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磊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現代大農業發展,著力補齊鄉村公共服務短板,著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元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有序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加強政策扶持。將鄉村產業作為提升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多角度、多領域持續加強政策扶持。一是堅持統籌兼顧。積極落實耕地、種子等普惠性補貼,全面梳理黑龍江省鄉村產業的基本情況。對帶動能力強的市場主體給予獎勵;對“小而美”、后勁足的新興市場主體給予資金扶持;對生態基礎好,加工銷售能力不足的給予項目支持。二是補好公共服務短板。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站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建強文化陣地,深度挖掘紅色文化、黑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增添鄉村產業內涵;加快推動公共醫療均等化建設水平,加快推進覆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鄉村的醫療、養老、防疫能力;提升鄉村義務教育水平,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契機,以遠程教育、在線教育補齊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三是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推進“三權分置”和“宅基地”改革,探索科學、可行、管用、易操作、管長遠的長效管理機制和法律保障,激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利用,用以承載小鎮、民宿、農家樂等鄉村游項目,增強鄉村發展活力;加強職業農民培育,有序推進“土專家”等鄉村人才職稱評定,增強鄉村產業內生動力。
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將鄉村產業作為鞏固提升發展基礎、培育鄉村新動能的重要抓手,有序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將生態發展放在首位。減化肥、減農藥,用現代科技技術和優秀的傳統農藝相結合的方法,鞏固提升發展基礎。二是堅定不移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發揮大企業、大集團規模化優勢,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推動農產品增值溢價,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穩定性,提升價值鏈和競爭力水平;發揮其市場化優勢,讓黑龍江農產品“質優價更優”。三是積極推進鄉村各產業融合發展。深挖當地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特別是圍繞醉美“331”國道和重點農業區域,在堅守生態紅線的基礎上,培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和鄉村民宿,推動生態旅游、農事體驗、文化元素相融合。加強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養殖場建設,結合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循環農業。
抓好產品銷售。在“雙循環”背景下,農產品這一生活必需品必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一是抓好全流程監管。從種子、農資入手,確保良種使用和農業投入品安全;加強黑土地保護,提升農產品質量;推進現代化的先進農技、農藝下鄉,減少農業污染;加強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檔次;加強工業設計,提升外觀包裝水平,尤其要依據用戶全流程體驗,不斷推動產品迭代升級。二是加強品牌建設。積極復制推廣綏化市“五谷雜糧下江南”的農產品“雙品牌”模式,進一步整合“小、散、雜”品牌,以“三品一標”為抓手,建強做大區域共用品牌。尤其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全流程追溯監管鞏固農產品品牌地位。三是做優數字經濟。依托黑龍江大米網等省內自建平臺以及京東、天貓、淘寶等平臺,加快農村電商發展。依托直播帶貨模式,全面展示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增強用戶體驗感。
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產業強鎮等主體作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有序推進其快速發展。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且長久不變。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提高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二是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標準發展。建設以基本農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主體,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企業引領帶動的發展格局,進一步規范農民合作社發展運行。堅持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并重,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入股,依法組建合作社。鼓勵合作社走整村推進、聯合辦社、跨村辦社的組團發展新路子,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新模式。三是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高水平發展。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挖掘資源和資產潛力,依法通過股份制、合作制、租賃等方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依據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加強制度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動產業強鎮高質量發展。選擇種養殖資源富集、生態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產業鏈條較長特別是主導產業形成閉環產業鏈、產業帶動能力突出的地區建設產業強鎮。加強資金使用的可行性研究,用好國家補貼資金和省內支持資金,加快推動鄉村產業轉型,走現代化發展道路。
加強涉農科技服務。堅持“引培并舉,雙輪驅動”,著力提升科技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能力水平。一是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步推進。結合大宗作物種植面積不變,良種換代升級空間較大,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特別是中草藥種植面積提升,花卉、蔬菜、茶葉、果蔬等高附加值作物市場廣闊的需求特征,加快推進現代種業革命。二是加強科技推廣。繼續鼓勵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組織專家開展深層次科技服務,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服務模式,讓科研人員與農業生產者直接對話,提升網絡培訓、視頻教學的應用廣度。三是創新激勵機制。以服務鄉村發展的具體成效為依據,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人才開展應用推廣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職稱評定工作,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創幫帶”農業技術的科研人員給予職稱、職務等方面優先晉升。四是加強人才培育。堅持組織振興、人才振興同步推進,吸引懂農業、懂經營、懂管理、愛農村、愛農民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將鄉村基層黨員干部培養成致富能手,還要將鄉村致富能手發展入黨、進入村班子任職,增強村黨組織引領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