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福建福州 350001)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促進教育長遠發展的一項教育工程,能夠為學校教育的思政教育課程建設和發展提供科學的方向指引,不斷促進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綜合素養。在此背景下,中學思政課程作為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應當充分結合新時期的教育背景和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戰略發展決策,主動將教學改革和創新融于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構建協同育人的教育機制,實現中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教育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青年人才。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包含多個維度內容的教育工程,涉及育人目標、教學內容、素材整合、教學策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且包含了大學、中學和小學思政課程的一體化發展。2019 年3 月召開的學校思政教師座談會強調要全面統籌并推進大學、中學和小學思政教育課程建設的要求,要在橫縱向上實現一體化發展,為學校思政教育指明了課改的新方向。首先,思政教育的橫向一體化發展強調各個學齡階段的思政教育渠道需達到同心同力、同向同行的建設要求,在學校教育中強調將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與其他渠道進行深度融合,構建起全員教育、全過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的思政新格局。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得到快速發展,思政教育不僅在大中小學的思政課程實施,還將滲透于其他課程中,如中小學的語文、數學、英語以及其他藝體課程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公共課程中。這一發展過程將側重于思政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融合,在學校內構建起協同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共同體推動下提高思政教育的綜合成效。同時,思政教育的縱向一體化強調不同學齡階段的思政教育與全程教育之間的銜接關系,要著力促進大學、中學和小學之間在育人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有效銜接,通過螺旋式的培養計劃不斷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以此強化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現了學校思政課程的統籌發展,在充分遵循學生基本認知規律的基礎上設計完善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體現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習特點,從而讓學生在最合適的教育中獲得最大的成長和發展。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來分析,思政教育一體化發展是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一種教學理念,能夠使教育活動適應當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且又能引導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獲得持續性發展,在正向引導中促進學生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的建立。中學教育階段正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但由于其生活、閱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學生在認知、理解、價值追求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別,在思政課的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就將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不同學齡階段綜合素養的有效銜接和發展,讓思政教育活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以最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獲得最合適的成長。例如在初中的思政教育中是以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為主,而在高中教育階段思政教育中則重以開展常識性學習活動為主,側重點不同的教學策略更符合該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特點,能夠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因此,中學思政教育倡導一體化建設能夠有效解決初中、高中兩個教學階段的內容“脫節”問題,促進思政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進而為學生帶來豐富的、系統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機會。在此過程中,思政課程將不斷拓展、豐富教學內容,并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素材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持續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成效,有助于促進中學生綜合素養的銜接發展。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在思政教育課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價值,充分意識到思政教育對于教育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借助于藝術性的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不斷促進學生道德情感、意志、行為和認知等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作為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要積極發揮教育引導價值,圍繞育人目標、教學內容、素材整合、教學策略等方面展開探究和實踐,不斷促進思政教育的一體化建設和發展。為此,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中學思政課程教師應從四方面著手,不斷促進思政教育模式的重構,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綜合成效。
2010 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構建起大學、中學和小學實現有效銜接的德育教育體系,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增強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通過教學改革持續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這是一項針對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所提出的中長期任務和目標,要實現德育教育的銜接式發展,就不能是將不同學段的教育內容進行簡單化的教學內容相加和機械式的教學體系相連,而是需要結合多個角度和因素展開整體思考,構建起具有整合性特點的一體化教育工程。因此,育人目標的循序漸進將是實現德育教育工作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中學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將指引學校明確教育活動是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等關鍵性教育問題。而為了增強對中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內涵的理解,教師須緊抓循序漸進的基本要求,設置下以“循”為教育基礎、以“進”為發展要求的教育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并通過一體化教學的策略推動學生的學習和活動中能夠構建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在逆境中持續向前、積極向上,不斷促進道德情感、意志、行為和認知的同步發展。
