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四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長 于田夫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決策部署,提出了“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等一系列戰略安排,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作為發改系統青年干部,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動擔當作為,積極履職盡責,以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際行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落地生效。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基礎,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和體現發展實力的重要標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既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戰略路徑,必須準確理解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內涵。當前,我國正處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長期任務。作為新中國最早進行工業布局的地區之一,黑龍江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責任,并且已經形成了涵蓋40個大類、162個中類、364個小類,產品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置身國際國內發展大背景、大環境、大格局,黑龍江振興發展有挑戰、更有機遇。黑龍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立足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翻身仗,作出了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安排部署,把產業振興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抓。作為發改系統青年干部,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落實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黑龍江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三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充分認識到推動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引領經濟振興,既是黑龍江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務實之策和可行之法,也是更好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實現振興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關鍵之舉。我們將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深入實施產業振興計劃,找準產業鏈突破口和主攻點,聚焦構建“4567”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在質的有效提升中實現量的快速增長,為跑出產業振興“加速度”貢獻青春力量。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必須找準發力點,選準突破口,在重點領域采取重點舉措。我們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做好當前工作結合起來,做好產業鏈補鏈延鏈升鏈的文章,努力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一是在“構建新的增長引擎”上下功夫見成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敢于“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產業“四大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換道超車”。
二是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上下功夫見成效。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際趨勢、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發揮黑龍江科教資源優勢,堅持創新驅動,釋放創新發展潛力,全力推動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智能農機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邁上新臺階,闖出新高度。
三是在“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上下功夫見成效。堅持數字賦能、設計賦能、創新賦能,用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傳統產業,興產延鏈,聚鏈成群,加快推進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汽車、輕工6個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持續做好“三篇大文章”,扎實推動“五頭五尾”全鏈條發展,重振傳統產業雄風。
四是在“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上下功夫見成效。強化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產品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型制造、旅游康養、養老托育、文化娛樂7個服務業結構優化,釋放振興發展新活力。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要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抓好既管當前又管長遠的重點工作任務。作為發改系統青年干部,我們深刻認識到: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服務國家戰略的振興,是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全過程全覆蓋的振興,是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人人擔當盡責的振興。我們將積極主動作為,全力抓好重點任務推進,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把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黑龍江大地的美好現實、確保黑龍江始終成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添磚加瓦。
一是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領,加力推動產業振興。進一步摸清產業底數,明確目標任務,完善工作路徑,推動工作重心轉向抓項目、抓招商、抓投資、抓運行,推進發展動能轉換。
二是以產業規劃為引導,加力推動項目建設。做實項目前期準備,對開工項目倒排工期,加快前期要件辦理。搶抓施工黃金期,努力形成新的投資增量。
三是以“4567”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力推動招商引資。通過以商招商、專業招商、云端招商等方式,積極開展招商活動,深度拓展產業合作新領域。做好重點地區、重點企業拜訪、對接工作,形成更多合作成果。
四是以工業快速增長為目標,加力推動運行保障。圍繞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項目建設和產業鏈安全穩定抓好監測,強化要素服務和綜合保障。聚焦“小升規”潛力企業,持續關注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