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香 羅 寧
《鄉土中國》以整本書閱讀的形式納入教材、走進課堂,編入高中統編版教材必修上冊第五單元,這是從學習內容上響應和落實“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的目標與要求。《鄉土中國》雖語言通俗淺顯,但作為社會學著作且為大學講學的講稿,加之學生缺少社會學科的認識,缺乏學術著作的閱讀經驗,要想讀懂、讀透本書,無疑是一種挑戰。項目式學習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強調合作探究、實踐創造,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與開展搭建了新的途徑。因此,本文嘗試將項目式學習引入《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力求實現理解文本核心概念、落實閱讀目標,讀透文本真意的目的。
溫儒敏認為《鄉土中國》有兩種讀法,其中第二種為“普通的非專業的閱讀,主要是充實知識,拓展眼界,提升素養。教材中‘整本書閱讀’所要求我們的,主要是第二種讀法”。這意味著本書閱讀目標可定為:完成文本的閱讀,了解內容和觀點,積累學術著作的閱讀經驗。但實際情況卻是學生隨意翻幾頁便置之于旁,毫無閱讀意愿。因而,在本書閱讀中要滲透項目式學習,落實文本的閱讀,感悟文本價值。
圍繞項目式學習開展《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本質上就是以《鄉土中國》為項目任務開展項目學習和項目實踐。根據項目式學習“做中學”的理念,可依照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流程,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中擬定閱讀計劃、遴選閱讀主題、創設閱讀情境、設置驅動問題、制定閱讀方案、創生閱讀成果和完善閱讀評價機制等,將文本閱讀和探究實踐活動推入項目式學習的軌道。學生嚴格按照閱讀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文本閱讀和閱讀任務,從形式上保證閱讀的“整”。結合閱讀主題,學生在情境中參與驅動問題的探究與破解,理解文本內容,創作閱讀成果,從內容上落實深度閱讀。
《鄉土中國》是一部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學術著作,對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的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具有開創性意義。雖然《鄉土中國》閱讀的基礎目標為通讀,若只求通讀,便是舍棄了讀懂的做法。因此,讀通是該書閱讀的進階目標,即達到理解核心觀點和概念,認識鄉土社會。
要在文本閱讀中引入項目式學習,利用情境和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文本的觀點和概念分析并解決真實問題,以加深對概念和觀點的理解。利用項目活動,歸納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獨創的概括鄉土社會風情人貌的詞,如“差序格局”“禮治社會”“橫暴權力”“長老統治”等,認識和體會傳統社會的特點和文化。在項目學習中認識傳統文化,深化理解,重塑傳統文化價值觀。
作為學術著作的《鄉土中國》,語言并非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相反卻是深入淺出、平直自然,文章層次分明、論證嚴謹、邏輯嚴密,但高一學生缺乏議論文閱讀和學術著作閱讀的經驗,無法準確把握其語言藝術與價值。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發展和思維提升,將其用于《鄉土中國》中,能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巧妙地感受文本的語言藝術和魅力,感知文本的學術價值。教學中應借助項目任務,繪制思維導圖,厘清文章脈絡和論證邏輯;依據高階思維發展要求,安排聽、說活動,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理解,辨析文本學術價值;結合親身體驗、實踐探究的要求,運用文本觀點和概念,仿照文本語言解釋生活現象,在應用中感受學術著作的語言邏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利用項目式學習,實現由一本到一類學術著作的閱讀。
夏雪梅指出:“完整的項目化學習設計需要從六個維度進行,即核心知識、驅動性問題、高階認知、學習實踐、公開成果和學習評價,這六個維度是設計的要素。”以此理念啟迪對《鄉土中國》項目式學習下的設計思路,思路呈現如下。
項目式學習聚焦的知識類型為概念性知識,即“一個整體結構中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表明某一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是如何加以組織的,如何發生內在聯系的,如何體現出系統一致的方式等”。《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概念性知識不是淺層閱讀文本內容,了解內容詳情,而是究其文本內核,把握文本核心觀點,深度認識和理解文本價值、感受語言特色等高階層級知識。為落實對事實性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細節理解,促進低階層級的事實性知識轉向概念性知識,以新課標與新教材對《鄉土中國》的閱讀要求為指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積累閱讀經驗,掌握學術著作的讀法,以達到由“一本”到“一類”著作的閱讀,確定如下核心知識。
1.運用細讀和精讀的方法,感知文本內容,整體把握文本核心概念與觀點。
