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曦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有聲讀物最早出現于美國,但其具體產生的時間卻一直存在著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是1934年美國議會以語言教材唱片為主要形式發行了第一部有聲讀物,主要針對存在視力障礙的盲人;第二種觀點是,有聲讀物并沒有這么早問世,而是在1952年之后,由凱德蒙公司發行了首部有聲讀物。
有聲讀物與紙質圖書的區別在于,紙質圖書既沉重又占用空間,而有聲讀物由于其與智能終端的相伴性特點,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時間和空間去進行深度的思考和學習。而有聲文學讀物能夠將文字文本轉化為音頻文本,從而讓人們高效利用有限的時間去學習和放松。同時,優質的有聲文學讀物還能陶冶情操,滋養精神世界。然而,如果有聲文學讀物的閱讀面過于廣泛,也會造成公共意識與文化的誤解。為了更好地為聽眾服務,必須認識到有聲讀物的傳播特征。
生活的齒輪在飛速地轉動,周圍的一切都在加速,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有聲讀物的出現符合當下社會人們的文化追求。有聲閱讀包含了傳統出版物、數字出版物的某些內容,并且可借助移動終端進行傳播,因此有聲讀物相對于傳統的僅靠目視的閱讀,有著移動化、碎片化、多樣化等特征。
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下,受眾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媒體的發展依托于網絡運營商。在網絡環境下新媒體內容也呈現出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趨勢,借助網絡平臺,普通網民可隨時在網絡平臺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并查找想要的內容,在此背景下“個人媒體”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預見,由于傳播對象的多元化,特別是個體傳播途徑逐漸增多,個體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也將會空前地增強,從而使受眾的觀點能夠不斷地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治理領域滲透。然而,在個體權利意識日益增強的同時,不良的信息在社會中也越來越難以控制。受眾主體多元化的特征,決定了受眾對節目的喜好更加多樣。依據年齡段,受眾群體可被劃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根據性別不同,受眾群體可以劃分為男女;按照學歷不同,受眾群體可分為初中以下、高中、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不同的受眾群體在內容選擇傾向以及行為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有聲文化讀物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
企業在對新產品進行分析時,常常會對不同受眾的行為特點以及喜好進行詳細分析,這種分析行為也被稱之為“用戶畫像”,其目的是通過對用戶畫像的分析,刻畫出用戶的特點,從而了解用戶的需求,分析產品在市場上是否能被消費者所接受,在此基礎上對產品設計進行調整。在進行用戶畫像分析時,企業常常使用最接近于用戶的生活語言,把預期的用戶數據和用戶的特征結合起來。有聲讀物用戶畫像通常能夠反映受眾最真實的一面,通常是以一組或幾組用戶為代表,對其進行群體分析,反映的是真實的社會受眾,并不是根據市場和產品所決定的受眾,而是以真實可信的方式去尋找。所以,企業在建立用戶畫像時,往往不會把目光放在某一特定的目標人群上,而是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目標人群,在總體的目標人群中總結出鮮明的特征,并能代表一定的受眾群體,從而形成產品的主要受眾和目標人群的分析。
通過對用戶的偏好進行分析,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產品,讓用戶能夠更好地應用有聲讀物軟件,用戶在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后,再決定是否需要購買。企業通過對受眾畫像的分析,可以準確地找到目標用戶,開發出適合用戶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留住用戶流量,激發用戶購買。很多有聲讀物 APP,比如喜馬拉雅、蜻蜓 FM以及懶人聽書等,都會在用戶注冊后,分析其點擊行為,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有聲讀物產品的推送,從而形成消費導向。
