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雅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新時期,我國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制定了較多戰略舉措。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農村地區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資源,使農村經濟更具活力。大部分農村地區全面推行產業融合策略,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沒有找到合適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地區經濟很難有效提升。基于此,有必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探索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的有效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總結了我國關于建成小康社會的相關成就,認為發展農村經濟應該構建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等新型城鄉關系。雖然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階段性成果,但并未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需在后續時間里高度重視。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較為緩慢,沒有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創新發展的戰略目標,導致農業農村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農村甚至完全放棄了農業,開始經營旅游業等第三產業,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鄉村振興的目的。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較為顯著的規模效益。特別是農村經濟的供應鏈體系較為單薄,無法將各類發展資源串聯起來,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類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資源匱乏等問題突出,難以保證農村經濟體系穩固發展。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差距較大,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一差距持續擴大[1]。若不加以重視,會導致農村經濟困境更加突出,難以跟上城市的發展步伐,進一步拉大城鄉經濟差距。
農村地區的經濟要素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村地區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經濟利潤不高,導致區域經濟難以高速發展。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雖然已開始豐富區域經濟要素,融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取得的效果有限,需在后續時間里專項提升。
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在金融資源方面存在顯著欠缺。城市企業容易獲得銀行貸款,但處于農村的鄉鎮企業因缺少抵押物很難正常獲得銀行貸款。若鄉鎮企業發展不暢,很難反哺農村經濟體系,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即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提升以及產業融合發展。前者可以顯著提高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業體系創新發展,促使農業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者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撬動農村經濟體系,豐富農村經濟的內在元素,擴大農村經濟的發展規模。
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發展層次較低,農業生產效率不高,這是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停留于傳統手工模式,現代化生產設備融入不到位,需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給農民帶來更大收益。在生產技術創新方面,應做好生產技術設備的創新升級工作,在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升農業生產層次[2]。
同時,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要豐富種植產品類型,提升品質。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傳統農產品的經濟價值不高,農村地區可以考慮轉變農產品種植類型,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精品農業、綠色農業等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給農民帶來更大收益。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全面貫徹產業融合的相關理念,提高不同產業之間的交融水平,提高經濟發展成效。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關聯性較強,將第一產業生產的產品進入第二產業領域進行加工,可以顯著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帶來更大經濟收益。相關人員需分析農村地區第一產業的發展情況,明確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的發展現狀,拓展第二產業,提高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水平,構建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采用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經濟帶動作用,可以挖掘農村的經濟發展潛力,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大部分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優秀的旅游資源使得農村地區發展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農村地區要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聯動水平,通過第三產業有效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農村地區可以依托第一產業開展體驗旅游項目,使游客切實體驗農耕文化,提高第一產業的發展層次。
例如,唐山市某農村開設了農業體驗旅游項目,融入當地農耕民俗文化,進一步提高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水平,給農村地區帶來更大經濟收益。該農村建立了農產品和水果生產基地,組織游客參觀生產線,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售賣當地的農產品。產業融合成果有效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該農村處于經濟高速增長狀態,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為其他地區發展產業融合模式提供了參考。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農村地區需充分關注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效果與農村經濟體系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確保農村經濟的發展質量。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應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步伐,形成現代化產業鏈模塊,實現農村農業創新發展。
第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地區應全面調研地方農業發展情況,逐步完成區域農業資源的整合工作,實現農業發展區域一體化。扶持部分地方農業企業,推動企業逐步成為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切實發揮輻射與帶動作用,提高區域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3]。在農業龍頭企業經營過程中,應積極與區域農戶、農業合作社等主體合作,從而完善區域農業產業化的建設布局。
第二,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主要通過優化農業生產模式,積極融入多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充分關注現代化技術對區域農業發展的影響,提高農業技術扶持水平,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同時,派遣專門的技術人員前往農村地區講解與推廣技術,深入到農業生產種植活動中,切實解決農民使用新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優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布局,推動農村農業體系進入新時代。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積極實現內部產業優化調整,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優化產業布局,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態勢,從而使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第一,推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農村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模式是農業經濟,應重視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切實提高產業發展深度。在具體開展農業轉型工作的過程中,農村地區可以全面貫徹綠色農業、精品農業等多種模式,改變農業農村發展格局,提高農業技術層次,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4]。
第二,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全面貫徹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要挖掘區域特色農業和優勢農業,創新拓展全產業鏈融合思路,強化三大產業之間的聯系。農村地區要結合區域資源情況,尋求產業融合的有效點,豐富產業類型,提高鄉村經濟價值[5]。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好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給農村經濟體系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第一,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薄弱,地方政府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礎設施的豐富性[6]。一方面,農村地區需做好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提高農村交通的便利性,發揮各類配套基礎設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電子商務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例如物流、網絡等。現階段,電子商務經濟模式在農村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加快了農村生產要素的流通速度,使農村可以與外部市場更好地交互[7]。
第二,拓寬農村地區的資金渠道。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較慢,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資金較為匱乏[8]。一方面,政府部門應提高財政資金投入水平,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困境。監管每一筆財政資金的流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的情況。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積極開展PPP 項目,推動社會機構和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有效解決資金困境問題。與此同時,要做好多主體的利益糾紛協調工作,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確保在后續農村經濟發展中取得較好的效果[9]。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內外環境的優化與調整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環境,促進農村經濟長遠發展[10]。
第一,土地流轉環境。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制定開放性土地政策,使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實現良好的流通。地方政府可以制訂相對完善的土地流轉制度體系,為農村經濟走向規模化與現代化提供重要路徑。及時關注農民群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情況,避免土地流轉侵害農民群體的合法利益[11]。與此同時,政府部門要保證農民群體在土地流轉中的自愿性,提高土地流轉過程的合法性與規范性,改善農村土地流轉的環境,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12]。
第二,金融環境。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得到金融的支持,在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層次較低的情況下,要加大金融環境的拓展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將業務鋪展到農村地區,給農村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13]。依托普惠金融、精準扶貧以及產業扶貧等多個項目,提高銀行機構的參與度,優化農村的金融環境。另一方面,在提供金融產品的過程中,應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調整,使得農村金融產品更具特色,在農村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14-15]。
第三,人才環境。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高素質人才能夠提高農村經濟體的活力。地方政府可以實施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高農村地區高素質人才的比例[16]。一方面,培養本土人才,尋找本土能人,建立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引導扶持原籍大學生、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改善家鄉面貌。同時,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勵機制,形成完善的人才儲備與發展體系[17-18]。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豐富了農村經濟的內在元素,給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多種可能。農村地區應深入分析區域經濟發展資源,明確地方優勢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環境布局優化。在此過程中,農村地區應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撬動區域經濟體系,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除此之外,農村地區要積極融入電子商務經濟等新模式,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實現農村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