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翰
(云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近年來,鄉村旅游逐漸興起,農家樂、田園風光、民俗文化展示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打項目。關于鄉村旅游的范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鄉村旅游的范圍限定在農村,遠離城市中心圈。二是鄉村布局、文化生活以及歷史遺存等均是鄉村旅游的特色之處。三是鄉村旅游屬于旅游范疇,是多種旅游類型之一。
鄉村旅游能夠被人們所推崇,其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以下幾方面。一是鄉村具有特色文化習俗,特別是有的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習俗或者民間習俗,特色的文化習俗能夠滿足城鎮居民的獵奇心理,滿足其體驗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淳樸民風的心理期望。二是鄉村往往以種植業或養殖業為主,城鎮居民可以在不同季節體驗到鄉村的生產生活情況,不同于其城鎮生活節奏。三是通過游覽田園風光、感受淳樸民風、享受農家美食以及參與鄉村勞動等活動,有助于緩解城鎮居民的生活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1]。
鄉村旅游可以根據其資源屬性劃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生態旅游。以生態環境為特色開發的旅游項目。鄉村地區往往擁有城鎮地區沒有的新鮮空氣、安靜的環境、開闊的視野、新鮮的食材以及慢節奏的生活,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成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二是民俗旅游。相比大多數城市,鄉村地區往往擁有更久遠的歷史,鄉村地區傳統文化延綿不絕,往往會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節日活動或者生產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可以為城鎮居民提供獨特的生活體驗。三是歷史遺跡旅游。從古至今,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發生了諸多歷史故事,產生了諸多仁人志士,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主要特色開發的旅游項目成為人們緬懷歷史、實施歷史教育、感受前輩在波瀾壯闊歷史上留下足跡的特殊體驗。
鄉村旅游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拓展出新的外延,這是一個相對動態與開放的范疇,其層次與水平也會不斷提升。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上提出的發展農業農村的戰略布局,目的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滯后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村生活水平。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為各地政府發展農村經濟精準施策,指明了方向[2]。
近年來,云南省借助鄉村旅游相關政策、地理環境、民族成分以及其他相關資源,積極拓展鄉村旅游,發展鄉村經濟。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云南省地處西南,鄰近多個國家,是中國邊境地區,全省面積39.4 萬km2,擁有包括漢族在內的26 個民族,特別是不同少數民族聚居區特色明顯,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全省共有景區、景點200 個以上,國家級A 級以上景區134 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區有12 處,省級風景區有53 處,6 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8 座國家歷史名鎮、名村,有14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4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1 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 個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省的各地資源被充分利用,區域內的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等產業基礎要素明顯增多。截至2021 年底,云南省共接待游客1.63 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 345.09 億元。當某產業的產值占GDP 的比重超過5%時,就把這一產業稱為支柱性產業。云南省近年來每年旅游總收入占GDP 的比重都超過5%,說明旅游業是云南省的支柱產業,且從2011 年起,旅游業的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都是兩位數,可想而知旅游業在云南省的重要地位和對經濟的貢獻力度。
云南省內的昆明、麗江、西雙版納、大理、德宏、迪慶等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較好,是云南省旅游產業發展較為完善的地區。除此之外,玉溪、保山、普洱、楚雄、紅河、怒江等地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持續增長,旅游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且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繼續開發旅游資源。曲靖、昭通、臨滄、文山等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原因可能是旅游資源匱乏或開發不到位,雖然這些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但每年都在提升,說明這些地區對旅游發展方面比較重視。
云南省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資源更是具有民族特色,運用好這些旅游資源,對于云南省社會與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于其他省份旅游業發展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鄉村旅游的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全國各地促進鄉村振興優先考慮的路徑之一。具體來說,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的田園風光、山清水秀、新鮮食材等為主打項目,生態宜居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鄉村居民得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依靠生態保護走上發家致富道路,為其提升生態保護意識提供了保障。通過對云南省鄉村旅游的調研,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保護觀念的提升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過去砍伐林木燒火做飯的習俗逐步演變為以煤氣電力為主的方式[3]。二是種養殖方面也逐步用生物肥料替代化學肥料,農藥滅蟲逐步轉變為生物方式或者其他環保方式。三是逐步注重合理處置生活垃圾,臟亂差的局面不斷改善。這些轉變既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對于促進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4]。
