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曄
(廈門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整體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2018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進“四新”建設,即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近幾年來,全國各高校紛紛圍繞“四新”建設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注重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就職于各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其人才培養模式更應持續完善,以適應社會經濟實務的快速發展。同時,近年來信息技術創新不斷涌現,引發企業財務管理領域的重大變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帶來新的業態,推動財務向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1]。因此,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就顯得非常迫切。
“新商科”是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理念下開展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是對傳統商科進行學科重組交叉,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新商科”理念對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核心是對新技術的學習和使用。在此背景下,“數據分析”“智慧財務”等課程開始出現在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部分高水平院校正積極探索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創新,強化技術融合,并向財務共享及機器學習與智能財務相融合、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與財務決策相融合的方向,逐步推進課程體系改革[2]。
財政部于2016年印發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明確提出管理會計應遵循業財融合的原則,“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3]。此后,“業財融合”的理念受到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認可和推崇。一般認為,“業財融合”指的是業務和財務的融合,即財務部門應與業務部門協作、業務信息應與財務信息融合。其本質是業務與價值的融合[4]。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提升“業財融合”的重要性。“業財融合”改變了企業財務工作的內容和模式,對財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財務工作不再是單純的財務管理、數據核算,而更側重于資源要素配置、價值創造和決策支持等[5]。而實務領域的業務和財務融合,需要以財務人才培養為前提,這也給高校的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
目前,各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同質化現象突出,專業特色不明顯,普遍未能形成有區別、有特色、有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理念方面,服務新經濟新業態的意識不足,大部分高校未能緊跟社會經濟實務領域的快速變革,仍然存在重財務基礎理論、輕業務形態教學、輕新技術應用教學的現狀。大部分高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未能體現“業財融合”的專業特色。
現階段的財務管理本科教育偏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素質,仍然存在過度強調傳統會計理論、專業課程設置較單一的問題。課程體系設置普遍重視專業知識教學,輕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重視專業主干課程(如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等),輕視跨專業選修課程[6]。大部分高校仍然主要圍繞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展開教學,偏重于培養核算型財務人才,對數據分析、財務共享、智能財務等不夠重視,對信息技術條件下財務人員參與組織決策的職能重視不足。此外,專業課程之間的界限過于清晰,如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課程融合度不高[7]。
大部分高校對實踐實驗教學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重理論,輕實踐。現有的實踐課程普遍“重形式、輕實質”,并存在使用的軟件落后于實務界發展的問題。有些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包含了信息化課程,但側重于軟件操作,對學生數據分析、智慧財務、決策支持能力培養等方面不夠重視。此外,很多社會實踐基地形同虛設,未能形成與教學的良性互動,學生不能通過實踐教學,真正參與到產學研鏈條中,了解真實的經濟業務形態。
廈門理工學院的財務管理專業自2006年創辦以來,始終秉持“開放式、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堅持“實基礎、親產業、重實踐、強能力、應用型”的辦學思路。經過16年來不懈探索與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專業特色。基于大部分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本專業積極探索以“業財融合”為培養方向,多元化、國際化相結合的“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取得較好的成效。
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指導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首先切實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基礎地位不動搖,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和政治品德,夯實人才培養的質量基礎。其次,以廈門理工學院的辦學定位為基礎,遵循“一個中心,兩個轉變”。即以“實基礎、親產業、重實踐、強能力、應用型”為培養中心,賦予國際視野、跨學科交流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由傳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由繼承式教育向創新型教育轉變。專業人才培養立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對標財務管理專業國家標準要求,做到專業定位明確、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
在“新商科”建設背景下,明晰專業辦學定位、提煉辦學特色和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從過去的核算型財務專才轉變為創新型復合型財務人才,以應對信息化背景下用人單位對財務管理人才標準的變革。重視專業內涵,做好補短板、增特色、提亮點工作。培育以“上手快、會操作、數據分析能力強”的“業財融合”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質量文化。同時,人才培養理念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以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平臺為載體,緊扣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并借鑒國外、境外專業辦學經驗,著力深化專業綜合改革。
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是實現“業財融合”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核心。一方面,立足于實務領域變革帶來的社會人才需求變革,以“業財融合”理念為核心,重新構建基于業務活動驅動的業財融合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業務溝通能力和專業決策能力。另一方面,財務管理和會計的實務領域普遍重視資格認證、重視實操能力,需要“上手快、會操作、數據分析能力強”的應用型財務人才。因此,堅持將CPA和ACCA資格認證課程體系深入嵌入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嵌入CPA和ACCA資格認證的CPE課程體系(即基礎核心課程+專業課程+就業導向課程),提高學生考取專業證書的積極性和成功率。
