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高新區建平初級中學 林 勁
批注是指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批評和注解,以幫助自己加深閱讀理解的一種技巧與方法。在閱讀中邊讀邊加入自己的批注,實質上是閱讀者與文本進行對話、與創作者進行對話,進而產生情感共鳴的一個過程,有助于閱讀者全身心地融入閱讀中,感受閱讀的奇妙與魅力,并汲取閱讀文本中所富含的營養。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文本的閱讀不能再局限于較為淺顯的層次,而應當深度閱讀,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收獲閱讀素養,鍛煉閱讀技巧,從而為語文學科的學習乃至生活中閱讀能力的發展積淀重要的力量。這時,引導學生學會用批注的方式進行閱讀便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自小學階段開始,學生就已經接觸了語文閱讀,也進行了大量的課內外閱讀。但到了初中階段,仍有部分學生的閱讀層次較為淺顯,對閱讀的內容,很多時候局限于走馬觀花式,草草看一遍,知道個大概與框架就算完成了閱讀任務。顯然,這樣的閱讀質量是較低的,不利于學生閱讀素養及能力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教育思路及策略,嘗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深度閱讀,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分析與探究。而在閱讀中融入批注就能很好地達成這一效果。學生邊閱讀邊加入批注,可以批注自己的疑惑之處,批注感想與體會,也可以批注聯想與延伸,更可以將一些優美的句子進行鑒賞并寫出自己的理由等。批注的內容雖有不同,但無疑都有助于推動學生由淺層次閱讀朝著深度閱讀的方向轉變,有助于學生最終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效果。
閱讀應當是學生與文本內容、與創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的過程,應當由閱讀者主動建構、主動獲取,這樣才有助于優化與提升自身的閱讀認知及理解。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教育思路,在尊重學生實際基礎的情況下引導其獨立自主地閱讀,而批注式閱讀便可以發揮出有效的作用。比如,學生在閱讀《背影》這一文本時,對“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一再平常不過的句子進行了批注,并寫下了自己的感悟:“簡單質樸的話語反映了父親對‘我’的關心”。這一批注看似不起眼,卻在很大程度上升華了學生對《背影》這篇課文的認知。
閱讀與寫作是相伴相生的,大量的閱讀有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和寫作結構的習得,與此同時,寫得多了,學生更能站在一種宏觀的角度去審視、鑒賞自己所閱讀的文本內容,從而形成更深刻的閱讀理解。批注就是一種微寫作,批注內容便是讀者“我手寫我心”的過程,而批注與閱讀的結合,無疑是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閱讀認知,而且使學生得以在多多練習批注的過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與歸納能力,很好地實現了讀寫結合的效果。
對初中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閱讀資料設置不同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文章內容的整理與思考,最終深刻地掌握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中心含義。所以在情境式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方式靈活地提出民主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和方向進行互動和表達,提升閱讀效果。通過問題讓學生進行閱讀批注,通過對問題的批注和理解,整理不同時間、不同原因以及不同邏輯線上的文章構架,讓學生對文章的了解更加深刻。例如,可以設置問題來尋找文章的關鍵點和中心線索、文章所設伏筆等。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標注來分析其中的內涵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和想象空間。
初中課堂的文學選篇都是非常經典的名篇,文章字句尤其值得深入分析和斟酌,通過欣賞和閱讀,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表達的獨特情感。初中語文的理解分析可以高效地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在對文章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言表達技巧及情感表達方法。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文章重要句式的學習和引導。例如,在學習《背影》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和引導過程中,從直接或間接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關于父親形象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批注,分析句子的獨特表達,并說出自己對此類描述的理解和想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盡快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更切實深刻地感受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對其中一些重點感人句式的情感表達進行標注,同時聯想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父親,通過一些細節體會真正的情感。另外,疑問句也非常有意義,在閱讀篇章中多數疑問句都具有獨特的學習價值和意義,無論是表達人物情感還是故事線索,都離不開疑問句的融入,所以標注一些特殊句式對內容理解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促進意義。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感情豐富的背景烘托下,可以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在深入分析的過程中快速地抓住文章中心,理解文章的特殊表達方式。
在經典的文章學習中,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并結合社會環境對文章內容及中心思想進行品味和思考,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及學習能力。初中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非常經典的語句和內容,值得反復欣賞和理解,相應的情感和人生思考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經典句式批注和品味,有助于學生結合生活學習對日后的人生產生更良好的規劃。在中學語文閱讀過程中,大量的文言文、古詩詞或經典名句名篇都存在著非常多的道理和意義,尤其值得深刻揣摩和溫習。學生在標注這些句式的過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應用于日常生活或寫作中,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批注,相當一部分學生還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率先向學生示范批注的正確方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靈活運用批注進行閱讀的實際效果。