2.運用研讀和批注的方法,厘清文章脈絡,體會文章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感受文本嚴密的論證邏輯,分析掌握文本的論證方法。
3.運用辯證式思維的閱讀策略,認識并理解傳統社會的鄉土特性,感悟文本的學術價值。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驅動性問題,是根據文本的核心價值和學情提出來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合作探究、促進思維發展的具有導向性的問題。一個優質的驅動問題是貼近學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碰撞與發展的訓練場,是學生合作探究、創新實踐的工作臺。驅動性問題能夠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統領學生在某階段高度集中地持續學習、思考、探究和實踐。簡言之,利用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持續、深度的學習與探究,以發展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實踐創新等多種高階能力。依據三個核心知識,結合高一的課時安排、學情特征和文本閱讀重點,特創設如下驅動性問題。
1.《鄉土中國》作為一本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特點的學術著作,從文本中,你了解到的傳統社會生活、傳統社會文化或傳統社會結構是怎樣的?當今社會與傳統社會是否還有聯系?結合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看法與理解。
2.《鄉土中國》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的人文環境、社會結構、社會治理和權力分配等。每人選取一個點作為分享匯報的內容,你的選擇是什么?為什么?說說你的匯報思路。
3.有人認為《鄉土中國》文深義奧、可讀性低、閱讀體驗差,主要原因是語言生硬晦澀;也有人覺得其語言通俗自然,平直諧趣,論證嚴密但不失趣味,可讀性強。你贊同哪種觀點?為什么?請以實例為證。
4.學界認為了解傳統中國、認識傳統社會風貌只需一本《鄉土中國》,這是為何?該書有何價值和地位會受到如此推崇?說說你的認識。
上述問題,是針對核心知識,結合文本閱讀要求提出的層次遞進、指向明確、貫穿文本閱讀全過程的驅動問題,能有效實現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語言藝術的鑒賞、學術觀點的思辨和作品學術價值的發掘。
項目式學習的高階認知策略包括“問題解決、創見、決策、實驗、調研和系統分析”。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中滲透項目式學習,發展、提升學生的高階認知可通過以下形式逐一實現。
一是在導讀中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在導讀中激發學生興趣,明確閱讀的目標,發布閱讀任務,分析閱讀中所需要的資源等,如學生歸納鄉土社會的特點,尋找鄉土社會與當今社會的聯系,了解并認識到當下許多社會現象和觀念都有傳統社會的影子,鄉土觀念影響延續至今。在情境中提升收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在分析問題和組織答案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在細讀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落實系統分析。《鄉土中國》由14篇文章組成,章節間內容遞進承接,聯系緊密。要厘清文本結構,需細讀每章內容,認識該章內容與上下文的關系及該章內容在全書的地位。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文本內容間相互依存又獨立的關系。再者,借助思維導圖從宏觀上把握文本的整體結構,同時鍛煉學生的系統分析能力。
三是在解決驅動問題的過程中實施創見策略和決策策略。創見是指“形成原創性產品或過程以滿足具體需要”。項目式學習強調針對驅動問題生成項目成果,意味著學生在項目學習中要構思解決問題的方法、成果的形式、成果的水平等。如學生面對分享匯報《鄉土中國》的問題上,思考要分享的內容、準備工作、最佳的形式、分享后要達到的效果等,學生在創建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在情境中生成不同的實施方案,最終權衡信息資源和實際情況,決策出最佳的答案。
項目式學習強調“做中學”,注重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探究。《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在項目學習實踐中,觀照不同的閱讀任務和驅動問題,展開不同的學習實踐,如學習活動、教學課型等。
創設學習活動的切入點是:費孝通在描述和概括鄉土社會的風俗風貌時創造出眾多的新鮮詞匯,如“差序格局”“團體格局”“熟人社會”“無訟”等,這些新鮮詞匯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相差甚遠。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關概念,可制定一個項目成果策略書,即制作《鄉土中國》掌上書,要求學生在制作時結合自己的理解解釋含義,說明某概念在文中的作用。再如,為深刻認識鄉土社會的運行機制,可設計一項主題為“鄉土社會發家致富指南”的活動。學生在閱讀中思索如何在鄉土社會里立足,聯想鄉土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治理方式和運行形式,最后得出要想在鄉土社會里有一席之地,要依靠血緣宗親關系,組建家庭做到男女搭配,要明白社會的權力結構,等等。如此借助學習實踐強化對相關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項目式學習下的《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中還需結合具體情況展開教學,開展導讀課、研討課、成果展示課和拓展課等。與傳統教學不同,項目式學習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是學生的輔助,重點在于學生語言交流、思維碰撞和經驗分享。如在解答第三個驅動性問題時,教師組織發言和維持秩序,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項目式學習最終是要形成公開的有質量的成果,在多樣的群體中進行交流。項目成果是圍繞驅動問題和閱讀主題而生成的,其形式多樣,方式多元。針對上述四個驅動問題可生成如下成果。
