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麗萍
“雙減政策”的實施,為語文學科帶來機遇和挑戰,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出更多創新和改變,以找到最佳切點,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服務。
教師執行教學任務時,要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程序規劃、教學訓練組織、教學評價實施等環節,都要將學生學習需要、學習感受、學習效率、學習成長作為第一考量指標。
因為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學生不能直接參與教師教學設計行動,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對學生學習要求做科學評價,以便為教學設計帶來更多參數。如《藤野先生》,其內容比較豐富,閱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先做瀏覽式閱讀,畫出一些典型的片段,或者關注一些重要情節,讓學生做主動交流,說說閱讀感受,然后逐漸滲透教學目標任務。由于魯迅先生的語言有個性特點,學生對那個時代又不了解,自然會產生一些認知隔膜,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存在不少障礙。教師讓學生做梳理性閱讀,降低了閱讀要求,自然達到了“減負”的目的。學生及時交流閱讀體驗,也彌補了瀏覽性閱讀造成的缺失,為后續教學創造良好條件。師生互動環節的設置,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形成閱讀頓悟,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也有積極幫助。如果教師能夠積極吸納學生意見,推出一些互動性設計任務,自然能夠促進教學設計的升級。
教師執行教學方案時,要將學生放在核心位置,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做任務設計和活動組織,以增強學生參與主動性,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對互動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都有特殊的參與興趣,教師針對性布設一些合作互動的學習任務,學生會積極響應,其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從某種角度來看,“激趣”與“減負”是等同的,教師要做好教學研究,轉變教學態度,提升教學設計品質。閱讀討論需要有趣的話題支持,教師在話題選擇時,需要做出創意設計,以提升互動品質。如教學《美麗的顏色》,教師給出的討論話題是:作者用“美麗的顏色”為題目,有何深意?“美麗的顏色”是什么樣的顏色呢?為什么這樣設計題目?你能夠給出什么樣的解讀?面對這諸多問題,學生很容易產生聯想,居里夫人研究的內容,以及其的研究精神,都可以成為思考的對象,其感知體驗更具個性化。在學習討論環節,教師要深入學習小組,認真聆聽學生闡述的觀點,對一些亮點表現給予表揚鼓勵。教師從題解角度展開問題設計,為學生提供深度研究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深入閱讀文本內容,并對人物性格思想做研究,最后形成閱讀答案,這就說明教師的問題設計是比較適合的,成功啟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有了主動學習探索的熱情,他們的學習會更為輕松,也就不會產生學習壓力,自然達到了“減負”的目的。閱讀教學程序、呈現方式、執行要求都需要重新定位,教師對閱讀活動設計進行優化設計,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研討性學習,與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互動對話行動,都屬于閱讀教學指向創新實踐的具體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發揮輔助作用,做好服務引導,這是最重要的教學定位。
教師執行教學任務時,要做好充分的教學調查,包括教情和學情兩個方面,這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教學設計,建立完善的教學指導策略。
在教材內容研究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做好教學方案設計,優化教學環境。學生閱讀學習教材內容時,需要一些動力支持,教師需要做好教學指導,給學生帶來一些驅動力。如教學《背影》,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時,要求學生將這篇散文與《春》做對比閱讀。學生大多對朱自清的《春》更為喜歡,教師則從代表作的角度大力推崇《背影》,并組織學生做對比討論:這兩篇散文都是朱自清所作,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喜歡的理由。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學生可以隨意選擇,也可以暢所欲言,自然會產生輕松的感覺。學生主動發言,課堂學習互動氣氛逐漸建立。有學生認為,如果從語言精美度來分析,《春》更勝一籌,全文應用的修辭方法眾多,語言充滿靈性。也有學生說,如果從情感角度來分析,《背影》更有震撼力,也有教育性,能夠引起讀者的深度思考,因為揭示了孝的大主題。教師對學生分析情況做歸結評價,對兩篇散文特點做梳理,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學生主動展開比較分析,課堂討論氣氛和諧,學生沒有感覺到更多的學習壓力,這樣的教學設計無疑是成功的。學生進入閱讀鑒賞環節,通過對比閱讀展開深度思考,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為深刻起來,教師對閱讀指導策略進行優化改進,為學生提供一些學法支持,勢必對學生形成多點觸動。學生有鑒賞體驗經歷,但學法不足是現實問題,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和思考,其鑒賞程序順利打開。如果教師能夠組織學生進行鑒賞學法交流對話活動,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
教師設計語文訓練任務時,要對操作難度、訓練體量、訓練質量等多種因素做分析,還要注意做好生活對接,以提升訓練的實效性。這與“雙減政策”有了更多對接。語文來源于生活,自然與生活有廣泛對接,教師針對學生生活的認知基礎展開訓練設計,要求學生借助生活條件展開語文訓練,能夠順利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也能夠降低學生訓練壓力,自然落實了“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
學生對生活化學習任務比較有感覺,教師適時做出布設和組織,能夠大大降低學習難度。如教學《昆明的雨》,教師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教材內容,對多種描寫方法應用留下深刻印象。教師設計訓練任務:選擇生活中最熟悉的一種現象,或者是一個去處,借鑒課文寫法,特別是描寫方法,展開個性創作,寫一個片段。學生有更多選擇的自由,而且仿寫篇幅沒有要求,自然感覺很輕松,能夠積極接受訓練任務。在這個訓練設計環節,教師針對學生感知體驗現實做任務布設,成功激發學生仿寫主動性。因為沒有提出更高要求,學生操作不存在太多困難,其操作壓力不大,學生會輕松面對。所謂學業壓力,應該是一種心理感覺,如果學生能夠對訓練任務產生積極態度,也不會產生所謂的壓力,如果學生對訓練任務持排斥態度,再少的任務,也會讓學生倍感壓力。仿寫是最有效的讀寫訓練形式,教師結合教材文本內容設計讀寫任務,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感知體驗機會。仿寫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種帶有創造意味的訓練形式,學生學習視野亟待開拓,教師針對性布設和引導,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也能夠培養學生閱讀悟性,這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有重要的現實幫助。
“雙減政策”為學科教學提出嶄新課題。在閱讀教學環節,教師對教學指向目標展開深度研究,找到新的定位角度,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有效指導。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強化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這都與“雙減政策”高度契合,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對閱讀教學展開重新規劃,以提升教學策略的針對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