具體來說,新課程體系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包括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模塊)和獨立設置實踐課程四大模塊,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通識教育課程方面,重視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在工作環境下的“職業情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素質、應用型商科人才。專業基礎課程方面,培養學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等知識,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及支撐企業業務活動的各項管理、戰略、法律、運營等業務知識。專業課程方面,CPA和ACCA資格認證課程嵌入;開展企業案例教學;智慧財務課程進行財務共享中心、云財務智能報賬與核算、財務大數據可視化分析的教學。獨立設置實踐課程方面,借助部級實驗教學平臺“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加強會計、稅務技能實訓;組織學生參加用友新道“1+X”證書培訓和考試,使學生更好適應企業經營環境和管理模式。
整體而言,新課程體系突出“業財融合”這一亮點,將數據分析類課程嵌入培養方案,著重培養學生的新技術應用能力、業務溝通能力和管理決策能力。新課程體系大量融入新經濟企業案例教學,建立財務管理案例庫,以案例引發思考,以案例支持教學,通過案例鏈接財務理論與經濟實務。這是培養具備“業財融合”綜合素質畢業生的重要舉措。同時,重視精品課程建設,重視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社會實踐等“五類金課”建設,著力提升專業教學質量。
協同育人與實踐教學是實現“業財融合”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重點。應著力拓展學生的行業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社會實務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背景,甚至參與業務流程,才能培養具備“業財融合”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本專業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優化人才培養機制,依托教育部實驗教學平臺“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構建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多方社會資源,著力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課程體系中,獨立設置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總計27周),占總學分比重達31.8%,培養學生基于業務活動驅動的業財一體化信息收集、處理、分析能力。依托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兩類金課建設,借助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實驗平臺,在校園內創造信息化、情景式、體驗式的學習環境。實驗教學平臺包括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經管學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中心下轄“經濟綜合模擬實驗室”“財務綜合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案例分析情境體驗室”“商務禮儀與談判情境體驗室”“經濟管理綜合業務及認證實訓室”等實驗室),均配備了必要的多媒體和專業實訓設備,在場地、設備等方面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保障,為“業財融合”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強化實踐教學,通過將“1+X”證書培訓融入“ERP系統模擬實訓”實踐課程的方式,實現“課證結合”,加強學生的會計、稅務技能實訓;積極承辦本專業學科競賽,如“福斯特杯”福建省大學生會計及稅務技能創新大賽;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福思特”“金蝶財務云”“網中網財務決策大賽”等專業綜合實操能力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同時,著力推進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建設,加強與廣州福思特、用友新道等軟件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踐內容涵蓋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管理會計、內部控制、審計鑒證業務、企業投資等領域。
師資隊伍建設是“業財融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進一步實施“外引內培”的師資隊伍建設工程,著力引進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培養或引進“雙師型”教師,做好教師人才儲備,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結構合理、整體素質水平高的專業教學團隊。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致力提高專業教師教學整體水平,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基礎。引進業界課程、引進高水平行業客座教授,給學生提供課程教學講座、實踐教學指導和就業指導。目前,結合會計專業碩士點申報工作,已引進20名本專業相關的高水平行業教師(高級職稱比例為35%),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助力“業財融合”人才培養。
促進平臺建設與師資培養協同是提升師資力量的重要措施。依托專業實訓平臺建設、專業實習基地建設,以及閩臺金融發展研究所、閩臺臨港產業研究所、知識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所,提供教師與產業深入交流的機會,可促進教師科研教研能力的提升,實現人才培養與師資培養同步。師資能力提升可以進一步促進“業財融合”人才培養。
本專業已形成普通專業、中外合作“2+2”、閩臺合作“4+0”并存的多元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塑造國際化、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的總體目標,通過國際合作和閩臺合作,全方位、多維度地探索構建“多元化、國際化”的財務管理專業辦學的新模式。閩臺辦學實踐中,建立閩臺共同參與、雙向互動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增進雙方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國際合作辦學實踐中,采用“2+2”雙學位的辦學模式,借鑒國際通用課程體系,采用雙語或全英文授課。積極探索“多元化、多維度”辦學特色,創新“2+2”“4+0”等多元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國際合作和閩臺合作,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優秀教師、引進國際化優質課程,加強校際間的協同育人。
“業財融合”是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大趨勢。該課程體系改革顯著提升學生的專業實操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參與組織決策的能力。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在升學成績、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考取各類職業職稱證書、參與科研項目以及就業率等方面。在“新商科”建設背景下,“業財融合”改革有利于財務管理專業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改革,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深度挖掘本專業特色,以適應實務領域變革,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財務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