結合,用興趣去吸引學生,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使學生在參與中收獲、在收獲中進步,這對于提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大有裨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從而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強調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重視引導學生與生活、學生與世界的聯系。所有這一切都是立足于學生、為了學生,所以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的新路徑。針對這一新要求,需要教師在自身素質上做出準備,也需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初中階段的學情進行科學的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規劃、科學推進,指導學生有效開展相關活動,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