林凌在《網絡傳媒導論》中首次提及了碎片化閱讀的概念,她指出,用電子屏閱讀對人的視力要求比傳統的紙質書籍要高得多。但是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用手機等載體進行碎片化閱讀,而且有“上癮”的趨勢。這會讓人的頭腦更加遲鈍,理解能力也會下降。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閱讀的時間被分散,大部分人所接觸到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由于閱讀的內容過于碎片化,閱讀的效果并不理想,只能滿足人們對信息的臨時性需要,而且碎片化閱讀所能獲得的信息也是片面的,不利于人們進行深度思考。在新媒體時代和移動網絡時代,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智能手機為受眾帶來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數字閱讀主要包括電子書閱讀和聽書。而聽書的方式,可以有效減輕眼睛的負擔。有聲圖書由于使用方便,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能夠滿足受眾在空閑時間的學習需求。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古典文學作品可以通過有聲讀物,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從而使人們重新體驗到古典文學的魅力。
從目前來看,主流的有聲書平臺為搜集高品質的版權作品,往往會與多家出版社達成版權合作,但卻未充分關注版權作品的優質改編。高品質的知識產權擁有自己的忠實粉絲,而目前的內容優化目標就是簽訂高品質作品的版權合約。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只有有質量的內容,才能留住用戶。但是,在內容種類繁多的今天,有必要對有聲文學讀物內容進行定位和細分,從而使優質作品能夠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在這個“內容至上”的時代,內容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音頻作品能否隨著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地發展壯大。要獲得廣泛的受眾,并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用戶,就必須要有豐富的創意和豐富的內容。有聲文學讀物創作者,必須秉持“內容為王”的發展原則,堅持原創、打造優質內容,才能在移動網絡時代搶占市場高地。
中國有聲讀物產業發展迅猛,在形式上不斷革新的同時,其內容也在逐步豐富,在內容和發行方式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隨著聽眾對有聲文學讀物內容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當前國內優質有聲內容相對短缺的矛盾也愈加凸顯。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整個行業齊心協力,創作高質量的內容,豐富有聲文學讀物市場,滿足用戶追求優質內容的需求。優質有聲文學讀物分散在不同的平臺上,必然會造成跨平臺的同一性。筆者認為,需要做好內容產品的細分,了解客戶的產品需要,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通過對平臺內容進行細分,可以構建出更鮮明、更具特色的有聲文學讀物產品系列,從而獲得更多的忠實用戶。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優質的內容是吸引用戶的關鍵因素。目前,不少有聲閱讀平臺都推出了優質內容,如《易中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祝解〈論語〉:中華經典、國學智慧》等。對于有聲文學讀物內容創作者來說,需要把握好用戶需求,明確不同用戶群體的訴求,在此基礎上開展內容創作,提升內容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
有聲文學讀物是數字閱讀的一種形式,其主要內容是將紙質圖書的內容轉化為音頻內容。如果市面上都是同樣的有聲讀物,那么,人們就會對這一內容表現形式失去興趣。所以,有聲圖書產業要想長期發展,就必須在內容上進行革新。為了實現有聲閱讀市場的均衡發展,必須在知識與娛樂方面取得平衡。對于有聲文學讀物創作人員來說,不能只注重作品的娛樂性,而忽略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如今,有聲閱讀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其內容除了一些傳統的文學作品,也包括相聲、說書、脫口秀等娛樂節目。然而,由于過于迎合受眾、滿足受眾“淺嘗輒止”的閱讀需求,也造成了部分內容創作者忽視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內容呈現出同質化的特點,缺乏創新,長此以往不利于有聲閱讀的作品內容生態的健康發展。要想讓有聲閱讀平臺保持良好的生態,就必須加強與優質內容生產者的合作。
