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生態農業是以實現社會、經濟、生態3 種效益的統一為目的,結合各學科原理,利用現代綠色技術、現代管理手段及傳統農業有效生產經驗等所建立的系統[1]。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農村生態農業發展,不僅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生態農業的推動可以有效利用農業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貴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為全國穩住農業基本盤作出貢獻。貴州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堅持打造“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田園、文化與體驗、建設與運營”的融合創新,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興生態農業,助鄉村振興,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耕地數量較少。貴州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可用于發展農業的土地資源較少。近年來,由于人口增多,非農業用地增多,耕地面積不斷縮小,人地矛盾突出,促使更多的農業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給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還有利于提高農戶經濟效益。二是農業環境污染嚴重。近些年,貴州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由于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過量使用化肥及農藥不僅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水資源及大氣污染等問題,使得農業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充分利用,還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焚燒秸稈、污水、生活垃圾等情況,使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極易使農業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進一步增加了環境壓力,有必要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三是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比較高,自然災害的發生、環境的破壞極易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使得農業經濟效益較低。通過現代化的理論與先進技術發展生態農業,能有效降低農業生產升本,提高農戶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
《貴州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中指出,要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鄉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建設。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農業生態經濟的支撐[2]。
因此,貴州省近年來一直高度重視生態農業建設,大力扶持綠色生態農業品牌,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及促進農業新業態形成,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大力促進貴州生態農業的發展,形成一套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技術模式,是推動貴州農村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從而為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生態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1.2.1 貴州生態農業發展條件
一是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海拔高差懸殊,立體農業特征十分明顯。貴州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溫變化較小,農作物可實現1 年多熟。貴州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1 400 mm,雨季明顯,降水豐富,氣候適宜。貴州河流數量較多,處處川流不息,水資源豐富。貴州水能資源蘊藏量居全國第六位,開發條件優越,水能資源豐富。二是貴州具有豐富生物資源。貴州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貴州山地居多,擁有良好的牧草資源,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貴州是中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全省藥用植物達4 419 種,已開發利用的中草藥資源有350余種。同時,貴州也是著名的煤電產業產區。
1.2.2 貴州生態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果
一是生態農業環境不斷提高。貴州飽受石漠化影響,水土流失嚴重,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的發展道路。多年來,貴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不僅復綠速度快、治理效能好,而且產業鏈長、覆蓋面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讓生態更美、群眾更富。二是生態農業效益不斷提高。貴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帶來的效益是顯著的。以貴州銅仁發展蔬菜避雨栽培技術為例,此生態模式為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當前全市壩區平均收入可達13.5 萬元/hm2,壩區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6 萬元,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1.2.3 貴州生態農業主要模式
目前,貴州省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較為固定,以沼氣改造、生態農業觀光園、生態種養、林下經濟等模式為主,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給貴州農業發展帶了巨大的經濟及生態效益。
貴州畢節赫章采用“豬—沼—糧、菜(果)”生態農業模式,通過將沼氣建設與種植業、養殖業相連接的形式有效整合資源,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也有利于減輕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貴州黔東南云谷田園采用“生態農業觀光園”模式,農業休閑觀光以采摘為主,餐廳產品主要為自產的蔬菜、家禽、水產品等,創造生態景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共同進步,促進了農業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貴州榕江采用“稻田+魚”生態種養模式,該模式可在同一塊田地內種稻養魚,可以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該模式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貴州岑鞏走“果禽結合”立體復合種養路子,在林下散養了烏骨雞、山黃雞、本體土雞等,通過堅持為消費者提供“健康菜籃子”,實現了以產業促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貴州生態農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了生態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但貴州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存在著農業生態脆弱、農產品服務體系不完善、品牌優勢不明顯、農業技術專業性人才匱乏等問題,必須重視貴州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貴州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可進行農業活動的土地資源較少。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均耕地面積呈連續減少的趨勢。興修生態農業等基礎設施難度較大,很大一部分還是“靠天吃飯”,投資成本比較高。