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睢寧縣官山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徐州 221223)
在我國現代農業中,生產力的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的新鮮食物和農副產品更多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正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得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生產方式的變革主要是小規模農業生產逐漸轉變為大規模農業生產。
盡管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與非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沒有大的差別,但與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相比存在著較大區別,這些區別主要是因為技術進步以及市場需求變化形成的[1]。
現代生態農業并不能脫離原先傳統生態農業的特征,二者都具有的共性是“生態”。“生態”是指追求生態與環境的相互統一。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所具有的生態性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是指根據生產規律所采取的生產方法是相同的,比如因地制宜、套種、輪作等方式在現代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依然被種植戶廣泛采用。簡單來說就是現代生態農業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由此可見,相比于傳統生態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有更高的生態性[2]。
現代化的科學因素是區分現代生態農業和傳統生態農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我國現代生態農業中,生態學、遺傳學以及機械學的相關內容得到了廣泛應用,使現代生態農業更加科學、精準。比如利用動物糞便喂魚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態循環模式,但是相關研究表明,動物糞便會污染水質且動物糞便中的細菌會隨著食物鏈不斷積累。從這一方面上來說,只有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才能對生態農業的模式進行創新,以此增加收益[3]。
睢寧縣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位居黃淮平原南緣半濕潤區,屬暖溫帶略呈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亞熱帶和中溫帶過渡區的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5 ℃,年日照時數為2 393.3 h,年均無霜期為214 d,年均降水量為922.1 mm,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一年兩季農作物種植。睢寧縣位于黃泛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徐緩傾斜,由廣闊平原和少量山丘、水域組成,平原面積近95%,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縣域內河網密布,水源條件好。
睢寧縣耕地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約104 666 hm2,土壤類別屬于黃潮土和鹽化潮土亞類,有肥沃的耕地,土層深厚,土壤多為沙質,肥力水平較高,地下水位較低。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土地開發利用歷史,使得睢寧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為農林牧漁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睢寧縣有著雄厚的農業基礎,農林牧漁等農業基礎較發達,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量可達126 萬余t,建成48 家從事秸稈收儲利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400 個村級秸稈臨時收儲點,確保農作物秸稈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同時,地區內食用菌種植業、畜牧業發達,牲畜糞便回收利用情況良好,以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產生、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清潔化養殖技術、無害化糞污處理技術普及程度較高,有效降低了養殖作業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了食用菌產業鏈條延伸和養殖業,并創建了農耕生產之間的循環模式。
從整體情況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總量越來越大、村均水平逐步提高,但農業產業內部有著明顯的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問題。一是縣內部分鄉鎮產業較為發達,部分鄉鎮產業較為薄弱,有些鄉鎮已初步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鏈條,實現了“先富”,但“先富”鄉鎮未能帶動后富的鄉鎮,甚至存在相鄰兩個村落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現象。二是部分鄉鎮打造農業產業鏈條時投入的資源分配不合理問題,單方面過分重視農業經濟效益,但對于與農業經濟發展配套的設施建設極不完善,甚至部分鄉鎮仍存在交通不便利的問題,導致農業產品無法及時轉運、存儲,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農業循環產業鏈條應是相對完善的、閉鎖的,但從目前睢寧縣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來看,雖已初步形成循環產業鏈條,但鏈條產業延伸不足,未能形成產業內部的閉環。比如,農業生產產生秸稈回收后加工,制成飼料用于養殖業生產,養殖業生產糞污可用于堆肥和制造沼氣,但沼氣生產后續則僅用于家用,未能進一步創造產業價值,導致農業產業經濟效益整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
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農業產業地區極為普遍,睢寧縣農業產業結構也存在這一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3 點。一是基本農業生產在農業產業中占比較高,缺少產品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加工業、農副產品制造業。二是農耕生產和養殖業比例不合理,睢寧縣地區雖有養殖業,但養殖業呈現點狀分布,少數散戶與規模養殖企業為常見形式,養殖業整體占比不高,睢寧縣農業基礎產能處于較低水平。三是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和地區區位資源匹配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利用好地區的農業生產基礎資源,呈現盲目跟風情況,容易出現產業集群扎堆問題,對市場風險的抗性較低。
睢寧縣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新式農用機械、清潔農業技術、散戶科學養殖技術的普及程度不高,較為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導致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低下,還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產環境問題,是制約農業集約化生產目標實現的關鍵障礙,也是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項目實施后,通過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睢寧縣已初步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條,農業生產嚴格遵循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發現有些農民、農業企業為降低短期成本,未引進和使用清潔農業技術,導致項目未能完全落在實處。
