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加富
(慶安縣融媒體中心,黑龍江 慶安 152400)
新時期,基層的縣融媒體中心僅僅靠主打“縣新聞”這一消息類節目,已經無法滿足當地廣大受眾的收看需求。而做好專題節目是對新聞消息類節目的有效補充和完善,專題節目相比新聞消息類節目對相關的報道更詳細、更深入、更生動、更具體、更靈活,深受受眾喜愛。當地的受眾通過觀看專題節目也能更加了解本地發生的故事、本地的風土人情、本地的人文景觀和本地的發展變化,在提高收視率的同時,也能增強受眾的自豪感。但做好專題節目對基層縣媒體來說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困難很多,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轉變觀念,創新工作,就可以探索出做好基層媒體專題節目的新途徑、新方向、新舉措。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專題節目報道工作的經歷,對基層媒體做好專題節目進行以下幾點思考。
做好專題節目,前期策劃準備工作尤為重要。做好策劃就是要明確專題節目采訪的主題、采訪的內容、采訪的側重點。采訪的主題要根據近期縣委、政府的工作宣傳重點、百姓當前迫切的需求、新時期社會關注的熱點來確定。采訪的內容要根據采訪的主題去詳細設計,先采訪什么,后采訪什么,誰來說同期聲,需要錄哪些鏡頭,錄鏡頭是錄全景、中景、近景,還是特寫。這些都要在采訪內容的策劃中具體標注清楚,只有這樣,采訪時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寫稿子時才能做到有東西可寫。采訪內容策劃好了,還要策劃好采訪的側重點,側重點簡單說就是同樣的采訪內容從哪里開始采訪,找好切入口,找到采訪內容的重點,報道內容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這樣節目播出后才能有很好的宣傳效果。筆者所在的慶安縣融媒體中心在專題節目《綠鄉大地》中播出一期人物專題,專題的名字叫《耄耋嘔心著春秋》,講述的是慶安抗日風云錄《迸火濺血》的作者王捷這位耄耋老人,歷時十余載,經過艱辛的走訪和創作,終于完成一部翔實記錄日本侵略者罪行,以及民眾奮勇抵御外侮的35萬字的長篇巨著:慶安抗日風云錄《迸火濺血》。王捷老人74歲那年開始搜集材料進行寫作,84歲高齡完成著作出版發行。這十年來,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歷經千辛萬苦,走訪調查,埋頭創作。我們的記者在策劃時把報道重點放在了王捷老人寫《迸火濺血》這部著作的初衷和他在創作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上。王捷寫這本著作的初衷正像他在采訪中說的那樣,是為了宏揚抗聯精神,用于借古鑒今,告誡人們落后就要挨打這個教訓,同時緬懷民族英雄和支援抗日的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把抗聯精神代代傳下去。報道王捷老人創作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時,記者在很多故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講述,重點講述了三個故事:一是王捷老人在偏遠山區采訪路上遇到野狗險些被咬傷;二是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前列腺病等多種疾病,但始終以極其飽滿的熱情,堅持走訪調查;三是有些人對他工作不理解,冷落嘲諷甚至是罵他傻瓜、瘋子、騙子。精心的策劃使這期節目播出后在全縣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得到一致好評,王捷老人成為當地愛國主義的楷模,他的拼搏、勤奮、堅韌、奉獻的品格,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給人們以鼓舞。
采訪專題節目對記者的業務水平要求很高,專題節目稿件比消息類的稿件文字篇幅要長很多,而且專題節目稿件的寫法與消息類節目的寫法也不一樣,在采訪技巧方面與消息也有很多不同。縣融媒體中心由于人員緊張,很多做專題節目的記者都是從新聞節目中抽調過來的,很少有長時間專門從事專題節目報道的記者,這就需要這些兼職做專題節目的記者,從報道消息類節目的模式和思維中走出來。重新定位自己是專題節目記者的采訪角色,實現角色轉變、采訪技巧轉變、寫稿方法轉變、制作編排轉變。這就需要學習專題節目的采訪制作技巧,可以在書本中學習相關理論,可以去看中央、省、市的優秀專題節目,可以在實踐中去學習、去探索、去總結、去提高。筆者做的第一期專題是在本臺專題節目《百姓生活》中播出的,專題的題目是《溫馨家園》,介紹的是慶安縣慶華社區的發展變化。這種介紹成績的專題報道,如果按照以往的分出條、列數字、列成績來報道則沒有新意,也不能全面細致地反映出社區建設發展的成績。