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毓蓉,馬壯壯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2.青島虛擬現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傳統農業在區域產業中的占比明顯降低,從事農業勞動人口數量持續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業經濟發展死循環。因此,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成為提升農村經濟收入的關鍵,其中,基于綠色經濟理念的鄉村文旅產業為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以贛州市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為我國農村發展生態經濟提供了可行性參考。
綠色經濟最早出現于20 世紀80 年代末期,英國著名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圖》一書中系統性地論述了現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由此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并強調通過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來緩和這一矛盾,即構建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1]。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此,中國政府在2015 年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希望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以生態環境為核心的創新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發展目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中國人口數量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底,中國農業人口數量約為67 415 萬人,占總人口的50.32%。雖然鄉村經濟發展具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優勢和資源優勢,但產業結構體系單一、人員流動性大和定向引導資金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限,傳統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得不到有效解決。
目前,鄉村產業結構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家庭農耕產業,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相對簡單的農業生產,在農業供應鏈體系中處于最低端,抗風險能力較差,收益相對偏低。另一種屬于具有較大容載力的規模性產業,即個人、集體等創辦的公司、合作社等,憑借鄉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優勢參與市場競爭。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農民工”這一詞匯被人們熟悉,即從農村來城市務工的人。據統計,近10 年來,進城務工農民數量由最初的26 261 萬人增長至29 251 萬人,除2020 年農民工數量下降外,其他年份農民工數量均保持穩定增長。形成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是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季節性以及缺少經濟收入來源,從而造成大量勞動力流失[2]。
鄉村經濟發展區別于其他產業,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體系,金融主體所承擔的定向貸款等業務風險較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定向資金無法實現全面覆蓋,在創新鄉村生態經濟發展方面的引導效果明顯不足[3]。
除此之外,金融主體在設置相關服務門檻方面較為苛刻,能夠達到要求的農戶、企業數量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戶、企業參與鄉村生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導致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得不到根本性解決。
近年來,傳統農業發展存在的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愈發嚴重,在綠色經濟背景下,結合鄉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文旅產業成為鄉村經濟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贛州市人民政府將農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融合,實現三大產業的優勢整合,進一步落實鄉村振興目標,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結構體系。
鄉村文旅是指圍繞鄉村開展的旅游項目,通過挖掘鄉村特有的環境以及文化等資源,能夠為游客帶來區別于傳統旅游項目的創新體驗。鄉村文旅產業是傳統旅游產業在空間上的延伸,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上,落實了保護傳統農耕文化的任務。鄉村文旅產業將成為新時期鄉村產業多元化的重要探索,是解決綠色經濟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關鍵[4]。
贛州市位于南嶺之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優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農耕文化,為贛州市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贛州市將鄉村振興工作重點放在了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推廣方面,強調區域范圍內區、縣、鎮、村協同發展,探尋與區域鄉村振興相適應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綠色經濟背景下,農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備受關注,農旅、文旅融合發展有效促進了三大產業有效銜接,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之一[5]。基于此,贛州市深入探究了新形勢下農文旅有機融合發展的解決路徑,對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新格局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3.2.1 加強區域文旅資源整合
資源要素是農旅、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石。贛州市位于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腹地,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和經濟紐帶。區域生態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厚重,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已形成“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陽明圣地”四大旅游品牌。截至2022 年1 月,贛州市A 級旅游景區共55 家,其中國家5A 景區1 家、4A 景區32 家、3A 景區22 家。此外,贛州市共有5 個鄉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分別為大余縣黃龍鎮大龍村、龍南縣臨塘鄉東坑村、上猶縣梅水鄉園村、大余縣新城鎮周屋村、石城縣琴江鎮大畬村,這5 個鄉村均形成了規?;纳鷳B旅游產業,帶動傳統農業發展,例如贛南臍橙、會昌橘柚、于都梾木油、贛南茶油、瑞金咸鴨蛋、大余金邊瑞香、會昌米粉、倒甑紅薯干等農產品已經成為著名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鄉村文化作為綠色經濟背景下贛州市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在推動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強調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目前,贛州共有13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于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會、古坡犁獅和蓆獅、客家古文、東河戲、贛南客家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對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既體現出贛南人民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和保護,也推動了贛州市鄉村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2.2 完善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政策體系