面對農業“新常態”,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加速優化種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循環鏈條,促進農業由以前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變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農業生產會產生大量廢棄物,比如秸稈、養殖業的糞污等,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建立后能提高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導致的生態環境壓力。科學發展種養結合,有助于調優種養占比,改善農業環境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種養廢棄物轉化為優質有機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真正做到“變廢為寶、變害為利”,達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多重成效。
種養結合、科學經營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發展,改善了農業生產的投入與產出比,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據調查統計,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構建前后,農民個體營收增幅30%以上,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提高13%以上,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成本上、單位產能上以及勞務時間上均有了顯著改善。
發展種養結合,最關鍵在于要依據周邊環境承載力和養殖廢棄物消納范圍,科學布設養殖、種植基地,合理配套無害化處理和利用設施,加快搭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的現代循環農業構架,帶動“三品一標”農產品健康有序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的構建能夠有效提升農民、農村地區收入,一是通過秸稈收儲銷售直接增加農民、農村地區收入。二是直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營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三是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的構建離不開農業技術、農業設備的推廣和普及,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變相增加農民、農村地區收入。四是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的構建能延長農業生產鏈條,加速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的價值創造,提高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生產的市場效益,形成地區農業產業集群化效應,有助于農村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助力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地區經濟循環,實現農村地區的增收。
生態循環綠色農業是一項涉及農業產業、環境治理、百姓生活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應堅持以系統思維謀劃推進。睢寧縣在發展過程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重點工作“面上”銜接,科學謀劃收儲體系“線上”建設,系統抓好村—組—戶“點上”集聚,最大程度發揮生態循環綠色農業體系綜合效益。
各鎮(街道)是綠色種養循環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協調、推進轄區內綠色種養循環工作,要進一步健全機制,結合生產實際,制訂符合本區域特點的綠色種養循環模式,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支持秸稈、畜禽糞污收儲運用體系建設。
各鎮(街道)把綠色種養循環工作納入考核任務,對照工作目標和進度要求,明確責任分工,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職責,建立本區綠色種養循環工作推進情況的督查機制,加大進度檢查力度。
堅持“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構建“秸稈—食用菌—營養土—多肉植物(無土栽培)”和“秸稈—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模式及“生豬(肉鴨、奶牛)—有機肥(沼液)—農作物”模式,以基本農田生產為上游產業,食用菌種植、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下游產業,構建循環生產模式。食用菌種植、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內部消化農田生產廢棄物,居民日常生活內部消化食用菌業、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副產品,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將能利用的資源均轉化為種養結合生產的消耗品、試用品。
一是資金管理。各鎮要做好收儲運用每個環節的臺賬資料,嚴格落實各級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記錄與管理,確保專項資金科學、合理使用,比如實詳細記錄收集、處理、使用、還田、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數量、責任人、時間、佐證材料等。二是技術管理。做好人才、設備、技術引進工作,同時加強新技術、清潔農業技術的宣傳、普及和推廣,確保清潔農業技術在睢寧縣域全覆蓋,用技術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條的建立與完善。
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建設實施后,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并利用畜禽糞污處理還田、秸稈還田、有機肥與化肥配施等技術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生產方式和生產布局,提高生產效益,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項目建成后,將為項目區的農業生產創造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前景廣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是實用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增收速度快、增收幅度大的農業新興產業項目。能實現農民增收、地方增稅、企業發展,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以秸稈收儲再利用為例,睢寧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實施后,秸稈變廢為寶,分散的秸稈收儲也使風險點大大降低,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是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崗位,農閑的農民可以參與到秸稈收儲活動中,每位參與秸稈收儲工作的農民每日勞務費用可達200 元,平均每戶農民營收增加2 000 余元,直接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集中收儲秸稈后處理、銷售,每村直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0 萬余元。三是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建成后,無需投入多余的資源處理秸稈,平均每公頃稻田耕種成本降低了375 元左右。
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的建設在全區構建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利用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的應用減少化學肥料、農藥的施用量,從源頭上減輕農業生產對項目區水體環境的直接影響。產出的有機肥是農業農村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重點推薦的新型肥料,肥力強、成本低、無公害,是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必備生產資料,既提高了耕地質量,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應用前景廣闊。通過項目建設,將這些巨大的環境污染因素轉化為寶貴的農業資源,不僅直接減少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投入,而且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以及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助于改善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村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