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寧
(西安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目前的重要戰略決策之一。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依托,是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依賴于廣大的鄉村地區。鄉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既要“輸血”,更要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廣大農村大學生作為從鄉村地區走出來的重要建設群體,對鄉村建設的意義毋庸置疑。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做好產業振興,又要做好文化振興和教育振興。農村大學生是實施產業振興的重要生力軍,也是文化振興和教育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農村大學生的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而心理健康問題則是困擾其成長的重要問題。據調查,農村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比例較低。同時,大多數的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后,留守兒童不斷增多,成長中無法得到滿足,缺少親情,造成不少學生孤獨、自卑、封閉、虛榮、過于敏感、過于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讓個別學生產生仇視思想,這些不良思想由于平時具有隱蔽性且不被重視,往往在釀成事故的時候才會被發現。做好農村大學生的教育,不僅要抓好他們的基礎文化素質培養,更要抓好他們的思想建設。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根本。
通過相關網絡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心理事件的背后出現了一個重要群體,即農村生源大學生占有相當比例。這是個值得警醒和深思的問題。在對這些心理案例的簡要思考后可以得出,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素不容忽視;不同于城市籍大學生的是,農村大學生囿于成長環境和思想意識,其在思想教育方面并不具備足夠的教育資源,農村大學生的思想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農村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的重要中堅力量,不僅需要在才能方面加以培養,更要重視其思想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一些大學生悲劇事件的發生,才能把廣大農村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第一,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普遍較大。在各項獎助貸評比和發放的過程中,不少農村貧困大學生有矛盾心理,比如農村貧困學生既渴望得到支持,又不愿成為被同情、被憐憫的對象。不愿意也不甘心成為只會受人資助而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弱勢群體。這表明,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在農村貧困大學生身上,承載著家庭的希望,也背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時候,他們是城市生活中的弱勢人群,其中不少人甚至還在為每日的衣食而憂,經濟重負下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會出現苦悶感、焦慮感和邊緣感,情緒易波動,有時候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有時又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理重壓和情緒波動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加之年輕易沖動、控制情緒能力差、生活閱歷少等原因,極易成為校園不安定因素和隱患。
第二,農村貧困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呈現多面性特點。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既受到他們實際生活處境、生活條件的影響,也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來自生活的重壓和社會上的各種道德觀念糾結在他們身上,他們既表現出自立自強、積極進取的一面,也表現出自我自私的一面。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獲得資助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成為激勵他們頑強面對人生逆境的精神動力,但也有極個別的同學以為自己貧困就應該受到資助,既沒有感恩的心態又缺少奮進的勇氣、目標和動力,對周圍同學的謙讓和幫助毫不領情、一意孤行,甚至不顧及同學情誼和集體大局,在評選獎助學金的過程中排擠傾軋其他同學,對原本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活動提出種種無理的猜忌和質疑,嚴重影響集體團結和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這表明,大學生的道德水準是參差不齊的,他們極易受到社會上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高校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影響農村大學生思想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農村圈子文化的影響、家庭經濟和文化支撐的影響、以及社會諸多元素的影響;但主要以家庭父輩思維和無效指導,以及自我身份的割裂為主。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生長在傳統的鄉村家庭中,“嚴父慈母”的形象對農村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父輩的思維,往往直接傳遞給兒女,并且成為他們的思想指南,甚至無意識的思維記憶。農村大學生在接觸社會、甚至進入大學之前,會長時間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分散的生產條件和交往方式,使得大學生在孩童時期、少年時期等塑造人生思想、三觀的重要時期,接受的是來自交往小天地中的父輩教育;接受方式通常有兩種:主動接受和被動接受。被動接受常常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嚴苛、粗暴的教育哲學。棍棒教育帶來的往往的是順從、老實、甚至怯懦,他們在生活中不敢發表意見、不敢質疑權威,甚至于在人群中不敢高聲說話;張揚個性、具有反抗意識都與這類教育的孩子無關。
父輩思維的傳承,還表現在農村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交往方面。在人際關系方面,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囿于以往家庭交往的小環境和父輩權威;往往不具主動意識,比如:成為組織者或是羞于主動與人攀談,在人際交往中處于被迫交際的改革處境。同時,在接受了一些“槍打出頭鳥”“自掃門前雪”的樸素農村處世哲學,在思想上有時會偏向消極的狀態,這是農村大學生難以在短時間融入社會的原因之一。在校園生活中,也有父輩思維、家庭思維的痕跡,盲目服從師長、班干部以及一些看起來有權威的人,以及看重來自體制、“紅頭文件”等的絕對權威。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農村大學生在物質上相對貧乏,在思想上有時會更加缺“糧”,即缺乏有效支持。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類似的話語: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嘛?咱家窮,你不能如何如何……這即是缺乏有效支持。農村大學生在物質上的相對匱乏,表現在思想上常常會猶疑不決,贏得起輸不起;思想上缺乏有效支持,表現在行為舉止上可以概括為“恰到好處”。“恰到好處”束縛了農村大學生創造的可能性,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戴著思想的枷鎖在現實的泥潭中“舞蹈”的人群。
在升學還是就業問題上,農村大學生群體由于缺乏有效的物質或者思想支持,常常持差不多就得了的思想,不管是專科還是本科生、研究生,都受到“恰到好處”思想的制約;盡管有少數家長在經濟上、思想上表示愿意提供有效支持,但大學生本人則往往會擔憂家庭有效支持背后的代價,產生“打退堂鼓”的思想。在職業生涯的選擇上,往往傾向于穩定、體制內、離家近,這往往來自家庭抗風險的能力差,用以對抗諸多不可抗風險。于是,首選的是穩定、方便顧家而非工作環境與未來的發展預期好壞與否。
思想上的“恰到好處”準則在生活上也制約了農村大學生,成為其思維慣性。一旦思維形成慣性,就會在無意識中控制思想,進而指引行動。“恰到好處”的心態事實上是無法承擔風險,輸不起的現實條件的反映;被“恰到好處”原則“綁架”的農村大學生因為缺乏有效支持,無法對抗風險,比較容易陷入“囚徒”困境,難以走出。