同時,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極易遭受干旱、冰雹、高溫等天氣影響,農業生態環境脆弱,抵御風險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山路崎嶇、山多陡峭,不適合較大范圍農業生產,極易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小,不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二是受喀斯特地貌影響地質結構不穩定,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比較薄,一般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三是農業生產長期依賴農藥化肥等化學藥物,造成化肥及農藥使用量過高,極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四是貴州省屬于典型生態環境脆弱山區、水土流失嚴重、農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困難、開發利用率較低。絕大多數是水利建設受條件限制、灌水效率低,抗擊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發展生態農業是提升農產品品質的迫切要求[3]。農產品產業化效率較低,農戶大多是根據以往經驗去種植農產品,難以進行大規模銷售,市場化水平較低。農產品服務體系不完善,品牌優勢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相應的配套服務,比如完善的物流運輸。貴州山多,交通基礎設施仍有待完善,貴州產出的生態農產品大多屬于新鮮蔬菜瓜果,儲存時間比較短,極易導致生態農產品腐爛變質,阻礙農民增收致富。二是貴州生態農業信息化水平低,貴州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多是專業性的批發市場,在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時,缺乏無公害農產品銷售點,大多數農民不清楚農產品銷往何處,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渠道易脫節,降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性。三是雖然近年來貴州創辦了許多農業特色品牌,但知名生態農產品品牌的數量仍然較少,貴州知名度比較高的品牌主要還是酒和茶葉,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品牌效應較弱的問題[4]。同時,農戶缺乏生態農產品商標與品牌意識,極易引發商品品牌盜用、生態農產品知名度較低等問題。
貴州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現代化農業技術體系,還需要懂技術的人員作支撐。農業專業人才匱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貴州大多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留守老年人及婦女負責農業生產,但留守人群受教育程度較低,不愿意拋棄傳統農業,導致生態農業新技術推廣緩慢,阻礙了生態農業發展進程。二是雖然貴州高校學生人數不斷上升,但農業相關產業的人員數量及技術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而且大多數農業專業畢業的學生繼續回農村發展意愿較低,農村人才引進困難。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提高生態農業生產水平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應分析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
雖然貴州多為山地地形,喀斯特地貌明顯,生態環境脆弱,但應根據特色的地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比如貴州沿河大力發展沙子空心李,通過種植果樹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在恢復植被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探索出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緩解水土退化和石漠化壓力,形成了特有的“喀斯特-空心李樹”景觀。貴州還充分挖掘多種喀斯特旅游資源,開發了黃果樹瀑布、萬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區,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既減少了農業生產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又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通過綠水青山給當地村民帶來了“金山銀山”。
通過大力發展林業、中藥材、天然草場植被等特色農業,打造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加快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貴州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經濟收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貴州生態農產品受交通、信息滯后等因素影響,生態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緩慢,要想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改變以往的生產模式,通過發展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農業+品牌+互聯網”發展模式,農戶與消費者通過互聯網互聯互通,有利于提高貴州生態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一是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引導貴州龍頭企業加入生態農業領域,通過培育和壯大綠色龍頭企業[5],實施生態農業品牌戰略,提高農戶品牌維權意識,打造貴州綠色、生態品牌,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通過運用互聯網直播宣傳特色生態農業形式,展現貴州特色農業、風土人情,促進消費者全面了解貴州特色,促進貴州生態農業發展。同時,可以加強與知名電商合作,通過網絡宣傳、農產品物流等形式,提高生態農產品配送速度與質量。三是貴州旅游資源豐富,在旅游景區中開設線下實體店和線上門店,通過線下門店有利于消費者親身體驗特色農產品生產模式與了解農產品質量,通過線上虛擬門店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利用網絡提高優質農業品牌知名度及競爭力,推動雙向銷售,讓貴州農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四是通過建立生態農業生產發展合作社;通過與企業強強聯合,提高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培養農民增收致富能力;通過生態農業致富來帶動農民觀念轉變。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加大現代科技投入力度,因此貴州應重視生態農業宣傳,培育農民生態發展意識,加強生態農業人才知識儲備。一是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通過知識普及,在日常生活中讓農民感受到生態農業發展的益處,更好地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中,增強農民的技術水平,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同時,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加強農業教育理論培訓、農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專業技能以及專業技術水平,積極轉變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觀念。促進生態農業向更加專業、高效、現代化、技術化方向發展。不斷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加大生態農業宣傳力度,引導返鄉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態農業中,共同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探索,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貴州生態農業內部學術培訓與交流,加強各種激勵機制的實施,提高生態農業專業人才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減少生態農業內部專業人才流動,同時引導消費者樹立健康、綠色的消費觀念,共同助力貴州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要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貴州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要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貴州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要不斷改進農業生態脆弱、農產品服務體系不完善、品牌優勢不明顯、農業技術專業性人才匱乏等問題,通過構建“農業+品牌+互聯網”新型營銷體系,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實現貴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生態農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及實現農民富裕的宏偉目標。應多舉措并舉,實現貴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