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鋒
(山西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執政理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因此需要吸收與運用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已經擁有了豐碩的成果,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智慧與能量并將其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指導提升思政教育的精神價值,促進大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念。實踐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繼續借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優勢,“于實處用力、在知行統一上用功,是思想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途徑”[1]。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陸王心學無疑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陸王心學是以南宋陸九淵和明代王陽明為代表的哲學思想,主張將儒家倫理與心等同,強調了心的本原作用和人的主體地位,提出了心外無物、心為本體的宇宙觀,闡釋了“心即理”的理念,整合與確立了人心與天理的對應關系。陸王心學思想提出的“知行合一”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說,這一學說是王陽明在繼承陸九淵心學思想的基礎上重新定位知與行的關系,認為知、行本為一體,內心覺知和付諸行動是不能脫節的?!爸切兄?,行是知之成”,知行關系的同步一體更強調了在事上磨煉的思想,對后世的實踐論產生了深遠影響。伴隨著心學體系不斷發展,王陽明在晚年又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成為心學的學術宗旨。良知是存在的根據和德性的本原,也是先天理性原則,尋求這個良知的過程需要百轉千回的功夫,需要在現實的空間中積極實踐與大膽嘗試。將陸王心學的學術思想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收其修養本心、事上磨煉、堅守良知等積極思想,又要防止其異化成自我迷戀、本位主義、迷失錯位等傾向,不斷總結、提高,才能回歸陸王心學的本源正義。
陸王心學提出的“心即理”的思想強調了心的本原地位,強化了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并對應與互動人心與天理,主張通過個人的修養理解與改善外部世界。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過“心即理”的教育認知與思想傳達重點培養大學生在自身修養上下足功夫的能力,利用觀察、學習、思考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從而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第一,提高思想認識。人的正確思想來源于不斷學習與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要從大學生針對性需求出發研究他們的思想現狀,提出促進提升其思想水平的基本舉措。陸王心學一貫主張在事上磨煉的功夫,強調提高個人修養離不開刻苦學習與實踐。當代大學生需要不斷從優秀文化思想中吸收養分,堅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認識,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將來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儲備豐富的營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需要引導大學生完善個人人格,增強自身的修養。
第二,樹立遠大的理想。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離不開自己努力學習和提升專業能力,而提高個人的學習修養與專業能力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養,才能在具體專業學習的過程中科學、有效地進行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還在于自身內心的認識,只有大學生內心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實際的效果。而對于大學生心靈感受來說需要加強其切身體會,需要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個人的奮斗與祖國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通過紅色文化教育讓大學生感受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黨史教育促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當代大學生只有將個人追求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從“心即理”哲學思想出發的思政教育能夠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
現代社會的許多領域都已經應用了“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通過互動與協調“知”與“行”兩者之間的關系,強化了“想”與“做”之間的關聯,突出了個人的執行和實踐創新能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掌握“知行合一”的理論實質,促進大學生本人言行一致、知行同構、身體力行,躬身于實際的學習行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時代環境的變化以及新媒體的演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時代的現實環境出發,因勢利導,建立知行合一的實施策略,從良知與踐行協同發展的角度促進提升大學生的個人能力。
第一,運用知行同步的調研規劃促進優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教育教學的具體環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取決于內容、方式、時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充分調研和規劃,需要有科學的論證與判斷。實施思政教育決策是否具有針對性、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制定決策的過程中能否充分考慮知與行的關系、能否促進知行同步和知行合一。
第二,知行互動反饋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實踐與認識本身就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堅持在具體實踐上下功夫,堅持實踐出真知的理念,不斷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成果,將知與行統籌于良性互動的平臺,增強兩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形成反饋機制與改善策略,用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際感受和效果指標、調查數據推進科學化建設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人區別于動物的基本原因就是人有發達的大腦、獨立的思想意識以及時刻提醒自己的道德倫理。陸王心學倡導的“致良知”思想就是告訴人要通過不斷反思、持續學習、堅持不懈地實踐尋求良知與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致良知”的哲學思維,就是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個不斷追求完善的過程,在具體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種至誠至善的思政教育思維。