2.2.2 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為了吸引城鎮居民,農村地區必然會積極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相關產業、增加鄉村對城鎮居民吸引力的同時,提升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云南省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農村勞動力回流,既可以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又可以推動農村經濟復蘇,為農民創業提供諸多資源。鄉村旅游不是單向的農業資源輸出,相關旅游人員還可以將先進的創業理念、創業資源等帶到農村,通過雙向流動實現經濟發展互補,實現共同發展[5]。
2.2.3 助力鄉村解決諸多社會問題
鄉村旅游為鄉村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化解了云南省鄉村面臨的諸多難點。一是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質是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傳承源于農村地區,而落后的經濟條件使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傳承后繼無人。通過鄉村旅游的帶動,能夠重燃年輕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甚至可以形成一個產業,帶動非物質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二是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民工回流能夠解決留守兒童與老人的窘境,滿足普遍認同的老有所養、幼有所愛的期望。三是通過弘揚歷史遺跡、革命圣地、文化名城等,可以實現對社會大眾的教育。四是各地區之間的特色文化也可以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而進一步融合與發展,在旅游發展的同時,村民也能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6]。
鄉村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帶動強的產業。云南省的鄉村自然環境、自然生態、民族風情、集聚性強和地域特色突出的鄉村景觀等資源吸引游客到訪,這些資源是云南省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堅實基礎,也為鄉村發展經濟提供了有力抓手。
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通過調研云南省鄉村旅游情況,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
2.3.1 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
一是鄉村旅游的開發一部分是由村集體外包給第三方進行運營,第三方運營的主要目的是盈利,鄉村旅游在其運營下往往會脫離鄉村原有的狀態,城鎮居民到了農村地區感受到的依舊是城市化的娛樂項目,脫離了鄉村發展的實際。二是部分鄉村集體自身進行運營,往往出現經驗不足、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的問題,花費精力與費用,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三是鄉村旅游同質化較為嚴重,基本是看風景、吃農家樂、采摘園等固有的項目,人為造景的痕跡較為明顯,原生態的景觀較少。四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安全系數不高,有的旅游景點缺乏安保人員,對于潛在風險的重視程度不夠,容易出現交通不暢、排隊時間過長的情況,導致游客旅游體驗感下降,嚴重的會引發人員踩踏等安全隱患,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嚴重滯后[7]。
2.3.2 企業與村民權益保障不到位
鄉村旅游往往是以政府、外來資本與村民這三者為主導,三者之間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主要源于利益分配關系。合理配置鄉村旅游中各主體的權力與利益歸屬,實現各主體之間利益均衡,對于保障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在實際中,相比外來資本,地方政府與村民處于弱勢,特別是村民話語權較小,在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反映部分訴求以及反映后得不到有效反饋的情況下,村民對于鄉村旅游的參與意愿會隨之下降。
2.3.3 旅游資源整合不到位
靠近城鎮的鄉村在基礎設施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國道、省道等會成為城市郊區鄉村充分利用的優勢資源。但是云南省許多鄉村處于遠離城市的偏遠區域,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雖然具有優美的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特色文化習俗,但是由于基礎設施與相關服務不到位,游客的旅游體驗相對較差,很難激發起旅游者重游的欲望。此外,旅游景點之間缺乏交通線,不同鄉村之間的旅游資源未能整合,增加了游客鄉村旅游的成本,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旅游者的匯聚。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分析了鄉村旅游的益處與存在的問題后,結合云南省鄉村旅游的實際情況,給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鄉村旅游以經濟發展為目的,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改變鄉村原生態環境為代價,也不能盲目追求利益,破壞了當地的口碑。在旅游開放方面,要注重“求同存異”,在出現同質化問題時,保持自身特色項目,且對于類似項目要追求鄉村項目的不斷演化與提升,避免出現城鎮居民到鄉村旅游疲勞或者厭倦的局面出現。與此同時,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的便利性與旅游項目的安全性,實實在在地將鄉村生產生活、文化娛樂活動推介給城鎮居民,實現鄉村旅游的雙贏。
要合理與均衡地配置鄉村旅游帶來的經濟利益,堅持“誰參與誰受益”、保障參與主體利益的原則。將主要利益留在當地,提升當地企業留存收益與村民的生活質量,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將鄉村旅游的“餅”做大。
同時,政府、外來資本、村民等積極調動各方資源,推廣鄉村產品與良好形象,改善旅游環境、改良鄉村產品,使村民因鄉村旅游的發展而獲益。
鄉村之間應共同整合相關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從更大格局上配置旅游資源,提高鄉村旅游市場的深度與廣度的同時,提升城鎮居民鄉村旅游的體驗感。例如,可以考慮實現云南省旅游交通設施互通、互相調配旅游產品以及整合娛樂項目,特別是可以考慮實現具有文化習俗、歷史名城、革命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娛樂項目等資源的鄉村之間“一條龍”式的整合格局。
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涉及旅游資源利益分配問題,而鄉村振興的發展在回補鄉村旅游過程中也存在違規操作的可能性,需要各級管理部門以及市場參與主體共同參與,制定與完善相關監督機制,引入法律援助機構、審計機構以及執法機構、社會媒體等,對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實現無死角監督,保障鄉村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推動力。與此同時,對于嚴重違規人員與組織機構,采取不同層次的處置措施,既要起到以案例警示后人的作用,又要保障監督機制不被濫用。
總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帶領農民致富,促進民族地區鄉村走向現代化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云南省旅游資源“天賦異稟”,鄉村旅游的發展與成熟,一是為其他省份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經驗,助力全國鄉村經濟的發展。二是為我國鄉村存在的人才外流、留守兒童、土地荒廢、生態破壞等問題提供化解途徑。三是為我國城鄉發展存在的“二元結構”、收入差距、資源錯配、文化傳承、遺跡保護等問題提供了改善路徑。通過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完成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