對此,筆者有意識地立足語文課堂,在教材閱讀文本的講解與教學中向學生示范正確的批注方法。以《中國石拱橋》這一課內閱讀文本為例,筆者在文章標題之后加入了自己的批注“中國石拱橋,一表明了‘中國’這一范圍,二凸顯了‘石拱橋’這一具體橋梁建筑,令人初讀標題便能知道接下來的文本將主要圍繞什么展開”。學生看到這一批語后,恍然大悟,僅僅一個文章標題便能如此批注,而且言簡意賅、清晰又有邏輯條理。接下來,筆者又通過示范向學生展示了另一處批注,即“在《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句話中重點標注了“大約”“可能是”“幾乎到處都有”等詞語,更在旁邊寫了自己的看法“這些詞看起來不嚴謹,但卻恰恰反映了作者寫作時嚴謹的特點”……就這樣,一處處批注示范呈現出來,學生對原本不起眼的課文細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識到小小的批注有著如此大的作用,能推動人們在閱讀時關注細節、關注重點。而學生有了如此的認識后,筆者便嘗試帶領與鼓勵學生進行效仿,寫出自己的批注,與閱讀文本對話,更好地體會《中國石拱橋》所傳遞出來的豐富、細膩的內涵。學生對批注有了更多掌握,對《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文也有了更深刻的閱讀理解,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才是高質量且有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
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個人思考習慣不同,認知與理解外界事物的水平及能力也不盡相同,這導致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閱讀文本的主觀感受也不同,閱讀體驗或多或少有著一些區別。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注意到這一點,并有意識地持著包容的態度,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批注,這樣學生的思路才能不被一種固有的模式所限制,而是打開思路、認真思考,收獲良好的閱讀認知效果。多元化的批注才是切實保障學生實現深度閱讀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內閱讀文本的批注中,學生的心性與智慧被充分解放,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做批注,教師再將這些批注匯集到一起,收獲了學生的諸多奇思妙想。有的學生對文章標題進行了批注,第一次批注寫道“大自然又不是人,怎么會有語言呢?”這一批注推動著其懷揣興趣,認真而積極地閱讀下去。待到整篇文本閱讀完畢,其又反過來追加了一條批注“原來,大自然的語言并不是真的像我們人類一樣在說話,而是用一種擬人的說法指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現象,這樣的命題方式很新穎,以后寫作中我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命題嘗試”。有的學生同樣對文章標題進行了批注,只不過更有一番自己的見解“既然課文是在闡述大自然的物候知識,我們可以把文章標題改為‘物候學’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文章標題干巴巴的,也沒有令人繼續讀下去的欲望”。有的學生對“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句話做了批注“什么是農諺”。無獨有偶,其他涉獵頗廣的學生也針對這話做了批注,內容有所不同“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麥要澆芽,菜要澆花”等。對學生所呈現的這些不同的批注,筆者一一鼓勵,這都是學生思維與智慧的呈現,也是他們與閱讀文本進行共鳴的過程,雖有著一定的差異,但卻共同作用于學生閱讀素養及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為個體中的一員,總是想得到來自外界的肯定、關注與重視,這是極為正常的現象。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是如此,且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更渴望來自外界的關注、肯定與激勵。由此出發,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妨嘗試給予學生交流的平臺,鼓勵他們大膽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既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肯定與激勵,自己的批注又能與他人的批注產生互動,有助于大家互通有無,實現對閱讀文本內容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內閱讀文本的學習中,班上不同的學生在閱讀與探索的過程中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批注。有的學生別出心裁、角度新奇,將課文中所有有關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一一勾畫了出來,跨度較大,穿插了整篇文本,但也正是這一番勾畫使該名學生的批注更顯水平與質量,其將三個不同階段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有效地呈現了出來“窮: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救星;窮: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并寫出了自己的一番看法“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取決于于勒是否有錢,這反映了他們內心自私、冷酷、虛偽與無情”。該名學生的批注極有深度,我在班上向其他學生呈現了這一學生所做的批注,并鼓勵其他學生也要發揮思考與想象,做出有質量的批注,以更好地推動自己深刻的閱讀與理解。如此,不僅這名學生感受到了認真做批注的價值,而且其他學生也能以此為榜樣,堅定日后的語文閱讀中做好批注的信念,這對學生以批注為載體切實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效果顯然產生積極影響。
批注是對所閱讀內容言簡意賅的表達,不宜長篇大論,應追求簡潔而有條理。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做批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批注的篇幅不宜過長,盡量用簡短的語言將自己的想法、感受、體會或疑問等描述出來。太長的批注不僅效率低,而且會導致原本的閱讀速度受到影響。
初中語文教師還應當意識到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以批注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負面信息。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批注要適宜、恰當,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切不可不管不顧,想到什么便一股腦兒地寫下來,產生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
批注是語文閱讀中極為重要的一種閱讀技巧,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并認真做好批注。這樣的閱讀才能帶領學生走進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推動學生去思考,獲得深刻閱讀理解的同時掌握良好的閱讀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成長與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日后的語文閱讀中,教師要進一步探索批注與閱讀的有效融合,讓閱讀與批注讀寫相生,共同推動初中學生語文素養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