第一,要堅持過程管理,勇于探索、自我革新。追求良知的過程需要艱難的探索,思政教育實踐需要加強優化實際管理層面,加強過程管理,利用課程思政和實踐教學在大學生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修正,創造性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改善思政教育方式,優化思政教育效果。
第二,要建構思政教育的寬廣格局,擴大視野、提高層次。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動態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針對日益變化的時代環境,需要運用發展的哲學眼光建立動態化思政教育理念。在具體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要運用至誠至善的思維,強化過程中的追求與探索,提高教育傳受雙方的胸懷與格局,建立教與學的良好互動,促進師生協同發展。將思政教育的理念、方式、內容上升到更高的層面理解,不斷充實教育的政治、哲學、文化內涵,設置更加高遠的目標,促進全面優化高等教育。
“心即理”強調了心為本原的作用,注重從自己內心出發判斷周圍的世界。在實際的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如果過于彰顯內心的作用、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就會造成認識與實踐的異化,成為一切從自己出發的本位主義,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利于大學生培養良好、正確的思想信念。從學校制定的思政教育方案出發,在體悟“心即理”的過程中沒有從根本的原理上探求心的本原作用,不注重大格局層面的學習與修養,認為一切由自己內心出發的判斷就是遵循陸王心學。殊不知人心常常會被私欲等不良因素所蒙蔽,從這種不純良的內心出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會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從錯誤的原點出發只會走向更加錯誤的深淵。在具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不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堅持本位主義,不發揮集體主義精神的力量,就會造成“心即理”的偏差,必然會引發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會造成出現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不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知行合一”能夠促進個人心口一致、品行端正,因此當代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已經被運用于許多領域。個人通過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能夠激發自身提升克服困難的能力,促進人的思想與實踐實現良好互動,進而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企業管理與經營運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能夠準確判斷市場信息和管理現狀,利用創新理念和先進思維積極投身于企業發展實踐。知行合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和社會功效:在傳統社會,它是士大夫君子人格的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它是革命者踐行誓言的助力。而知行合一在當代社會往往會被誤讀或片面理解,導致這一哲學思想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異化。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異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與行應用不平衡導致思政教育盲從。陸王心學倡導的“知行合一”強調了知與行是一體、同時的,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如果打破這種一體化的關聯就會造成知、行關系錯位,導致產生不平衡、不協調的局面。思政教育必然要通過知與行的協同才能創造有利的價值,促進優化教育效果。如果知多行少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缺乏實踐探索精神;如果行多知少就會導致出現沒有決策和依據的實踐,產生不良的教育后果。
第二,片面解讀知與行造成混亂局面。陸王心學的知行合一是將知與行建立在一定道德修養基礎上的,這是一種棄惡揚善的道德本原,所以知與行的基礎必然是在天理和人道上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如果片面理解知與行的關系,認為只要知與行同步,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是遵循陸王心學,這樣的理解勢必會造成知行合一的異化。在實際的思政教育過程中造成錯誤的決策和背道而馳的實踐,片面強調想到就要做到,沒有科學論證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甚至沒有充分尊重接受教育的大學生的個人意愿,這就必然導致盲目教育和泛濫式教育,引發大學生反感,造成思政教育的錯位。
陸王心學提出的“致良知”哲學思想是一個動態過程,倡導人人都要通過艱苦磨煉和反復體認探求內心的真知與宇宙的真理。“致良知”的核心在于“致”,“致”包含探索性、實踐性、動態性的復雜過程,也是陸王心學的精髓所在。將陸王心學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對于“致良知”的認識異化也會走向與原義相去甚遠的境地,不利于正確指導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甚至會導致高校在制定思政教育方案的過程中出現極端完美主義和紙上談兵等局面。
第一,在制定思政教育方案時如果一味片面理解“致良知”就會造成極端化完美主義。高校在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時,除了要遵循國家和地方有關思政教育的規定以外,還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自己學校的思政教育方案,這些方案一定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一味追求完美而喪失了科學有效性。
第二,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如果相互脫節地理解“致”與“良知”,就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追求良知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如果高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過分夸張良知的作用,而不注重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性進行過程管理和科學實施思政教育,就會造成現實與理想互相脫節,思政教育最終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頭理想。
