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玉蘭 石超群
《老山界》一文通過“我”的口吻,講述了紅軍戰士們翻越瑤山的前后經歷,真實再現了紅軍戰士們無畏食物短缺、路途艱險、身單衣薄、匆忙行軍等困難,始終保持大義凜然、斗志昂揚的樂觀精神,最終取得了勝利。是一部在長征精神映照下的達觀敘事的作品。
《老山界》是陸定一在跟隨紅軍長征途中,依據所見所聞而創作的一篇敘事文章,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調講述了紅軍戰士們翻越瑤山的艱苦經歷。在20 世紀30 年代的中國,紅軍在長征過程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很多,主要表現在食物儲備匱乏、運輸工具短缺以及敵人的不斷追擊等方面,而紅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秉持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長征精神,在扣人心弦的戰斗中尋找到無限光明與突破口。“文章以時間為序敘寫了長征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以‘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再現翻越老山界的艱難,表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樂觀精神,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文章通過“我”與瑤族母女的對話,一方面讓讀者了解到廣西的苛捐雜稅十分沉重,瑤族人民在地方軍閥的欺壓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另一方面,文章也通過紅軍送米的情節敘述,呈現出紅軍對百姓的關愛,彰顯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由于瑤族母女家的房子和籬笆都是用枯竹編制而成的,為了防止后面的士兵拆枯竹當火把,紅軍便用米湯在外面顯眼的地方粘貼了幾條禁止拆卸的標語,其細微之處體現了紅軍救國救民以及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的長征精神。在隨后的翻山過程中,當聽到前方有一處叫雷公巖的地方時,紅軍戰士們知道這里是懸崖峭壁,這也意味著順利通過此處將是一場硬仗。文章通過“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這一長句,向讀者交代了雷公巖的陡峭和艱險,也為接下來在一尺多寬的懸崖峭壁上駐扎休息作了鋪墊。由此可知,紅軍戰士在長征初期無論是面臨著非常艱難的行軍,還是面對著身體被石子的硌扎以及夜晚的寒氣逼人等困境,他們都沒有一句抱怨,并始終以頑強的長征精神堅持了下去。
第一人稱的人物敘事往往會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之感,可以使讀者直接體味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進而對主人公的未來敘事充滿關注與期待。“陸定一以第一人稱,按時間順序,運用多種寫作手法相融合的模式,對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進行了敘述,表現了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建立在長征精神基礎之上的,也是對長征精神的升華展現,其突顯的是紅軍戰士對當下惡劣生存環境的達觀與輕視。此處的“達觀”主要表現為紅軍戰士們把生死看的平淡,而對人民大眾的愛卻愈發濃厚;“輕視”則主要表現在對長征過程中的艱難險阻持輕視的態度,側面反映了紅軍戰士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革命斗志。翻越雷公巖的夜晚,當戰士們在懸崖峭壁間夜宿時,作者通過“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等聲音的細致描述,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紅軍戰士們的積極樂觀,并沉浸在美的閱讀體驗之中。
于學生而言,通過閱讀革命題材的作品,可以使他們懂得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體味紅軍戰士們在長征過程中的長征精神與樂觀向上的豪邁氣概,可以更好地引領他們戰勝學習過程中面對的一切困難。此外,通過對初中生施以家國情懷的培養和塑造,可以使青年學生甚至全體中國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產生守護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學習這類的文學作品,感受文本中所表達的熾熱的愛國之情,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又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老山界》是一篇回憶長征的散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過程,贊頌了紅軍軍紀嚴明、英勇頑強、樂觀昂揚的精神品質和革命必勝的信念。”總的來看,《老山界》在敘事過程中彰顯出達觀向上的心態,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于革命題材的文學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去體味和感知作品內部所蘊含的革命精神與內在氣質,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革命傳統題材類課文是組成統編版語文教材文選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這類課文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所以許多學生不感興趣,有的老師也感覺教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分析,我們發現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如可通過借助互聯網與多媒體,使學生直接看到和聽到革命風云的“此起彼伏”,深刻感知到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也可通過重走長征之路,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紅軍戰士的艱辛茹苦。由此可見,教學路徑的多樣化選擇可以有效促進教學過程中的精神傳達與共鳴。
《老山界》中的“我”主管宣傳工作,在長征中的主要任務便是通過張貼標語的形式規范紅軍的行為,同時也需要鼓動戰士們的戰斗士氣。這篇課文重回語文教材,對學生了解革命傳統精神有積極的作用,也體現了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以當下視角重新解讀紅色經典,對于語文教學具有現實意義。文章通過戲謔的口吻,表達了對困難的輕視以及對敵人的蔑視,如“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此處所用的“嘆息”一詞直擊作品的靈魂高度,表現了紅軍戰士們樂觀向上的革命主義氣概。文章會運用輕松的語調與對比的手法來呈現萬里長征的艱辛,展現長征精神映照下的達觀敘事,如“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一句。
總之,作品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傳達長征精神,其包含了紅軍戰士們為了革命奮勇前行、奮不顧身的長征精神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品在敘事過程中彰顯出達觀向上的心態,其主要體現在面對惡劣生存環境時紅軍戰士們依然保持奮斗和樂觀主義精神;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路徑宣傳好長征精神,使學生領悟到長征故事背后的精神傳達,從而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