政策是保證鄉村文旅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市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綠色鄉村”“美麗鄉村”工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經濟發展理念,相繼出臺各項政策,例如《贛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9—2022 年)》《贛州市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 年)》《贛州市深化鄉風文明行動(2022—2024 年)實施方案》《贛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發揮農村資源和生態優勢,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等的保護,有計劃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業文化展示區、文化產業特色村落。以《贛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9—2022 年)》為例,該政策作為贛州市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新時期鄉村多元經濟體系構建的具體要求,從頂層設計方面對鄉村文化、旅游等傳統產業融合路徑進行規范。
在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其中存在的人力資源、文化空間建設、產業融資等具體問題,政府部門應及時介入,在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建設的同時,指導鄉村文旅產業科學、規范開展。為避免同質化現象對贛州市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贛州市人民政府通過政策統籌區域鄉村文化產業體系構成,打造“一村一主題”的特色旅游品牌。
3.2.3 推動贛州市數字鄉村文旅建設
數字鄉村文旅建設需要綜合考慮數字鄉村旅游平臺的建設和數字鄉村文旅內容的開發。贛州市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圍繞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在數字鄉村文旅建設方面成果顯著。
一是數字鄉村旅游平臺建設。移動互聯網時代,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應打造線上、線下多種營銷渠道,吸引更多游客體驗。贛州市在落實數字鄉村振興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加快推動智慧鄉村文旅平臺建設,打造以贛州智慧旅游APP、贛州智慧旅游平臺等為代表的智慧鄉村文旅平臺,并實現政府層面對相關數字文旅平臺的統一監管。
二是數字鄉村文旅內容開發。為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贛州市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工程,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恢復,并通過舉辦各種鄉村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宣傳[6]。在此基礎上,贛州市創新了數字鄉村文化內容,包括VR、AR、裸眼3D、互聯網、移動通信、智能AI 等技術在數字鄉村文旅產業中的應用,使游客能夠通過線上體驗的方式了解贛州市鄉村文化,并將其作為鄉村文旅產業的重要引流渠道。
3.2.4 配套鄉村文旅產業扶持基金
相比其他產業,綠色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文旅產業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贛州市在2018 年由贛州旅游投資集團與贛州銀行共同發起“光大信托·陽明湖旅游投資基金”,該基金規模1.5 億元,這也是贛州市首筆旅游產業基金,主要用于贛州陽明湖景區的建設,重點項目包括陽明湖民宿小鎮、森林小火車、康養綜合體等,推動區域鄉村文旅產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
據統計,截至2021 年初,贛州市財政撥付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引導基金5 億元,支持市旅游投資集團設立贛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金,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重點支持“一核三區”重大文化旅游項目投資,主要涉及文旅產業發展、旅游品牌創建、核心項目建設、旅游要素完善和旅游人才培養等。
近年來,贛州市在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綠色經濟背景下創新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構建的要求仍存在差距,是大多數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所面臨的實際情況,現提出以下建議。
在創新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的過程中,應強調鄉村文化、自然環境、商業運營模式等不同資源形態特點的整理,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IP 和“網紅”景點,賦能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贛州市應依托現有鄉村文旅資源,深度挖掘具有典型示范效果的文化IP,通過自媒體等渠道推廣特色景點,完善贛州市文旅產業IP 目錄,例如白鷺古村的嶺南古建筑群、雅溪古村的車馬燈、正桂村的客家文化等,在產業級IP 的基礎上開發區域鄉村文化IP,形成“眾星拱月”的效果。
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以鄉村文化、自然景觀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旅游產品形態。因此,在現有鄉村文化產品的基礎上,政府部門應統籌區域鄉村文化資源,打造高度協同的鄉村文旅精品路線,并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帶動區域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根據贛州市鄉村文旅資源分布特點,建議打造“初心路”“客家情”“陽明游”三大精品旅游路線,構建覆蓋贛州市全域的鄉村文旅產業網絡,形成類型豐富、層次多樣的鄉村文旅產品體系。
綠色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作為支撐。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贛州市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多依賴于政策引導,忽略了產業生態的培育,這是造成鄉村文旅產業呈現出“大而不強”的關鍵。針對這一情況,贛州市需要在現有基礎上構建更加科學、全面的鄉村文旅產業生態體系,在加強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嶺南文化等鄉村文化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需要完善技術、服務、人才、資金等文旅產業生態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生態空間。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針對綠色經濟背景下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現狀,結合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堅持全面、科學、系統的創新發展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村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將文旅產業融入鄉村振興、文化事業等整體發展中,由地方政府統籌協調各方資源,通過新民風樹立文化自信,進一步引領鄉村文明建設,實現新時期鄉村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