因此,在中學思政課育人目標的設置上需要從三個角度著手。第一,育人目標要圍繞四大核心素養進行設置,促進學生在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方面綜合素養的均衡發展,并以此為關鍵點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習得思想和方法、發展能力和品格,在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中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也就是說,不同學段的思政教育雖然內容不同、細化目標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均應以四大核心素養為基本依據,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構建具有素養化特點的育人目標,不可由于過分強調學科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育人目標應當貫穿思政教育課程的整個體系。例如以政治認同的素養培養為例,應當滲透于中學思政課的全過程,在初中階段需要基本理解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的內涵,而在高中階段則需要了解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雖然教學內容有一定差異,但教育的核心是“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和發展。第三,育人目標的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成長性和發展性特點,對于不同學段的育人目標要進行整體規劃,以符合當前學生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在已有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上獲得一定的提升,在“跳一跳,摘到桃”的教學思路指引下開展教學,促進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成長。
在循序漸進的育人目標指引下需要制定具有螺旋式上升特點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目標融于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通過系統性的思政課程教學活動實現四大素養的漸進性發展。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需做到整體規劃,以中學教育為整體,避免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之間出現缺失或是重復的問題,不斷增強不同學齡階段教學內容之間的整體性和漸進性,實現思政課程縱向層面的一體化建設。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教師需正確處理不同階段教材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能夠以書面知識為切入點,通過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和整合等方式實現教材知識的創新性使用,為學生定制具有螺旋上升特點的思政教學內容。
為此,不同學齡段的思政課教師要加強溝通,以思政課教材為核心,通過教研方式實現橫縱向研讀和分析,再結合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學目標實現對教材內容的二次解讀,體現出思政教學內容的層次感,并將其作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例如在初高中思政教育中均有經濟制度相關的教學主題,初中階段教材簡單介紹了基本經濟制度,而高中階段教材則對其進行詳細闡述,包括內容、特征以及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表現和關系處理等等。具體的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當前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的“回溯”和“展望”,初中學生能夠基本了解未來還將拓寬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而高中學生能夠明確曾經學過概念基礎,在知識的“回溯”和“展望”過程中,促進“基本經濟制度”知識結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實現中學思政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還需要重視課外教學資源的整合,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從實際生活中抓取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學素材,以此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架構的建立和知識要點的內化,持續提高思政教育的綜合成效。為此,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例如時事熱點、熱門影視劇、流行歌曲、游戲、生活見聞等,圍繞教學目標篩選出有價值的教學素材,增強思政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度。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能夠在熟悉的場景中快速抓取相關元素,在知識的指引下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不斷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掌握的知識結構不同,同樣的素材也可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展開解讀,既能體現能力培養的漸進性,也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構建起主動學習的信心。
例如,在高中思政課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講解過程中可以補充諸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素材,如刺繡、剪紙、皮影等民間工藝,臉譜、國畫、書法等民間藝術,重陽登高、端午吃粽、元宵節鬧花燈等民間習俗等,指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中探究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中國發展的巨大價值。同時,也可從熱門影視劇《覺醒年代》著手,通過精彩片段賞析的方式指引學生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于新中國成立的重要價值,或是篩選《新青年》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篇文章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在自主分析中不斷增強對文化的理解,能夠主動接受先進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樹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且這一過程,讓生硬、嚴肅的思政課程更具生活氣息,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讀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的劇和喜歡的人,體會學以致用的價值。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推進教學技術的更新換代信息化,也為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帶來新動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課堂內外協同并行的教育模式,以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為己任,開發與線下課程相匹配的線上課程,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例如,在初高中思政教育中通過微課、慕課的形式構建線上教學矩陣,在依托于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開發素質教育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而在素質教育課程中,不僅包含以課堂教學為線索的相關知識學習,還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指導不同學齡階段學習掌握相應的自主學習方法,能夠在記憶、背誦基礎上總結出更多探究性的學習方法。為此,中學思政課程可依托于信息技術打造課程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互動和互通,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增強教學內容的互動性,包括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在線上、線下并行的教育模式中,不僅有利于教學資源的整合,還能為不同學齡段學生提供提問、交流的平臺,且有利于教師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調整課程教學策略,促進思政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思政課程是中學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實現了思想教育與政治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規劃不同學段的育人目標,并充分結合思政教育教材的內容拓展新知,立足學生的興趣篩選有價值的教育素材,進而為中學思政課程制定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在身邊案例的深度剖析中不斷強化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內心體驗,增強思政課程的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教學過程要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慕課、微課等方式與課堂教學形成并行教育機制,促進思想道德素質和辯證思維的發展。總之,中學思政課應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針對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實踐與創新,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課程教學的有效銜接,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現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