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學鵬祥分校 林惠鑫
新課程標準導向下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理念、目標、方式等發生改變,將對初中語文教學產生重大影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生活范圍、學習興趣和能力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和內容,組織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但是從課程標準到課程實踐還存在著一定的落差,如果沒有精準的理解和有效的教學實踐,新課標難以真正進入課堂。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接地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單元主題教學就是新課程標準導向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新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實現全面性、系統地學習。基于此,本文對新課程標準導向下語文單元主題教學內涵和特點展開分析,探究教學的基本原則,并圍繞單元主題確定、文本資源呈現、課程活動改進、教學效果檢驗四個方面研究教學策略,以期真正發揮單元主題教學模式的優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與實效性,幫助學生學會構建知識網絡,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單元主題教學是根據課程實施水平目標、學情等情況,以單元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形成若干個教學主題,由教師按照學生語文思維與學習能力發展規律,將單元主題作為線索,開發教學內容、重組與主題相關內容,實現連續課時單元教學。
在現行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編排情況下,以單元主題為教學中心,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重組整合單元內容,把握教讀、自讀或導讀的功能,設計單元知識結構、學科素養目標和綜合性練習,統籌構建教讀、自讀、練習、寫作、考查等“教學評一致”教學范式。教師緊扣單元主題教學題目,將相關知識串聯為一條教學線索,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自主探究。實施單元主題教學可以提高教學目標的針對性、知識技能連貫性、課堂教學生本化,并將所學知識置于生活情境中,便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因此,單元主題教學是能夠發展學生知識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模式。
1.目標性強。
單元主題教學的實施基于明確的目標,可以有效避免無效性教學情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的嚴謹性、條理性、系統性、邏輯性。從單元目標出發重組優化單元學習內容,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對改變初中語文教育長期以來耗時低效的現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目標不僅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還要考慮教學方向,從而使教學目標詳細、清晰,有利于學生高效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2.聯系性強。
單元主題教學中各部分內容有著密切聯系,正確捋順彼此之間的關系可以形成清晰的脈絡,使教學層次分明,有著明朗的結構。以單元主題為一個學習整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建構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發展。深入開展單元主題教學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準確建構知識體系,逐步深入地理解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綜合性強。
單元主題教學過程中將獨立的學習內容同其他知識聯系起來,切實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為目標開展教學,而不是使學生單純地掌握簡單的語文知識。單元主題教學以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為前提,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充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更好地獲取學習經驗,學生的主體性被很好地尊重和體現,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語文思維,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其不斷創新,契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而有效提高教學實效性。
學生主體性原則是單元主題教學的根本原則,即在教師確定學習主題后,逐步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而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重點關注學生先前知識經驗的積累;二是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和表達觀點,呈現學習成果,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單元主題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基礎性知識,加深學科理解,從而培養學科思維,最終形成學科能力。因此,教學設計應將知識、思想、情感、正確價值觀等內容滲透給學生,學生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形成語文學科思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視角解讀文本等,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串聯起來,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良好學習狀態,從而擁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單元主題教學中提前設定教學目標和理念,再將與單元主題相關、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教學整體,通過單元主題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培養語文思維,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學內容被高度整合,且被創造性地利用,課程內容需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立意的角度進一步優化組合,將單元教學內容組織起來,形成學習的一個個問題鏈條,讓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發生變革。使學習內容更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語文學習更加系統性。
初中語文單元主題教學前,教師應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準確掌握單元主題教學內涵,熟練運用語文教學規律,科學備課,做到“眼中有語文”“胸中有語文”“手中有語文”。首先,將單元主題教學“生活化”,從現實生活尋找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其次,將相同主題文章進行比對,從多個視角開發學生思維,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最后,實現回歸自我,從基礎性知識上升到提煉總結,提高學生自我認知水平,同時完成自我思想境界升華。初中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的核心是構建合理的單元主題教學框架,以“生活化”教學內容為核心,將現實生活潛移默化地融入語文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全方位發展。