筆者學習借鑒上級媒體在這方面的報道經驗,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以小事反映大成績,這樣以點帶面,以微觀反映宏觀,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在節目中講述社區服務隊的貼心服務時,列舉了社區服務隊為社區居民送煤氣的事兒,家住華祥小組的孫桂范阿姨家的煤氣用完了,阿姨年紀大,又沒有其他親人在家,就給社區服務隊打了個電話,沒想到,半小時后,煤氣就送來了。孫桂范阿姨在接受采訪時說:“別人家有事都找民警,我家有事找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一件小事,老人的一句純樸感激的話語,反映了社區為居民服務的貼心。在講述社區環境的變化時,列舉了社區全體干部在3月份冰雪消融的季節,親自上陣冒著嚴寒清理冬天堆積在巷道里的積雪的事兒。干部的行動付出,社區居民看到了,理解了,居民們開始主動打開大門,參與到清理的隊伍中。巷道清了,出行通暢了。社區居民和干部走到了一起,干到了一起,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居民理解了干部的工作,支持干部的工作,社區環境的改善就迎刃而解了。這件小事證明了社區工作要想進步,就必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要想居民理解和支持,社區干部必須引領示范帶頭去開展工作。在講述社區拓展為老服務范圍時,講述了社區干部為留守老人過生日的事兒,以點帶面敘述了社區為老服務所做的細致入微的工作。做好專題節目,提高業務本領,要在實踐中看成果,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每做一期專題節目都要去總結哪里成功,哪里有不足,優點繼續發揚,缺點下次改進,這樣節目才會越辦越好。
基層縣融媒體的專題節目,無論是在素材選擇上,還是人員素質上、設備技術上都無法與上級媒體相比,收視率相對較低。因此,要想辦好專題節目就必須獨辟蹊徑,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專題報道要報道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亮點,報道百姓身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報道地域風俗文化特色等,從而打造以民生為主,以經濟發展、社會成就為輔的特色專題節目。專題節目有特色,貼近受眾,受眾才會去關注,才能吸引受眾的眼球。筆者慶安縣為例,該縣就有很多亮點和特色可以在專題節目中報道,比如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慶安的水稻產業在全省聞名。比如慶安的版畫、花鼓舞等特色文化,慶安有版畫之鄉的美譽,花棍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慶安是朝鮮族聚居地,朝鮮族村的建設和文化別具特色。比如柳河五七干校遺址和博物館,柳河五七干校是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這些都可以在專題節目中具體去報道,受眾看自己家鄉的節目,那種親近感、自豪感、榮譽感油然而生,節目的收視率和關注度隨之提高。慶安融媒體中心記者在專題節目《百姓生活》中以《老驥伏櫪志千里 土地整理建新村》為題,報道了慶安縣朝鮮族村勤勞鎮曙光村老書記都龍基帶領全村人通過新農村省級重點示范村建設,實施了土地整理綜合整治工程,撤并自然屯,新建中心村的事跡。報道中在介紹朝鮮族村建設成就的同時,還突出民族特色,對朝鮮族村特色的文化風俗、特色的旅游餐飲業、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特色的勞務輸出產業進行報道,從各方面反映了朝鮮族村在黨的富民政策和民族政策下蓬勃發展的活力,也讓受眾對朝鮮族村的生產生活、民族文化有了近距離的了解。節目播出后,去朝鮮族村觀光旅游就餐的人明顯增多,不但收視率提高了,而且還為慶安的民族旅游產業做了一份貢獻。這就是突出地方特色辦專題節目取得的宣傳效果和影響力。
一位記者只有時刻保持愛崗敬業、扎實苦干的優良工作作風,工作才能做好,節目質量才能提高,采訪專題節目的記者同樣要具備這樣優良的工作作風,并且這種優良作風對做專題節目的記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專題節目具有采訪時間長、內容多、選題難、報道細、涉面廣等特點,使許多記者在工作一段時間后產生畏難情緒,最初辦好節目的激情、熱情沒有了,開始應付敷衍,節目不求精、不求新,只求完成任務過得去。有些節目簡單采訪一下就開始寫稿,制作時鏡頭不夠就用以前保存的鏡頭應付了事。這種工作態度會使工作流于形式,節目的質量一定會每況愈下,甚至會使節目停播。專題節目的記者只要心中裝著工作,熱愛專題節目,具有做好節目,為百姓服務的愛崗敬業精神,工作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就會克服面臨的困難和阻力。我們專題部的記者張建平就是愛崗敬業的代表,從一件采訪中的小事便看到了他的優秀品質。