學習將陸王心學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遵循陸王心學中關于心的本原引領作用,強化心為本體的理念基礎,以人心的正念為指導,用于規劃與實施思政教育。實踐證明正念與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息息相關,能夠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
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強化正念的覺知、提升大學生的心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著重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足功夫:第一,回歸理性認知。以陸王心學為指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就需要不斷學習,讓大學生在學習認知的過程中體悟儒學的“仁”與老莊思想的“道”以及各種哲學思想和人文智慧,不斷兼容并蓄,強化理性認知,通過學習與理解讓大學生回歸內心的良知,以良知促進大學生全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善于判斷分析。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強調陸王心學的學習與修養,要運用結合具體事例反復判斷與分析的教育方式,從中找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為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建構理性思維。
第三,不斷反思總結。在提高大學生修養的過程中,要通過思政教育讓大學生堅持反省的精神,在同步推進知與行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學習與實踐不斷通過實事磨煉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認識,通過反省與覺察吸取經驗與教訓,并有效將其應用于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
高校在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時需要不斷體悟與應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內涵,樹立知行同步、知行一體的哲學理念。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高校在制定與實施思政教育方案時需要運用知行合一的哲學思維,充分研判現實情況?!懊鎸χ黧w特征、客觀環境的快速變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準確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工作方式上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實現了創新發展。”[3]創新發展思政教育既要有嚴謹的決策,又要果斷實施,真正統籌知與行,互不偏廢,共同致力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傳受雙方的良性互動。
具體而言,要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高校在制定和具體實施思政教育方案的過程中,要堅守知行合一的陸王心學思想,發揮高校在育人、育才方面的主觀能動作用,以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為中心,統籌教授知識與培養做人的關系,用飽滿的熱情與創新的激情全力投入人才培養和思政教育實踐,堅守黨的育人方針,堅持人民教育事業,敢于擔當、迎難而上,不盲目隨波逐流,不迷戀依賴外力,不斷在自身努力的過程中總結經驗,以教學管理與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第二,堅持“事上磨煉”。同步推進知、行關系,避免知行脫節與偏廢,堅守實踐創新的意識,發揚陸王心學“事上磨煉”的精神。在具體思政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傳受雙方都要不斷加強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思想認識,尋求內心的覺知,發揮思政教育的實踐作用。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變成潤物細無聲的觀念,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利用紅色文化教育和黨史教育,結合身邊的具體案例以及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現場教學促進大學生直接感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從而加強大學生對價值觀的判斷。同時還要在具體實施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總結得與失,建構實踐和理論的良性反饋與互動,在知行合一的指導下形成正向的思政教育模式,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將陸王心學的哲學思想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修養,引導他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在決策與實施的過程中建立科學、規范的流程。通過反復關照與思考對應陸王心學思想進行反思與總結,將陸王心學的觀念延展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寬闊空間,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向的發展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群體,構建具有獨特風格和魅力的話語體系,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才能切實提高其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4]大學生思政教育要運用“致良知”的智慧,強化在過程中不斷提升,不斷捕捉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建構積極的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追求完善,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在具體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思政教育的決策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主體上,而這一對象是成長中的大學生。運用陸王心學的智慧需要科學、完整地判斷大學生,以人人都有良知為教育基點,加強理性認識大學生,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大學生的良知認識,洞察人心向背的規律,抓住問題的本質,增強、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時還要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促進大學生成長與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協同發展。
第二,要強化議程設置。在決策和實施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依據陸王心學的思想智慧,強化實施“知行合一”的理念,促進形成縝密的議程設置,明晰大學生的發展方向,調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聚集學校與個人的發展動力,推進有步驟、有策略地實施思政教育,不斷在過程中修正與改善,提升思政教育的內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