1.文字類研究報告。如鄉土社會是講究血緣,重情義攀關系的,是無需文字和司法的禮俗社會。當今社會仍存在大量鄉土社會的思想和觀念,如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等,當今社會在發展中延續了鄉土社會,鄉土社會也隨著社會發展而變遷。
2.匯報演講式作品。如制作以“《鄉土中國》語言評鑒”為主題的PPT,講解《鄉土中國》語言特點,并給出具體實例,賞析文本語言風格,體會文本的語言藝術。再如,分享印象深刻或感悟最多的內容時,撰寫發言稿或演講稿。以“我印象中的鄉土中國”為話題擬寫文稿,并公開文稿。
3.創作圖文形式的作品。如在把握《鄉土中國》的學術價值時,可收集學界對該書的評價,結合文本的核心觀點和概念,創作出一張《鄉土中國》的閱讀海報,或為《鄉土中國》重新繪制封面,要求既要體現文本的學術地位,又要包含主要內容,還要具有吸引力。
成果的形式并不局限于這三種,根據具體文本、驅動問題和閱讀主題還可創生出圖畫類、舞臺表演類等多種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成果無論是保守的,還是開放的,都要將其公開展出。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要做到全程評價,即評價要兼顧過程和結果。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學習評價中,可從以下方向努力。
1.利用讀書筆記評價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學生閱讀文本時圈點勾畫的痕跡是否多數切中文本的重要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有閱讀摘抄的習慣,摘抄的句子后是否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等。這是反映學生在閱讀中是否認真、是否有深入思考的憑據。
2.結合思維導圖評價學生對文本內容脈絡的把握。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反映了學生對文本脈絡的梳理、文本主要內容的把握。從形式和內容上評價學生的思維導圖,激勵學生完善并詳盡內容,深化對文本內容的認識。
3.依據學生對驅動問題的解決來評價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問題的破解反映了學生對問題所涉內容的理解,是評價學生理解程度的重要依據。在評價時主張開放答案,力求學生持續學習。
4.依照學生的項目成果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項目成果是反映學生文本學習過程和結果最好的佐證,依據學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以長遠發展為原則,從新穎、深度、廣度上評價。
將項目式學習引入《鄉土中國》教學中,在具體設計與教學上,還可考量如下舉措,以加強文本的深度學習,學生能力的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在一學年18個課時內完成兩部學術著作,這意味著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有所取舍。因而,要提煉文本的核心內容,將其凝練成項目主題,轉化為項目學習的內容。《鄉土中國》雖14篇文章,但若要篇篇都講,學時是不夠的。故此,將文本內容劃分成人文環境、社會結構、社會治理和社會變遷四個層次,并提煉出不同的閱讀主題,如“文化尋根”“鄉土變遷”等,讓學習和教學在概念下進行。
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習在情境中進行,在探究問題中得到發展。可以利用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問題的誘導下生出閱讀欲望,在情境中閱讀文本,勾連生活與文本內容,理解文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強化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
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由此,可立足文本內容,結合問題和創作特長,生成聽、說、讀、寫等不同形式的成果。成果的繪制是學生將項目學習的知識內容,附加個人理解輸出的作品。不同類型的作品指向不同能力,體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要落實聽、說、讀、寫、思,多方落實文本的閱讀目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鄉土中國》閱讀教學中滲透項目式學習,能有效落實文本閱讀的“深”和“整”,助推文本的深度閱讀,在項目學習中實現文本的高階學習目標,發展學生的高階能力和核心素養。
本文為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編號:YC2021-S3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