一次他和筆者去采訪農民插秧工作,他拿著攝像機站在稻田池梗上錄農民插秧的鏡頭,由于工作認真,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錄稻田里的農民身上,忘記了腳下是池梗,一不小心整個人栽倒到了泥濘的稻田里,在他倒向稻田里的一剎那,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手中的攝像機,而不是自己的身體安全。他重重地摔倒到稻田里,渾身是泥,而手中的攝像機卻被他高高舉起,安然無恙。當筆者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說攝像機就是我們記者手中的槍,我作為新聞戰線的一個兵,怎么能把手中的槍丟了呢。他的這種愛崗敬業的精神使筆者深受感動。專題節目的記者還要有扎實苦干的工作作風,專題節目的采訪工作很辛苦,一期節目有時要采訪好幾天,沉重的采訪設備,一段又一段的采訪同期聲,各種場景鏡頭的錄像,把我們記者忙碌得汗流浹背,身心疲憊。我們的記者報道農業要深入田間地頭,報道工業要深入工廠車間,報道畜牧業要深入豬場、養雞場,記者用我們的一雙腳板丈量家鄉的土地,用一只筆書寫家鄉的變化,用攝像機記錄美麗的城市鄉村。工作越辛苦,就更應該扎實苦干,因為我們熱愛這一職業,我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也會品嘗到節目播出后的香甜,因為那是我們記者的工作成果、價值所在。
創新是做好專題節目的動力、源泉,更是靈魂。創新要體現在打造精品專題節目的意識上,要體現在策劃、選題、采訪、寫稿、制作、編輯的整個過程中,要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里。創新意識就是在思想上始終有一顆做好節目的進取之心,始終有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始終有一種推陳出新的勇氣,始終有一種打破常規的膽識。有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創新的精氣神,才會有創新的行動。創新的具體行動要體現在專題節目的采訪制作過程中,比如在采訪內容上多報道基層百姓身邊的故事,這是報道內容的創新;比如在制作編排中利用好的配樂增強節目的感染性,這是制作編排的創新;比如節目中畫面鏡頭遠景和特寫的靈活運用,這是鏡頭畫面的創新;比如出鏡記者的適時出鏡報道,這是采訪的創新。我們專題部的一名記者在報道農民致富增收的故事時,發現這位農民朋友聲音特別好聽,平時喜歡唱歌和朗誦詩歌。因此,這名記者靈機一動,決定用這位農民給這條專題報道錄音,不用播音員錄音。他這樣想的原因是,這位農民用自己的聲音原生態地講述自己的故事,給人以更真實、更自然的感受,這種創新的講述故事的形式使節目增彩不少。筆者在專題節目《百姓生活》中報道了一期關于介紹跆拳道知識的節目。在介紹跆拳道幾種簡單基本的腿法如前踢、邊腿、下劈時,在制作上采用了鏡頭放慢的技巧,同時在鏡頭旁加上字幕,這樣做能讓受眾看清動作要領,學起來也更方便。同時,筆者在記者現場出鏡時,在教練指導學員時都運用了現場聲,現場聲的運用使受眾直觀感受到跆拳道這項運動的魅力。在這期節目的最后,筆者用《男兒當自強》這首歌來配樂,并配合音樂播放跆拳道教練帶領學員練習的精彩畫面。配樂的感染力,鏡頭的吸引力,對跆拳道這項運動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專題節目的創新是在實踐中獲得靈感的,這個實踐就是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為民做好服務,在實踐服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采訪報道的方式方法。只有我們媒體通過報道為群眾服務好了,解決了群眾關心的問題,才會有更多的群眾把身邊的事說給我們聽,我們媒體的節目素材才會源源不斷地從群眾中輸送過來,有節目素材了,才會為策劃、選題、內容上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所以深入基層,為民服務是專題節目創新的源泉。
綜上所述,基層媒體做好專題節目雖然困難很多,制約因素也不少,但事在人為,不要客觀找原因,要主觀去努力。要發揮基層媒體領導和新聞從業人員的集體智慧,改革求新,走出困境。在專題節目的報道上要精心策劃,明確采訪的主題、內容、側重點;要努力提升技能,認真勤奮地學習專題節目的采訪制作技巧;要巧打特色牌,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基層媒體的優勢;要永保好的作風,時刻保持愛崗敬業、扎實苦干的優良工作作風;要勇于創新,增強創新意識,把創新貫穿到采訪報道的全過程,深入到為民服務的實踐中。做到了這些就會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就會打造出精彩、精品、受當地百姓歡迎的專題節目,就會使專題節目在基層媒體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在激烈的媒體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