主題是語文學習的催化劑,而在單元主題教學中主題肩負著更重要的責任,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基本線索。主題包括學習內容、交流活動、主要觀點等內容,通過主題教師可以把控教學方向、把握教學難易。從學生角度來講,主題可以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與思維發展方向。教學中所有活動均與主題有著密切聯系,因此,主題也是建立知識與生活聯系的契機,關系著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體現。
在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時首要任務就是確定主題,但如何提煉主題是難點,教師需要考慮主題是否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結合新課程標準對單元主題學習的闡述,主題的提煉應圍繞學生現實生活,并始終關注學生精神世界,既要體現語文學科的文化性和哲學性,也要表現出對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注。因此,教師在提煉主題時應考慮主題的適用范圍、教學材料與資源是否豐富、是否具有合適的主動學習契機、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提煉文章的共性、內涵,結合現實生活將最具價值的部分以“關鍵詞”的形式進行表達。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共收錄《偉大的悲劇》《太空一日》《帶上她的眼睛》《河中石獸》四篇文章,圍繞探險與科學幻想兩個主題,意在培養學生科學探險精神和創新精神,自覺樹立為祖國科技進步獻身的意識。因此,確定單元教學的主題為“探索未知,科學質疑”。本單元教學分6 個課時完成,在第一、二課時中瀏覽整個單元,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閱讀訓練,有具體時間、字數和內容了解方面的要求,教師要給學生一些瀏覽技巧指導,結合文本確定第一、二課時主題為“探險愛國,挑戰激情”;在第三、四課時深入了解每篇文章的主題內容,理解探險的科學價值,為后面更深層次的探究奠定基礎,因此,學生要了解本單元文章介紹的主要事跡,結合文章內容確定第三、四課時主題為“熱血探險,永不停息”;在第五、六課時中需要深入分析探究文章,體會文章傳遞的偉大精神和價值,此時需要學生學習航天員在訓練工作、生活細節中的認真嚴謹,對課文結論再次展開討論,從而形成科學、質疑與思辨能力,提高學習的深度,學生在學習真實發生的事跡時,能更深刻地感受偉大的探險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確定第五、六課時的主題為“英雄彪炳史冊,品性綻放光輝”。
新課程標準中將語文課程資源分為紙質資源、數字資源、日常生活資源、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等幾種類型。在確定教學主題后,需要豐富教學內容,將更多有價值、有內涵的文本整合,并補充與主題相關的課外資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相同主題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閱讀與分析方法,從而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實現所學知識與方法的內化。
單元主題教學中需要豐富的材料,且所有材料均要服務于整合、積累、自省三對關系的建立。此外,要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有內涵的資料感受其中言語、思維以及情感的變化,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本次單元教學的主題為“四時之景”,在教學中建構需求以及情感體驗需求,除了教材中的三篇現代散文與四首古詩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兩篇課外文章,一篇為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另一篇為汪曾祺的《夏天》。讓學生全面感受現代散文與古代詩歌中描寫四時之景的語言,更深入地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學會以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品讀細節,領略景物美,并將其中的語言和方法積累起來,應用在“我成長的經歷”寫作中,借鑒課文的精彩語言,強化自己語言的表達方式。
單元主題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也要結合自己擁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理解主題學習中的各項要素,從多視角認識問題與分析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積極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活動模式,搭建多元的支架,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背影》教學為例,本文是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敘述作者離開南京去北京時父親在火車站送別時為作者買橘子、照料作者上車的故事。作者在平凡的事件中描寫出父親的關懷與愛護,讓學生感受到“父愛子”“子愛父”的深厚情感。為了從不同角度理解愛的內涵,讓學生有正確的情感體驗,教師開展以“愛”為主題的單元教學,補充兩篇課內文章,分別為李森祥的《臺階》和楊絳的《老王》。教學過程中在分析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愛時構建“問題支架”,以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展開學習,比較三篇文章內容,認真品味其中語言,總結塑造人物形象時采用的不同手法。學生帶著問題分析文章、綜合比較,總結出三篇文章均通過具體事件中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外貌等細節塑造人物,但最終呈現的形象不同,所要表達的愛也不同,《背景》與《臺階》是基于血緣產生的無私父愛,《老王》描寫的是毫無血緣關系的人間真情大愛。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語文課程目標落實情況。因此,需要豐富評價手段與評價方法,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多重功能,且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還要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結合學生的表現與能力發展展開評價。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結合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和文體形式,進行以“尋找最炫民族風”為主題的單元教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并組織一次課后實踐活動。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評價中可以采取目標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整體性評價三種評價方式。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導向下應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全方位語文核心素養,形成未來學習與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單元主題教學基于明確的目標進行整體性和系統性教學,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積極推廣,利用單元主題教學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綜合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