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守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對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經濟發展方式升級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謀篇布局、舉旗定向的關鍵作用。
首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要求。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決定著發展的成色,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論英雄,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其次,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高質量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以綠色化、低碳化為顯著特征的綠色轉型,將通過技術進步、效能提升等方式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從而形成資源高效、排放較少、環境清潔、生態安全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最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舉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深刻把握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黑龍江省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好龍江綠色發展道路,推動“綠色龍江”建設再上新臺階。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賦能。將優化工業結構作為重中之重,加速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推進項目源頭控碳、生產過程降碳、生態系統固碳,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實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推行產品綠色設計,使用綠色低碳原材料,建設綠色建造體系。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驅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基地化開發風能、太陽能資源,推動生物質能充分利用、替代散煤,推進佳木斯一體化小型核能供熱堆示范項目建設,開展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應用試點。加力發展綠色能源,打造哈大齊新能源產業帶,建設東部新能源產業集群,推動伊春五星等抽水蓄能項目開工建設。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物流綠色發展水平。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多式聯運,持續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加強運輸組織管理,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和運輸組織形式間的有效銜接、高效運轉。發展綠色倉儲,支持節能環保型倉儲設施、綠色分揀中心建設,推廣使用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港口和機場服務、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等領域要優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
全面實施節約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能源和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加快編制市縣鄉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高效集約利用國土空間,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水資源用途管制,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完善取水許可制度,暫停水資源超載地區新增取水許可。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高耗水行業用水管理。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加強高能耗行業管理,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和效能提升,推廣節能和提升能效的工藝、技術、裝備。強化建筑、交通節能,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循環化。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對各種廢棄物和垃圾進行集中處理、資源化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探索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環保管理,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實施綠色采購、打造綠色制造工藝、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加強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合理布局廢舊物資回收站點,加強廢舊物資分揀中心規范建設,推動廢舊物資回收專業化,提升廢舊物資回收行業信息化水平。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集聚化發展,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技術水平。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產業發展,豐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推進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綠色農業強省,培育現代農業競爭新優勢,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鼓勵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快發展林下經濟,釋放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發展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休閑觀光、農耕體驗、文化傳承等深度融合,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體驗型農業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以“黑土優品”為牽引的農業品牌體系,讓“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的農產品走向全國。鼓勵服務業綠色升級,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綠色發展質量,鼓勵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商務咨詢、服務外包、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會展等服務業加快綠色轉型。推進生活性服務業綠色發展,培育壯大商貿綠色流通主體,有序發展出行、住宿等領域共享經濟。推進寒地特色產業發展,建設黑河、大興安嶺寒地測試產業基地,不斷豐富冰雪經濟譜系,宣傳推介冰雪文化和名人,促進冰雪文旅體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培育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加快培育綠色產業市場主體,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骨干企業,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科學編制新建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準入標準,完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
促進綠色消費是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必須在消費各領域全周期、全鏈條、全體系深度融入綠色理念。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綠色衣食住行宣傳,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全面促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擴大綠色市場規模,加快提升食品消費綠色化水平,鼓勵推行綠色衣著消費,積極推廣綠色居住消費,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消費,全面促進綠色用品消費,有序引導文化和旅游領域綠色消費,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大力推進公共機構消費綠色轉型。積極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從嚴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產品進出口。強化綠色消費科技和服務支撐,推廣應用先進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產供銷全鏈條銜接暢通,加快發展綠色物流配送,拓寬閑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立健全綠色消費制度保障體系,加快健全法律制度,優化完善標準認證體系,探索建立統計監測評價體系,推動建立綠色消費信息平臺。發揮綠色金融、綠色稅收等政策工具和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產品供給對零碳、低碳、負碳產品的消費引導作用。
營造良好的綠色轉型社會氛圍,形成政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點線面相互交織的宣傳教育體系,讓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成為社會普遍共識和文明新風尚,廣泛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鼓勵新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維護公眾環境權益。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鼓勵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培育建設創新基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和人才隊伍體系,推進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加快培養一批滿足“綠色龍江”建設需要的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利用好省內高校和研究平臺資源,提升行業和企業人才孵化和培育能力,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做好專職人員常態化考核和進修制度安排,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強化財稅政策保障措施,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對綠色低碳產品和技術的支持能力,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考核力度。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落實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第三方防治企業所得稅以及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稅收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智能家電、綠色建材、節能低碳產品等消費品予以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