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虎
(汶上縣康驛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寧 272500)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只有解決好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全國經濟發展。當前,在國家發展中仍以城市發展為主體,導致城鄉二元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拉大。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國家相繼提出了一系列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將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理念用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
鄉村振興戰略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還對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過程中,明確提出建立田園式生態家園,堅持以振興農村為主體,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做好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等工作[2]。
從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來說,生態田園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發展,同時提高人民的經濟收入水平。相關人員應以振興農村為主體,通過鄉村文明和農村治理等解決農村地區生產主體問題。
1.2.1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的經濟發展已無法跟上城市發展步伐。當前,我國“三農”問題尤為突出,解決不當會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只有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才能切實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全面發展[3]。
1.2.2 解決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外貿額不斷增長,產業結構體系得以完善,產品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針對一些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相關部門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實施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4]。
1.2.3 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
農村在我國分布廣泛,如果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足,將影響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鄉村地區建設的必然要求,只有鄉村地區的經濟得到良好穩定的發展,才能推動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從鄉村地區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認識到當前經濟發展的變化和要求能夠有效厘清發展思路,合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實現鄉村經濟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發展[5]。
1.2.4 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的經濟收入關系密切。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明顯增加,就業問題得到顯著改善。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加大對農業經濟的研究力度,有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夠增加廣大農民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村產業生產技術水平[6]。
部分農村可以結合地方人文資源和特色資源發展旅游業,擴大農民的就業范圍,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奠定基礎。地方政府部門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宣傳,結合地區發展情況加大對農村產業園區的建設力度,更好地帶動地區其他產業發展,有效解決農民經濟收入低的問題。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實現了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創新,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顯著改善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質量。但是在農業生產方面,農業機械設備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部分不發達的地區,機械設備使用效率較低,導致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同時,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打工,導致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短缺。此外,我國部分地區因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出現了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7]。
調整生產結構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對農業發展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將先進的生產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發展中。現階段,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做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已經成為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8]。
在農業生產結構方面,供需關系出現了明顯問題。隨著對外關系和對外貿易的深入發展,我國進出口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多,影響了勞動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也直接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依托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不重視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會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會嚴重打擊農村地區的經濟。
此外,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村地區的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生產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影響了農業發展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同時,農業生產結構分散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較好,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總而言之,農業生產結構不平衡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9]。
農業發展相關技術的創新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從我國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果來看,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雖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科研投資力度較大,但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價值效率較低,尤其是技術創新和推廣比較困難,導致農業科技創新缺乏動力。
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部分技術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導致一些科研成果在推廣過程中無法順利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業科研創新還缺乏完善的獎勵機制和政策保護,不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10]。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能夠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農業經濟,分析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做好農業經濟轉型工作,尋找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不斷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結合環境和經濟發展情況開展綠色生產,根據地區的種植特點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大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農作物的種植品種,實現農業經濟的區域化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堅持現代化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在深化農業結構改革的基礎上,重視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探索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以當地特色資源為基礎,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業和鄉村旅游業,為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提供更多幫助。
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產業鏈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主要途徑。完善農業產業鏈能夠推動農村經濟一體化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動力和空間。國家需要出臺一系列經濟政策,加大對農業經濟產業鏈的發展力度,認識到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對區域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增加地區農業經濟的吸引力,將更多資金注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中,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有利條件,從而完善農業經濟產業鏈。打造適合地區發展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發展的一體化,在地方旅游經濟的帶動下提高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規模,實現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有效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應重視城鄉統籌發展,不能只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力量。要不斷發揮城市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利用城市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動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協調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社會資源,保證國家各項經濟政策有效落實,增強城市對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改革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文化優勢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積累更多投資經驗,吸引外部資金投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中。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科研人員要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加大對科研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研發出滿足農民需求的技術產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農業生產力。我國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員研發產品時要考慮到農民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培訓的方式讓更多農民掌握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鼓勵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保證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補貼的方式吸引更多農民使用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前提開展農業生產培訓,提高農民掌握生產技術的能力,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需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激發鄉土文化的創新能力,挖掘鄉土文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有效價值,做好對農村地區傳統記憶的宣傳工作,尤其是對非遺文化的宣傳。此外,重視對鄉土文化和旅游設計的融合,利用傳統的工藝技術做好家鄉的鄉土文化建設工作。這是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表現方式,能夠為農村地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穩定的保障。為此,相關人員應加大對資金的引進和投入力度,地方政府部門應結合本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適當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保證款項有效落實,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
從政策角度來看,相關部門應針對當地鄉村地區的發展提供更多政策,減少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等優勢做好宣傳與推廣工作,借鑒和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主動吸引更多資金,將其投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地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相比,鄉村地區的互聯網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主要受到傳統觀念和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地方政府部門應認識到互聯網經濟對鄉村經濟建設的重要性,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探索新型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加大對當地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考慮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此外,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方式發生了變化,利用網絡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已成為當前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方式,受到了許多消費者認可。
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除了需依靠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外,還應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體系,優化農村地區的漁政管理模式,科學合理地分配當地稅收,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此外,應鼓勵民間資本注入到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維護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體系,探索適合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新模式,為農民提供信貸服務,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發展,致使農村人才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相關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做好人才引進工作,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青壯年和知識分子回鄉創業,為返鄉的工作人員提供就業和培訓機會,使其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鼓勵大學生進入農村擔任村官,做好后備干部的人才儲備工作,發揮年輕干部的創新能力,帶動農民共同致富。黨員領導干部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開拓更多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國家更加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相繼提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政府部門應抓住鄉村振興時機,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加大對農村地區人才的引進力度,重視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經濟轉型,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