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吳松諾
(1.昭通市第一中學體育教研組 云南昭通 657000;2.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學校是武術傳承與教育最重要的場域,武術課程在20世紀60年代初便已作為正式的教學內容進入校園。不久前頒布的《義務教育與體育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要發揮武術課程的德育功能,助力實現新課標育人理念的重要價值[1]。因而如何將武術技術動作的教學升華到精神層面,進化為對學生心靈的教育,培養他們的武術人格與品德,是新時代體育教育工作者們共同面對的議題。高中階段在一體化教育建設中扮演著承前啟后的重要角色,是學生邁入成年“門檻”的關鍵時期。高中生思想逐漸成熟和獨立,而高中的武術教學內容不僅在動作形式上更具難度和強度,同時也擁有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對幫助高中生形成尊師重道、自強自信、愛國尚武等優秀品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2]。因此,深入挖掘和開發高中武術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功課,這對于踐行新時代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意義重大。
武術項目是以技擊動作、套路對練等為主要展現形式的運動,強身健體之功效自不必多言。自古以來,為提升武術動作的表現韻味,以精、氣、神為精髓的“形神合一”是所有習練武術之人追求的境界。在高中武術課程中,讓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基本的防身自衛技能,加強學生的武德修養,培養集體道德觀念、愛國主義精神是課程的主要發展目標。在價值功能上,不僅要注重外在技擊技能的習得與展現,鍛造健康的身體外形,還要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體悟內在的中華武術品德和精神,兩者是相輔相成,同向而行的。高中的武術課程內容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武術套路和對練,作為一項以身體運動為主要練習形式的項目,需要練習者具備一定吃苦耐勞的品質才可將動作運用熟練。在磨煉學生意志品質的同時,其身體協調、速度、力量等素質都在習練過程中得到了強化,達到了內外雙修的目的。因而,高中武術課程整合了內和外雙修的功能,既有利于達成一般體育教學提升學生體質的目標,又可實現新時代課程思政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功能。
從具身認知的角度出發,身體作為認知活動的主體,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3]。自古以來,通過身體塑造人的品德便頗有淵源,如在古代,作為君子必備才能的六藝,就是融合了儒禮、音樂、騎射等項目,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為目的,突出了身體實踐與感知的重要性。
與其他學科主要在教室中授課不同,武術課程不僅具有很強的具身實踐性,還十分注重對人精、氣、神的塑造,學生在習練的過程中既要注重身體動作是否到位,還要注重融入自己的精神狀態,做到形神合一。此外,武術中有很多身體動作攜帶不同發源地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基因,如武術套路表演前和結束后的抱拳禮,其通過簡單的身體動作便能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作為傳統禮儀之邦的歷史積淀。在武術技擊動作的習練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動作難以記憶和身體容易疲倦的雙重考驗,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身體會對心智產生強有力的反饋,學生便能親身體會武術運動的強意志與強筋骨之效。高中武術動作對于很多動作具有剛柔、快慢、開合等要求,其在提升學生身體控制力的同時,實質上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夠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品位、有雅致的人。
由于學校體育教育長期以來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課程設計者和教授者的體育教師,常將體育課上成了純粹的身體鍛煉課或運動技能學習課,尤其在高中武術課程的教學上。由于許多體育教師不是武術專項出身,難以將武術在生成價值與功能特征上和其他體育項目區分開來。事實上,武術的許多功能雖與其他體育項目有重合,但長期受到中華哲學文化的影響,武術更注重與陰陽學說、中醫脈絡學等傳統思想的統一,其不僅帶有鮮明的民族標識[4],還蘊藏著豐厚的育人理念和智慧,但常因沒能受到一線體育教師的理解和關注而被遮蔽,這實質上也是整個學校武術課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武術課程思政是一個新生理念,當前作為受眾群體的學生,對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功能認知也存在不足,仍舊把它當過去的身體鍛煉課或活動課,意識不到武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高中生在學業上面臨較為繁重的壓力,一般來說,很多學生都將體育課當做從教室中解放身體的場所,要么希望能夠借助習練武術之際活動身體,要么期待教師給予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讓同學間有溝通暢談的機會。同時,作為三全育人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和家庭,也亟須撥開蔽塵,更新對武術課程思政功能的認識,更好地配合學校和體育教師,實現武術課程對學生人格和品質的塑造。
當前,學生的各項體質健康測試是檢驗學校體育工作的首要標準,并且能否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質健康標準,將會成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評價指標。由于高中生面臨較重的學業壓力,平時自主進行鍛煉的時間十分有限,體育課堂便承擔著提升他們運動量和運動負荷,以提升體質的重要任務。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了解到,許多高中體育教師面對沉重的體質測試壓力,不得不將武術課堂工具化,變成保證學生運動量和運動負荷的工具,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武術課中要擠出很多時間進行一般身體素質的練習,來改善學生的體能情況,這種重視身體鍛煉而輕視心境提升的內容安排,無疑背離了武術課程教學發展目標的初衷。同時,武術教學作為一門高中體育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多在室外進行,涉及到擊打和對練,存在運動損傷的風險,體育教師作為課堂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分配很多精力去顧及學生運動安全問題,所以大多數體育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安全教育的比重甚至要高于思政教育。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由于當前大部分高中體育教師對武術課程思政的方針和理念把握得不夠明確,存在思政教育意識薄弱的問題,因而不能很好地將德育任務穿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
科學的評價體系與考核制度對武術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用通常都是圍繞這些評價內容展開的。過去的高中武術教學指導大綱沒有明確要求實現武術課程的德育功能,各學校和體育教研組也沒有建立規范的武術課程思政考核機制,因而當下許多高中武術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未能系統建立,處于滯后的狀態,這使得高中武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導向模糊、不明確。
