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達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00)
在融媒體背景下,社會受眾了解信息、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增加,廣播新聞行業面臨著一定的沖擊和挑戰。廣播電臺想要得到持續、科學發展,需要對新聞策劃工作進行創新,豐富電臺新聞內容,提高新聞內容質量,滿足受眾的多元、多變的收聽需求。也就是說,廣播新聞策劃人員需要積極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為廣播新聞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聞是廣播媒介中最常見的一類節目形式,在引導社會輿論、傳遞民聲民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想要讓廣播新聞節目的社會效益得到持續發揮,就必須要保證廣播新聞節目的傳播能力、傳播效果。從目前來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獲得的信息量不斷增加,可選擇信息獲取渠道也在逐漸增多,而傳統的廣播媒介、廣播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大幅度銳減,受眾的關注度不斷降低。在此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轉變其策劃手段,以提升新聞品質、增強節目效果、吸引受眾。廣播新聞節目的首要目標是傳播新聞,使受眾能夠了解到最新的新聞信息,策劃作為節目發展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由點帶面,整體策劃界和社會熱點提煉最好的新聞點,承擔著編輯和整合新聞的重任。因此,要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創新,使之成為高品質的節目。在策劃過程中,需要抓住新聞的核心關鍵,提升新聞報道深度,找到全新的新聞切入點,在承擔起社會傳播責任的同時,打造出全新的廣播新聞節目發展方向。新時期,廣播新聞節目應該朝著立體化、交互性、創新性的方向發展,關注社會矛盾,關注社會大事小情,關注普通受眾表達,發揮行業優勢,從多角度入手,突破傳統廣播媒體的固化理念和固定模式,找到新的起點[1]。
第一,信息處理能力。新媒體生態下,廣播新聞策劃工作人員首當其沖需要提高的就是信息處理能力,策劃人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有效辨別有報道價值、有社會價值的新聞內容,篩選出高質量的信息資源,作為節目主題內容。在廣播新聞節目策劃過程中,策劃人員要對新聞有具體全面的了解,以全新的方式處理海量資源信息,理清新聞邏輯,以此讓為受眾提供更全面、清晰、客觀的新聞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上,策劃人員需要通過分析、探討,對新聞內容進行加工,以新聞內容為起點,挖掘新聞背后的深層內容,通過深度的事件剖析打動受眾,使受眾能夠在收聽新聞節目的同時,產生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化解社會矛盾、引導社會輿論、拉近黨群距離、增強受眾黏性。就當前而言,我國傳統的廣播新聞策劃工作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2]。
第二,政治鑒別力。在融媒體背景下,社會受眾接收到的信息雜亂繁多,其中很有可能包含了一些負面新聞,對國家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廣播新聞節目必須要發揮出自身的社會價值。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一定的受眾基礎,在國內社會上的覆蓋范圍非常廣泛,是不能丟棄的新聞信息傳播陣地。尤其是新聞節目,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在進行新聞播報過程中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打造出符合受眾需求,具有引導價值的節目。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策劃人員需要持續強化自身的政治意識,科學客觀地處理社會新聞,在新聞節目中融入正確的、科學的、明確的、清晰的國家政策法規、治國理念等內容。這就需要策劃人員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思想認識,增強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借助國家制度的優勢,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3]。
第三,創新能力。對于廣播新聞節目策劃工作而言,不僅需要對內容進行優化,而且還需要對播出形式、播出載體進行創新,從而在同質化的新聞信息中脫穎而出。策劃人員要加深自身對新媒體、新技術的了解,秉持與時俱進的理念制作節目。尤其是對于節目后續的制作,需要展開創新性思考,找到全新的信息切入點,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最優策劃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技術、影音處理技術都可以選擇性地引入到新聞信息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創新技術都需要進行事先分析,確認技術、內容的合理性、適用性后,加入到新聞節目中。策劃人員需要強化自身的用戶思維,打破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同時加強對內容審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未經核實就進行報道,很容易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此舉也違背了客觀和真實性原則,會對廣播新聞媒介自身的公信力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4]。
廣播新聞是廣播電視新聞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新媒介的發展背景下,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運行機制,讓其能夠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策劃人員要對自身的作用、價值有充分的認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策劃能力。在新媒體生態下,廣播新聞節目應具備多元化、趣味化、個性化、交互化、多層次等特點,以此才能夠不斷地擴大受眾,增強傳播效果。在新媒體視域下強化行業自身競爭力,促進行業得到持續發展。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FM91.0為例,不僅所有節目在網上和各大音頻APP上同步直播和回聽,同時開通了微博號和微信公眾號,新聞內容覆蓋了國家教育、生態治理、醫療保健等多行業內容,除了基本的《廣西新聞聯播》節目之外,先后開通了《新聞時刻》《新聞早高峰》《新聞晚高峰》等欄目,在節目策劃上優勢突出。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工作流程,分析如何打造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廣播新聞節目。
第一,選擇新聞的主題。策劃工作者應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從現實出發,深入了解民生問題,如房價、醫療保健、教育等。同時,策劃時還可以從普通的話題中挖掘出一種全新的分析角度,從而提升節目的品質,贏得受眾。
另外,選擇新聞題材要貼近受眾生活,確保受眾能夠了解和接受。例如,在《新聞早高峰》節目中,針對當日要聞、本地新聞進行介紹,對房價、文化活動、出行信息等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進行詳細介紹。這些新聞主題內容的選擇均符合受眾的實際需求,在其中還針對蔬菜、水果價格的情況進行介紹,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實際需求。
