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慶山
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產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更進一步落實了堅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戰略目標和重大政治責任。2023年1月30日,黑龍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實施“五大行動”為抓手做好“三農”工作,為率先建設農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要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壓實糧食安全責任,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堅持增產和減損同時發力,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更大貢獻。
根據國家戰略布局,以及黑龍江省整體布局,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必須持續強化兩個環節。一是加強生產環節高效,牢牢抓住耕地和種子,夯實基礎,提升糧食產能;二是加強供給環節高效,節約減損,打造糧食品牌。
提升糧食產能的第一個關鍵是增產,要牢牢抓住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大要害,強耕地基礎,育良種增產,加強生產環節高效。
一是要抓住抓好耕地這個要害。首先,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產能基礎。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措施主要包括田間基礎設施工程、地力建設工程和科技支撐工程。要加強田、渠、路、電等網絡建設,提高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和農機作業能力;開展土地平整、改良與地力培肥建設,提高農田基礎地力和農業生產能力;集成智慧生產、智能監測、農業物聯網技術,提高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建設高標準農田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其次,要加強黑土地保護,筑牢糧食增產根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落實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黑土地保護措施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和綠色生產方式。要堅持水土保持工程與耕作、生物措施相結合,防范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優先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保護區的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耕作制度,堅持農機農藝融合,推進種養結合,加強有機物還田,提升土壤基礎地力;發展綠色低碳、節約集約農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最后,要改良利用鹽堿地和沙化地,擴大糧食種植區域。鹽堿地和沙化地是十分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以及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和相當大面積的可以改良利用的沙化土地資源。黑龍江省要始終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應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同時善于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加強對本省鹽堿地和沙化地的修復改良,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進一步提升糧食產量和產能。
二是要抓住抓好種子這另一要害。首先,要推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提升品種改良基礎。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存儲和利用是品種選育的基礎。種質資源創新是指包含新目標性狀材料的創制、鑒定和評價。要通過遺傳方法、理化手段完成新材料創新;通過基因型和表型精準鑒定,依托大數據分析和預測,確定新種質在新品種選育中的利用價值,推進農作物產量、品質、抗性和適應性等全面提升。
其次,要推進突破性新品種選育,提升糧食生產基礎。要搭建現代生物育種平臺,逐步形成高效育種體系;加快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表型組學、人工智能等最新育種技術的融合應用;突破目標導向明確作物單產提升瓶頸,解決品質、產量、抗性之間的突出矛盾,實現突破性材料創制;開展多年多點聯合育種鑒定平臺鑒定,選育突破性品種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
最后,要推進品種栽培技術配套,提升智能生產水平。品種栽培技術應以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為目標,持續推進田間生產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和無人化;研發作物全生育期智慧生產技術,包括建立天空地一體化感知體系,作物全生育期精準決策模型,以及農機農具精準作業、自動駕駛、多機協同執行體系,形成感知精準化、決策智能化、執行無人化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第二個關鍵是減損創優,只有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增產和減損同時發力,糧食安全才更有底氣。
2021年11月15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出臺了《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方案》。“六大提升行動”涵蓋了糧食生產后的綠色倉儲、品牌銷售、質量監控、加工裝備、應急保障和消費減損共6個環節。從有效糧食供給和優質品牌提升兩個角度可分為兩類,其中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和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屬于有效糧食供給,而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和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屬于優質品牌提升。有效糧食供給是通過倉儲減損、加工減損、消費減損和應急保障來實現的,優質品牌提升則是通過優質糧食品牌建設和質量追溯體系來保證的。有效糧食供給和優質品牌提升二者之間又是相互支撐的,前者提升供給能力,后者提升供給效益,通過減損耗和創品牌的互動實現糧食產后的高效供給。
在糧食綠色倉儲提升方面,做到“四能力提升”,即智能倉儲、綠色防治、精準調控和數字互聯能力提升。首先,依托現有糧食倉儲資源升級改造,提升智能化倉儲能力。其次,利用國標綠色安全儲糧環保技術,解決病蟲鼠害,提升綠色儲糧能力。再次,針對倉儲過程中的溫度、濕度、通風需求,實施糧堆溫濕度精準調控技術和糧倉綜合氣調技術,提升精準調控能力。最后,推進糧情感知、分析決策和診斷執行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提升數字互聯能力,實現科學儲糧水平和品質保障能力提升。
在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方面,做到“五優質提升”,即優質基地、優質產品、優質品牌、優質標準和優質優價提升。建立一批優質糧源生產基地,提升糧食品質,實現優質糧食持續供給,培育一批優質糧油品牌,完善一批引領優質糧食生產和存儲的優質標準,最后推進優質優價市場化收購,優化糧食供給結構。同時,發揮黑龍江省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國際優質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品牌和優質糧食品種品牌,推動優質品牌走向海外市場。
在糧食質量追溯提升方面,做到“三體系提升”,即生產鏈的質量追溯體系、食品鏈的安全溯源體系、監測鏈的數字監測體系提升。首先,整合從產到銷各環節信息資源,建立生產鏈的質量追溯系統。其次,整合糧食產品質量、檢驗化驗、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各環節,形成食品鏈流程的安全溯源體系。最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提升監測鏈的數字化水平,強化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在糧食機械裝備提升方面,做到“三裝備提升”,即安全儲糧裝備、糧油物流裝備、糧油加工裝備提升。首先,針對先進實用糧食儲藏新技術,研發自動化安全儲糧設備并大規模應用。其次,現代物流中心需要提升原糧清理、出倉、干燥、烘干、檢驗等自動化裝備研發。最后,加強糧油加工先進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更好服務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方面,做到“一體系、兩能力提升”,即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提升,突發事件保障和市場應急調控能力提升。首先,統籌加工、供應、配送、儲運各個環節,建設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其次,統籌各級糧食儲備單位合理分配糧食應急供應需求,協調相關單位有效提升應對突發事件保障能力。最后,統籌融合優質糧食工程和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糧油市場應急調控能力。
在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方面,做到“三全”,即“全鏈條減損、全糧食加工和全營養消費”。首先,聚焦糧食收購、烘干、倉儲、物流、加工、銷售和消費等環節,實現“全鏈條減損”。其次,通過加工工藝提升和裝備研發,延伸糧食加工產品線,補足精深加工短板,推動糧油副產物“吃干榨凈”,實現“全糧食加工”。最后,持續加強營養健康糧油產品供給,倡導營養、均衡、健康消費理念,推動形成全社會愛糧節糧、健康消費新風尚,實現“全營養消費”。
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要做好生產高效和供給高效緊密銜接,聚焦糧食安全,抓好糧食增產關鍵要害,做好糧食減損各個環節,大力推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全面提升糧食供給質量和產業發展水平,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