首先,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必須考慮到作品本身所產生的影響。需要明確,即使是娛樂內容也是有創作邊界的,不能只靠著簡單的信息轟炸和低俗的品位來迎合受眾。在創作有聲文學讀物時,要將作品本身的知識性與娛樂性進行有機結合。就以郭德綱的脫口秀節目為例,受眾稱贊其是一檔兼具娛樂與知識面的節目,在減輕壓力的同時,也能增長知識,讓大家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一點歷史常識。其次,平臺要擔負起傳播正能量的重任,在內容生態中兼顧作品的文化與娛樂屬性,有聲作品不應過于注重娛樂性,而忽略其文化內涵,要嚴格把關內容,通過鼓勵內容生產者將娛樂性的內容加以知識性改造,生產出能夠引導平臺的娛樂氛圍向文化氛圍轉變的內容。
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播放一些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讓自己更容易進入閱讀的氛圍。比如,在閱讀古典文學時,如果播放英文歌曲或與古典意境格格不入的歌曲,就很難讓人真正理解古典文學作品的含義,無法進入到相應的閱讀氛圍中。筆者作為音樂資深編輯,深深認識到背景配樂對于有聲讀物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有聲平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播放有聲文學作品時加入了相應的背景音樂,讓受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對作品的內容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讓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感受變得更加真實。
傳統文化并不是沾滿了歷史灰塵的老報紙,相反,在時間長河中,其始終閃耀著光輝。在社交網站的瘋狂沖擊下,大量的當代受眾對同質化的文化娛樂和消費方式感到厭煩。相反,更多的受眾會選擇回歸經典,以獲得精神食糧,汲取優秀的文化內涵。有聲讀物可以通過音頻與古典文獻的內容融合,使文學經典以新的音頻方式走進受眾的日常生活,傳達其精神意蘊,從而使傳統的文化得到充分的闡釋,同時也能引起受眾的興趣與心靈的共鳴。有聲閱讀并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直接錄下來,而是把聲音、角色的表演、背景音樂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一種聲音藝術。有聲閱讀也有二次創作的屬性。經典的傳統文學大多依賴于紙質書籍,在閱讀過程中,人們對其內容往往反響平平,而當相關作品用聲音來演繹時,作品本身的表現力以及對受眾的吸引力就會極大提升。因此,在進行有聲文學讀物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有聲讀物自身的平臺優勢及技術優勢,融入傳統文化相關內容,一方面滿足人們回歸經典的閱讀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作品的內容深度。
在版權糾紛頻發的當下,版權的保護應該是平臺、內容生產者、受眾三方共同關注的問題,而非一方的單方面的保護行為,單一力量也無法對版權內容進行有效的保護。首先,平臺應當盡力彌補其在內容保護方面存在的缺陷。平臺在強化版權保護和內部監管的同時,也要向內容提供者提供內容的原創證明和改編的出處。并且,在作品點擊量達到一定數量后,要求作品上傳人員必須出示版權或者原創證明,否則該內容將會受到限制,無法被查看;另一方面,要引導用戶積極參與到有聲讀物版權保護中,讓用戶了解到版權的重要性,引導用戶拒絕接受盜版讀物,并學會分辨作品是否有版權,針對沒有版權的作品及時舉報。其次,內容生產者要注重及時取得作品的著作權,對作品內容的原創性負責,盡量避免出現著作權糾紛。筆者認為,想要進一步促進有聲文學讀物的創作與發展,就必須盡快出臺專門的網絡版權保護法規,加大對現有網絡侵權行為的監督與懲罰力度,健全相關政策,增強移動信息產業的規范性。一方面要強化內容審查,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平臺的審查,針對提供有聲讀物的平臺,必須對其資格進行嚴格的審查,以確定其是否有能力購買作品的著作權,以避免這些平臺因剽竊或復制而獲取不當收益。此外,有聲讀物平臺自身也需要加強對作品的監督,防止沒有版權的作品在平臺播放。同時,也需要重視與優秀的內容創作者達成合作,做好對原創內容的把關,落實好版權保護相關措施,從而為有聲文學讀物的創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催生了有聲讀物平臺的興起,有聲文學讀物是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與傳統文本讀物相比,有聲文學讀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可以讓人們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取知識,符合新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因此,需要充分重視有聲文學讀物的創作,加強有聲文學讀物創新,從而不斷豐富有聲文學讀物的內容,提升有聲文學讀物的質量,滿足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的學習和娛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