第二,為新聞選擇適合的欄目。在選擇新聞欄目的時候,要從欄目的視角出發,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只有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才能取得較好的收聽效果。新聞大多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報道的時候,從多個視角去捕捉受眾的注意力,對新聞節目的制作有很大的幫助。以江蘇新聞廣播FM93.7為例,除了常規的新聞播報之外,還開通了不同主持人的個人新聞節目,并且開設專題新聞。另外,設計了即時資訊播報、新聞故事等節目,滿足不同受眾的新聞獲取需求,豐富新聞節目視角和內容。
第三,要明確新聞報道的方式。在確定了報道視角之后,為了增強新聞感染力和節目的制作效果,對新聞報道方式的選擇也是必要的。只有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才能在保證真實性、客觀性的前提下獲得受眾的青睞。例如,運用典型人物進行深度挖掘,以小為大,以典型為主角,將事件的主題表現得更好,讓事件變得更加具體。新聞專題挖掘、新聞策劃非常關鍵,多樣化的手段可以讓受眾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對同一件事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發布,切實保證了廣播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5]。
新媒體背景下的廣播新聞策劃必須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而策劃人員要通過各種媒介手段來進行創意制作。就當前而言,在新聞內容、新聞形式、新聞價值和傳播渠道等方面,都有可創新的空間。
廣播節目要根據新媒體環境下對受眾需求的分析,選擇適合節目特點和時代特征的采訪方式和報道方式。在廣播新聞節目策劃中,內容是節目的靈魂,內容的編排要新穎,要有豐富的內容,要有足夠的素材,才能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進行節目策劃時,可以利用新媒介收集受眾的意見。比如,廣播(音頻)文化節目《運河·中國》,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來收集受眾的意見,安排新聞記者采訪年輕一代,從中挑選出有價值的節目內容。通過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讓策劃方案得到更好的執行,讓新聞策劃有的放矢,策劃能力也會得到根本提高,避免策劃工作失去原本的意義。在《運河·中國》這一節目中,以運河發展為主線,聚焦“領航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賡續中華魂”“創新向未來”四個主題,確定120檔節目為2022年廣播重點節目。其中,“賡續中華魂”主題節目聚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節目的內涵十分豐富。選題本就是策劃的主要工作內容,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策劃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和政治敏感度,確保新聞策劃不會出現負面問題。近年來,國家對民族、民生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在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方面推出了諸多政策。設計這一廣播新聞節目,可以讓受眾對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發展政策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也讓廣大受眾對城市發展形成全面具體的認識。
傳統的廣播新聞節目以對話、講授、記錄等形式呈現,但在新媒介背景下,它已不能再吸引受眾,需要進行創新。以多角度、多層次的新聞形式進行報道,使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并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以《運河·中國》廣播節目為例,共12集,每集時長10分鐘左右,以“運河文化”為主題,以運河周邊風景為切入點,讓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重要的是,這檔節目在第一視角敘述的同時,還加入了各種不同的報道形式,從策劃、采編、內容到呈現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了融合與創新的特征。節目分為“記者+主播”兩種模式,節目中設有主持人訪談對話欄目、地方特色節目和新聞事件專題。在節目形式上,采用了“大主題+小欄目”的形式。在欄目形式上,以“歷史+現狀+美食/生活/旅游/景區”為主。通過調整節目的結構,使廣播節目的收聽率得到了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媒介環境下廣播產業的發展與進步,這對整個廣播產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新媒介背景下,廣播行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受眾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但同時也涌現出大量的低質量節目。高品質的節目,其核心是要與受眾的心靈相通。因此,在策劃節目時,要從受眾的審美水平、思維水平出發,將深層的價值觀輸入到節目中,以達到與受眾的共鳴。《運河·中國》節目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在節目中向人們傳達了中國運河文化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軌跡,同時也透過當地的現實發展,向受眾展示了一個城市和一個村莊的巨大變遷,以及一個民族不屈不撓地追求理想。通過廣播新聞節目,受眾能更好地感受到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情感上實現對新聞節目的認同,達到與受眾價值觀相一致的目的。
在規劃廣播新聞節目時,應把網絡直播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充分利用其實時性、可視性、交互性等特點。在此基礎上,拓寬廣播新聞的傳播途徑,是實現廣播新聞節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人們獲得資訊的途徑越來越多,短視頻平臺、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新聞APP等都成為新聞傳播的工具。沒有傳播方式的革新,高質量的內容就不能更好地傳播給受眾[6~7]。在節目的具體策劃中,要綜合各大媒體平臺,建立節目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入駐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從多個渠道上為向受眾傳播新聞內容。同時,利用各種媒體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性活動,為節目做進一步的宣傳和推廣。除了熱門的社交平臺,還有一些相關的產業網站。《運河·中國》通過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矩陣傳播,實現了全媒體的深度融合。在這一節目中北京廣播電視臺、河北廣播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河南廣播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江蘇廣播電視臺、浙江廣播電視臺等播出機構,中廣聯合會微信公眾號,中國有聲閱讀微信公眾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省級廣播電視臺所屬微信公眾號,云聽APP、河北冀時等移動客戶端都參與到宣傳活動中,將廣播節目的傳播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綜上所述,廣播新聞行業發展過程中對策劃和制作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策劃工作質量會對廣播新聞最終的播出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策劃工作必須要進行優化、創新,才能夠在實際傳播過程中,讓廣播新聞節目發揮出最大效果,確保更寬廣的傳播范圍以及更優良的傳播效果。從目前來看,要對廣播新聞的選題進行創新,對具體的傳播形式進行優化,強化跨界合作,繼而創造出更多精彩的廣播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