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海源
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布局,把握世界現代化發展大局,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新時代十年文化繁榮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系,將文化自信自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與應有之義,同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充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全面富足,而且要精神生活更加富裕,強調思想引領、文化滋養、精神支撐,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推動文化建設與百年建黨偉大實踐緊密相連,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并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不僅指明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建設方向,也是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更是當下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實然要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勇毅果敢的責任和擔當,深刻闡釋、挖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文化發展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創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直接的實現路徑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是重要支點,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偉力。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結果,是遵循深刻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高度。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作出許多深刻闡述。當前,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立足和著眼于文化自信基本內涵的三個層面,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通過對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為中華民族前進和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賡續傳承革命文化。黨的二十大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進大會主題,新征程,我們要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立黨興黨強黨的豐厚滋養。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中創造的。它是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淀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百年輝煌奮斗的歷史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升華和展開,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了中國發展的偉大輝煌。未來,我們還要把偉大精神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匯聚信仰之光,汲取奮進力量,邁向新征程。
弘揚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實踐源泉和現實基礎。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必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形成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多樣文化相融相通的社會主義文化樣態,實現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實踐養成相輔相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民大眾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堅持文化自信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無論到任何時候,否定、偏離馬克思主義,我們就會犯錯誤,黨的百年奮斗史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堅持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相結合原則,牢牢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既有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戰略部署、引航定向,為文化建設謀篇布局、層次推進,也實現了從文化自信的認識深化到不斷豐富發展的探索飛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駕齊驅,擴展成為“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2035年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由“自信”到“自強”,彰顯了我們黨文化理念不斷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堅定的文化自覺,實現文化創新發展重新塑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復興的堅強信心,以及不斷構建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堅定信心。可見,黨在新時代文化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加強構建文化安全。當前,中國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大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日益突出,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我國作為世界發展的重要一極,受到來自不同國家的矚目和關注。作為國家安全中的核心因素,文化安全愈加重要。我國正處于戰略機遇期與改革攻堅期疊加,發展黃金期與矛盾凸顯期交織的歷史時刻,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帶來飛速發展,也形成了深層次矛盾,這些都需要加強文化建設,統一思想,提升認識,保障文化安全,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安全屏障。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了解人民對文化發展的需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涵蓋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成果的追求,讓全體人民都切實得到文化領域的實惠和紅利。
文化創作要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出更多的類似《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等厚植家國情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此外,文藝創作既要寫在中國大地上,還要“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文化自信自強,就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賦能文化更多的創造力創新力,增強與我國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力與國際競爭力,更好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文化創造、文化發展的積極貢獻者和推動者。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凝聚起磅礴的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奉獻更多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此外,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創造出更多的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文藝作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增強人民群眾更多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