相對于有著具體指導文件和眾多科研服務人員的高校武術課程思政建設,整個中小學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仍處于摸索期,并沒有建立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正因缺乏這些機制的壓力與導向,基層高中體育教師在進行武術課程教學設計時也時常存在對思政教育元素忽視的情況。當然,武術課程思政也存在量化難的問題,相對于體質測試和技能考試,武術課程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體現的,一些有著遠大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的高中體育教師可能會主動在武術教學中,向學生傳遞積極的精神能量和國家主流價值觀,但這種付出往往是不求回報的,目前很難對每一位高中基層體育教師都提出同樣的具體要求。
為了改變過去高中武術課程教學過分偏重提升技能和體能的舊理念、舊模式,新時代武術教育要自覺以武術動作為媒介和載體,積極推動學生身心兼修目標的達成[5],傳承武術先輩外練強身、內練養心的優秀文化傳統。教師可以通過對武術名人和武術大事件的介紹,樹立榜樣作用,一些著名武術家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舍小我為大我的愛國主義行為對高中生的精神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因此,高中武術教學必須堅持顯隱結合的基本理念。以形神拳的授課為例,通過對課程計劃、目標、方法、內容等環節的精心設計,以身體運動為顯性形式,穿插講述內容,引導學生領會拳術背后蘊含的國家情懷、文化自信、集體精神等隱性元素。此外,教學過程中還要堅持多元一體的理念,武術課程是本體,其中包括技擊技能、背景知識和武術品德,這三個部分彼此緊密依托,互為基礎,統一作為武術課程授課的內容,其中武術背景知識和武術品德模塊都可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
在社會層面,各地教育局、體育教師協會等組織要積極承擔起開設武術課程思政培訓課堂的任務,發揮各組織的合力,讓基層高中體育教師能夠有渠道及時接觸了解國家課程思政建設的最新文件精神,學習如何在實踐中發掘并利用武術項目中的思政教育因子,從而發揮武術的德育功能。同時,在學校層面,高中校領導要積極推動武術課程思政方針理念的落地執行,激勵教研組發揮團隊力量,加強不同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交流,擴充體育教師的思政知識面,協同推進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
挖掘高中武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解讀。以《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2010年版)為例,其主要內容包括形神拳、刀術、武術散打、女子防身術等,如形神拳主要與長拳的套路風格相似,整套動作簡單大方,但其中的弓步、馬步、仆步等步型和拳、掌、勾等基本手型都是中華武術中帶有鮮明民族風格特色的動作,匯聚了先輩們的實踐智慧,也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民族記憶和文化符號,看似普通的武術技術動作教學,其實只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歷史,并合理穿插在動作練習過程中進行講解,都能更好地對學生實行身心教育。
首先,要將武術禮儀貫穿課程全過程,創設武術課程特有的德育情境,讓學生在集體通力協作練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武術技藝和武術品德。其次,還可以以思政理念融入武術競賽為主題開展活動,如以“武術強身,保家衛國”為主題的集體套路比賽便包含了健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通過身體運動的展演,在校園中創設出了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即便是沒有直接參加比賽,在旁邊觀看的學生也會受到一定的精神感染,因而體育教研組要積極整合集體資源創設此類主題活動。同時,在高中校園中增設有關武術課程思政的橫幅標語也會對學生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如“尚武崇德,以武育人”“傳承武術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等,這就等同于將武術課程思政教育從看不見的隱性理念轉化成為顯性的文字符號,更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課程思政的評價和考核體系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管理的“牛鼻子”,也是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積極性的重要抓手[6]。各高中學校必須深刻領會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文件,堅持以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理念為導向,具體落實構建科學的高中武術課程思政教師考核與學生評價體系[7]。
武術課程思政的教師考核應包括同行互評、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第三方)等,在評價中應根據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結合高中武術課程的基本內容和要點,從武術品德、武術技能、行為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思政教育情況的評價,應從武術精神、集體道德、愛國主義精神等幾個方面去考量,評價的可操作性是比較富有挑戰性的難題,學生的自主反饋性評價是武術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參照。前文提及,武術課程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成效的,而是從義務教育到高中教育,最后到大學教育乃至職場培訓都需要堅持的長期過程,學校要積極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認識武術課程思政評價的意義,樹立長遠的眼光,對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持續關注,了解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傾聽學生本人對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看法和建議,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
最后,根據實地調研材料和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提出高中武術課程思政的教師考核體系和學生評價標準的建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要以定性評價為主,而非追求定量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和對未來期許的評價,而非只看重某個學期的效果。二是要注重對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而非與他人進行過多的橫向比較,強調發展性評價。三是要注重對評價結果的運用,以此進一步完善高中武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武術課程的德育效力。
武術課程教學中蘊含的鮮明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民族智慧,與樹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脈相連,對處于人生關鍵階段的高中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政引導作用。該研究重點從高中武術課程教學的理念認知、教學形式、評價體系三個維度對其存在的挑戰與對策進行了綜合論證,對提升武術課程思政的育人潛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在后續的研究中,還應當結合具體的實例,從操作層面對高中武術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持續深入的探討,同時,還應當關注武術項目與健身操、體操等其他項目的聯合育人價值與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