城鄉二元割裂是影響農村大學生思想的重要客觀因素。城鄉二元割裂的根源在于城鄉社會經濟環境的巨大差異;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一切積極因素都涌進了城市,包括了大量的資金,人口和發展條件。鄉村與城市的鴻溝則顯得不可逾越,成為了老邁、無生氣、一潭死水的代名詞。年老的走不了,年輕人走光了。農村似乎已經不再是傳統、熱鬧的鄉下,而只能寄的下一彎家鄉的明月和淺淺的鄉愁了。
農村大學生是這樣一個群體,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卻已經回不到農村生活。作為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他們在家鄉被賦予耀眼的光環,往往被視為全村的希望;同時,長期外出的求學生活使得大學生在農村社會關系趨近為“零”,在生產生活上也難以承受繁重單調的體力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他們來說,不再能成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在見識過貧乏無聊的鄉村生活和喧囂繁鬧的都市后,他們再也無法心安理得回到農村,即使暫時地回歸,也不過是短暫駐足,客居于此,生出更多“走出去”的思想而已。
農村大學生在城市的融入過程卻并不順利。以天選之子自詡的農村大學生,在城市的遭際是斷崖式下降的。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都使得原本的精英式教育不再,高校大學生供大于求。來自農村的普通大學生,僅僅憑借一張不錯的高考試卷,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具可操作性的;就算勉強立足,思想的根也還是緊緊地扎在農村的鄉土里面。
回不去農村,又難以完全融入城市社會;帶給廣大農村大學生不僅是困惑和挫敗感,還有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懷疑;在心理上表現為既過分自尊,又有些自卑;在工作和社會行為方面,則是對他人的不信任感以及不善團隊工作,偏向于單打獨斗。若是完全否定自我認同,就可能在思想上出現偏差,在行為上違背社會常理,這是需要注意和警醒的。
1.國家層面
對于農村大學生群體出現的心理上、思想上的問題,國家層面需要給予充分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待農村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國家可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加以規劃。在物質保障層面,對具備資源稟賦的鄉村,給予經濟上、政策上的支持,加快縮小城鄉之間存在的客觀差距,加快建成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同時,在思想文化建設層面,重視鄉村村民思想文化建設,將其納入到鄉村建設的考核指標中來;對村民進行思想文化教育,減少傳統家庭固化思想的代際傳播。
2.地方政府層面
地方政府對于農村大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具體的,尤其表現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具體教育指導思想上面。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對于農村青年學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集中在文化基礎層面,對于農村青年學子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著忽視甚至忽略。農村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主要形成于青少年時期。囿于社會環境和家庭因素,農村青年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務應該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代為牽頭。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當地政府要系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紐扣辦好鄉村中小學教育。抓好鄉村中小學的思想教育,配齊、配好合格的思政教師,使廣大農村學子在青少年時期能夠得到正確的思想引領,使思想教育在鄉村教育中順利實施,使鄉村青少年不僅在文化課方面受到教育,更要在思想認識上受到良好的教育。
除了采取具體的教育措施,配齊相應的思想教育資源,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還要緊抓思想政治教育。根據本地實情,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在地方社會和家庭環境中加強對思想教育的宣傳,形成重視思政教育的教育意識和教育力量。
1.高校層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農村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多數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堂”思想政治課。因此,要抓好、抓實高校思想政治課,避免其淪為“過場課”、睡覺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也要進行革新,既要抓好課堂教育,也要抓好日常學習中的思想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既要面向時代、面向社會,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要采取接地氣的教學內容,教授對農村學子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避免一味地唱高調和假大空。在時代變遷和社會任務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采用創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理論,也要看到農村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因人施策,達到教育目的。
2.自我思想層面
《矛盾論》中提到:唯物辯證法將矛盾歸因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條件,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決定性作用。在研究影響農村青年學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時,除了來自原生家庭和社會層面的各個影響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農村青年學子自身的心理條件,即自我認知。廣大青年學子作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群體,自身在面對日常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時,要做到及時調整好自我的心理狀態;處理影響自我心理健康發展的困難時,可以采取與同學交流溝通、向師長討教等方法和一些合理的宣泄方式。農村青年學子只有做好自我調適,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銳意進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實現自身全面健康發展,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3.家庭層面
家庭是農村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站。作為農村大學生的源處和他們在思想上、文化上的根脈,家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對他們以后的職業生涯選擇和婚戀擇偶觀念,也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僅要傳導積極向上的健康思想,與子女多進行思想、價值層面的交流,還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正面言行在不經意間影響子女。
農村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既是鄉村振興、教育振興的重要一環,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農村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受到農村環境和父輩教育的影響,同時,因為城鄉之間二元的身份對立,在思想上表現出割裂性。對農村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發力,既需要宏觀層面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支持,微觀層面上,也要從家庭、學校、個人之間共同合作發力,做好農村大學生的思想教育。
除了社會層面的幫助,農村大學生的思想歸根究底是個人的思想建設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已具備了判別是非的基本素質;大學生群體要正視自身存在的思想問題,勇于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才是促進自身良性發展的積極、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