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娟,孟凡剛
(1.聊城市茌平區馮官屯鎮財政經濟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100;2.聊城市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100)
為實現鄉村振興,減輕基層農戶經營負擔,必須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改變傳統小農經濟分散式經營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集群化生產組織,合理配置稀缺農業生產資源,規范不同階段的生產經營活動,為農業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強化農業生產組織抵御市場波動風險、承受經濟損失的能力。
各級政府應認識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要性,引導農業經營者突破客觀條件限制,有序分配土地資源,保證農業管理機制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避免出現強制命令農戶、生產單一作物等問題,給予農戶充分的經營自由權,鑄造資源共同體,爭取在短時間內達成經濟發展目標。
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總產值超過3 萬億元,為社會各行業不斷供應高質量農產品與工業原材料,促進經濟進步。但是我國農業經濟逐漸暴露出管理制度落后、經營方式陳舊、結構不合理以及資金周轉效率過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產業演化與進步。同時,農業經濟要素配置格局不合理,嚴重缺乏均衡性與齊全性,難以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導致大量生產資源被落后的經營方式所浪費。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落后農業生產方式,普及集約化、機械化農業生產方式,必須集中力量扶持全新農業經營主體,合理配置不同區域內稀缺農業生產資源,讓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戶獲得幫助,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落后的農業個體經營方式向先進的集約化現代發展模式轉變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快速演化的生產經營組織。此類生產經營組織具備多元性、間斷性以及變化性等特征,運作方式、盈利渠道和生產目標容易受到外部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缺乏穩定性,主要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社會化產業政策之上,可以整合資金、人力、生產技術等必要的農業經濟要素,讓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適應現代市場環境[1]。
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著較大的生產規模,農產品產量較高,已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勞動生產率、產品利潤率遠高于傳統的分散式小農經營方式。此類經營組織主要以獲取更大經營收益、利用新技術開發土地資源為核心目標,有利于普及商品化生產方式。
較為成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家庭農場、大型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其中大型農業企業可概括為經營包含原材料加工、農產品生產存儲、市場營銷等多階段業務的集團公司,這類型經營主體有著生產效率較高、管理能力突出等優勢,具有發展潛力,有能力快速引進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家庭農場主要是以個體化經營農戶為基本單位、小規模使用雇傭勞動力、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的小型生產組織,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但經營目標明確,可靈活調節融資渠道,能夠針對某一類型特色農產品組織生產活動。
新型經營主體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成熟后的產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使農業產業走向市場化運作道路,改善農業經濟體制,擴大個體農戶經營規模。部分有著較強服務能力的生產經營組織可給予個體農戶技術援助,搭建大型農業企業與農戶群體之間的互動平臺,在各個環節向農戶提供正確意見,保證農戶生產的大量農產品可在限定時間內銷售完畢,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的營業額,避免出現農產品滯銷、生產效率下降等問題。
在地方政府扶持引導下,部分地區出現經營規模較大的農業生產基地,多數農業專業經營戶集中資金購買良種與先進生產設備,淘汰傳統的人工生產加工方式,搭建帶有農作物種植、谷物加工、集中分銷等功能的生產體系,每種農作物的平均種植面積超過13.33 hm2,個別養殖戶的牲畜飼養量超過300 頭。
21 世紀以來,家庭農場、專業經營大戶等經營主體快速形成,在創造更大經濟價值的同時,改變了我國農業經濟底層業態。以農業合作社為首的集中經營生產主體具有整合土地資源、提供托管服務等特殊作用,為基層農戶提供了各類幫助,銜接了從農作物種植到市場銷售、宣傳等不同階段的經營活動,為基層農戶提供了穩定的收益,切實加快了農業生產基地、市場經營主體的一體化發展進程。例如,出現新型農業合作社的農村地區基層農戶入社率超過90%,超過1/2 的土地處于規模化經營狀態,具有不同經營目標的農戶被組織起來共同參與集中勞動,平均每個農業生產基地超過500 戶居民,農業經濟組織化水平有所提升[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合理高效解決傳統小農經濟與現代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關系,促進農業經營方式的專業化進步,入社農戶可共同商議下一階段經營目標,生產具有較大利潤空間的特色農產品,大規模種植具有較高經濟附加值的農作物,制訂開發利用偏遠地區空置土地、荒地的遠期經營計劃,對農民就業、增收具有促進作用。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構建技術進步速度快、生產效率較高的全新經營制度,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淘汰無法適應新產業環境的個體經營方式與落后生產技術,引導農村地區基層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村地區農業經營者可培育主體意識,正確解讀鄉村振興戰略,制訂可持續農業資源開發計劃,提升職業素養與經營能力,主動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與大型農業企業、專業經營戶進行深度合作。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可互幫互助,調節各類農產品的生產量與加工方式,吸納發達地區的投融資資金,將缺乏生產經營能力的個體農戶轉變為素質較高的農業技術專家,打造全新經營業態,根據農村區位優勢推出特色農業產品,如一體化循環經濟、農家樂旅游景點等,實現多樣化、可持續化經營,提高我國農業經濟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壓低農產品價格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與知名度,讓大型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發揮帶頭作用,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集體化經營組織。
由于經營觀念發生變化,部分農戶主動將土地資源經營權轉包給農業企業或投資機構,進入發達城市務工,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可用勞動力短缺。為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讓農業經濟吸納充足的青壯年勞動力,必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個規模較大的合作社農場與高端農產品存儲銷售基地,在固定區域內實現生產資源二次分配與再生產,解決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經營效率下降等問題。
具備集體化經濟特征的農業經營主體可正確利用村社共有資源,如產權房、閑置土地、廢棄生產設備等,讓掌握一定數量資金的農戶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生產活動中。合作社可定期向投資農戶返還部分經濟收益,滿足其盈利需求,實現新型經營主體與個體農戶之間的利益結合。農戶可在此類經營組織中獲得盈余資金,地方政府可在各階段獲得財政性收入。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在短時間內打開特色農產品銷路,產品銷售量較低,無法及時回收前期投資,參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管理工作的人員平均素質不高,不熟悉市場經濟運作原理,容易作出錯誤決策,集中資金、人力生產缺乏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或低附加值產品導致虧損產生。
各級政府未及時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認證標準,部分缺乏生產能力的空殼公司進入市場并通過審批,擾亂了農業市場原有秩序。個別偏遠地區農業合作社經營規模較小,入社個體農戶不超過10 戶,難以籌集到充足的資金與人力資源,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必須依賴政府撥款與社會援助,產業化水平不高,難以按期完成農產品生產或原材料加工任務[3]。多數基層農作物種植大戶受到自身勞動經驗與視野限制,習慣于采用大規模種植單一類型農作物的經營方式,嚴重缺乏市場競爭意識與管理能力,導致農產品大量積存變質,經營業績下降。
農村地區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的土地資源分散在較大范圍內,難以協同集中管理,上級管理機關的管轄權相互沖突。例如,農業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職責不同,經常發布相互沖突的生產指令。個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組織生產活動前未向區域市場監管機構提出農產品銷售申請,導致后期產品入市困難。銷售活動因補辦手續陷入停滯狀態,個體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生產時,未前往農業管理部門備案,使得信息庫中的登記信息脫離真實情況,一線農業管理人員無法提供有效指導,難以發揮監督控制集體生產活動的作用。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較少,多數為中老年人,農戶平均年齡較大,無法持續參與高強度農業勞作。年齡較大的農業經營者普遍文化素質不高,不熟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難以正確應用全新生產技術。研究顯示,農業合作社中超過40%的農戶年齡超過45 歲,掌握新技術、具備新思想的農業經營者不多,阻礙了新型經營主體的演化進步。
多數農業生產基地位置偏遠,資源豐富但交通閉塞,信息交換效率不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處社會環境、地理環境較為惡劣,日常經營活動缺乏關聯性、協同性,管理紀律較為松散。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演化進步,地方政府應頒發監管法規,向經營主體重申農業產業發展戰略與相關法律,督促經營不善、生產效率較低的經營主體調整運作方式。
在資金管理層面,農業管理部門可主動和審計單位合作,每隔3~6 個月組織一次財務審計活動,評估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收支狀況,了解不同階段真實盈利額度,針對信用水平較低、虧損嚴重的合作社限期整改或解散處理,幫助部分缺乏可用資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大型農業企業抵押不動產,使之及時獲得更多可用資金,完善監管體系,促進農業經營主體的演化進步[4]。
在經營方式層面,必須合理分配農業用地,將分散式經營轉變為集中經營,購買大型拖拉機與聯合收割機等設備,由鄉鎮政府帶頭,協同農戶群體、技術援助機構,在適宜地區搭建多個存儲農產品、晾曬農業原材料的場地,切實完善農業生產基地基本功能,使各個市場經營主體積極開展合作,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演變,可利用先進信息化技術,搭建跨領域、可持續運作的虛擬化信息交換平臺,讓不同地區的家庭農場、大型農業企業可隨時獲取最新農作物種植、原材料生產信息,在農作物播種與收割、原料加工、產品生產存儲與銷售等不同環節為經營主體提供優質信息服務。
此類信息化服務平臺可在農業生產前,根據各農場與生產基地提交的農作物種植計劃,計算不同種類化肥、營養物質的總用量,規劃重要生產物資的運輸路線、購買數量,推算某類農作物的生產量、成熟概率。農作物成熟后,經營主體管理者可在平臺上以固定價格統一銷售農產品,基于規模化效益獲得更大經營收益,及時回收前期投資。這一服務模式可優化農業經濟經營環境,有利于形成一站式供應平臺,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與勞動力,必須制訂遠期人才隊伍建設計劃,根據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方向調整人才培育目標,定期組織開展小規模職業培訓活動,鼓勵年齡不超過40 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農戶接受職業培訓,學習更多先進技術與生產技能。由農業專家為其講解黨和國家新農業政策的思想內涵、理論價值,使之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運作原理,學會解讀市場需求信號,自行調整農產品生產計劃,找到更多銷售渠道[5]。
農業管理部門可主動和地方政府機關合作,從農業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出發,執行長期職業農業勞動力培育規劃,以優厚待遇吸引高素質勞動力與管理人才,頒行人才落戶政策,為投身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工作的人才提供社會保障。加大職業農戶培訓力度,在短時間內提升農業生產者個人素質,讓更多人才加入到家庭農場管理、合作社產品分銷與宣傳等重要工作中,使農業專家成為技術進步帶頭人。地方農業管理機構可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其完成項目融資、產品存儲轉運、集體生產組織等工作,形成優勢互補、相互扶持的全新產業發展格局。
農業部門應把握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與要點,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頒行各項經濟刺激措施與優惠政策,鼓勵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戶參與到新型農業生產共同體中,組建多個家庭農場與集體合作社,在有關部門的監督下靈活籌集資金與人力資源,保證農業經營主體的運作方式、生產目標、管理規則符合行業標準。
農戶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共享信息與實體資源,開展規模化經營活動,重點生產質量較高的全新農業產品,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與產品創新能力,主動引進先進的自動化、信息化技術,讓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更多技術支持。
各級政府必須在實踐中主動探索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完善農業產業鏈、組織開展運行檢測活動,及時發現缺乏經營能力的空殼主體,發揮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指導作用,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宣傳、人員職業培訓、融資渠道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