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超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堅持輿論引導,注重宣傳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要強化網絡內容的構建,要構建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輿論導向,持續擴大其積極作用,是新時期的網絡教育的應有之義。大學網上民意是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熱點問題的強烈反應。陜西高校要順應新媒介的發展趨勢,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重視其存在的問題。
加強陜西民辦高校對大學生的網上輿論導向,既要培養人才,又要推動整個社會發展。要把握新時期高校學生的網上輿論導向的內涵特點,必須從其涵義、特點等角度,發掘其學理基礎,把理論回顧與實際分析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為新時期陜西高校學生的網絡輿論導向路徑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輿論是指在特定社會領域中,通過排除個人意見分歧,反映社會知覺的社會大眾對社會問題的共識。隨著新世紀手機網絡的迅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迅速興起,網絡用戶不但成了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了信息的生產者,其主體得到了解放,為信息的產生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網絡民意是指網民就某個社會熱點問題,在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某個公共事件、某個焦點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作為公眾輿論的一個重要內容,網絡民意的傳播對象也是大眾傳媒、政府部門等。傳統的輿論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往往不會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在某種意義上緩解了公眾的矛盾。高校大學生的網上輿論引導是指在大學校園內,在其形成與發展的時期,運用恰當的互聯網技術對其進行科學的規制,從而引導其與社會主流思想相適應。新時代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是網絡上的重要群體,社會地位和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也很重要。
1.陜西民辦高校大學生網民的特點
第一,網民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接受能力;大學生是具有良好的思維、良好的文化素質和良好的文化素質,能夠迅速地接收和處理信息。第二,網民大學生的主體是高度的同質性。由于年齡相仿、教育程度相同、身心發展程度相近,因此,大學生在網上輿論中具有高度相像性,而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在對某個社會熱點問題有類似觀點的團體效應,使得高校網絡輿論迅速傳播到整個校園。第三,隨著陜西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的語言表達更加富有邏輯性,在新聞報道中也更加個性化。
2.互聯網上的社會輿論環境是復雜的
第一,不良的輿論傳播對大學生的話語權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謂“權力之戰”其實就是一種思想意識上的較量,大學生有著很強的探索欲望和學習欲望,但是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完全成熟,沒有辨別的能力,而在錯綜復雜的網絡輿論氛圍下,各種不同的觀點交織在一起,很容易削弱他們的認同。第二,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大學的權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互聯網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的公共輿論的活動范圍,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社會輿論氛圍,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對網絡輿論的生態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網絡輿論是有控制的擴散過程
大學生對新的東西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性,他們是比較積極的網民,一旦出現社會熱點問題,就會在網絡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形成校園的網絡輿論。在高校實施立德樹人基本使命的同時,也是對大學生實施的一種隱蔽的管理與控制。加強社會公眾輿論的控制,陜西的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高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防止那些抵制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言辭,防止社會上的負面言論給學生帶來的傷害。
陜西高校大學生網絡輿論受個人認知、引導隊伍、引導機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高校的輿論引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的發展使互聯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國際關系的主要動力,其重點是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以多種方式進行報道,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都有很大的作用。大學網絡的輿論引導方式更加靈活、互動更加生動、內容更加多樣化,從而使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得到了提高。一方面,通過各種正規渠道,不斷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家內部的變化。另一方面,新時期的發展對高校學生進行網上引導工作提出了更加艱巨的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網絡用戶的主體,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模式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很強,他們在網上的互動和參加的程度更高,而且很可能受到網絡的影響。
一是大學生對網上公眾的認識有局限性;一方面,高校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積極的思想,豐富的感情,對社會的一些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思想還不夠健全,不能很好地識別出網上的非主流思想、不良內容、非法言論等不良的資訊,不具備對新聞的正確的判斷和抵御的力量,不進行適當的干預和引導,很可能會導致對主流思想、價值觀、世界觀產生偏差。二是大學生對網上公眾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缺乏社交經歷,對于社會問題的認識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面對個體的情感和實際需要時,他們往往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從而導致了以自己為本的價值觀。由于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夠健全,在學校的網絡空間里,他們很可能受到同齡人的干擾,而且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他們很可能會失去自己意識,盲目跟風。
一是要改變陜西高校引導團隊的定位。新世紀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從過去的“一對多”向“多對一”的方式,大學生從接收信息到發出信息的轉換。高校網上平臺是新時期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主要陣地,單一的信息公布容易削弱其對社會的吸引力、時效性、親和力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傳統的網絡輿論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二是陜西高校引導團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經過多年的努力,高校的網絡輿論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是,輿論引導專業團隊的構建卻相對滯后,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際出發,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團體范圍,而且受專業背景、工作性質、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制約,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媒體素養較低,難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引導系統。
一是互聯網的復雜程度加大了輿論監督的難度。互聯網是一個三維的、相互交織的、包含各種內容的、以個體利益為主導的、高度自由的、復雜的互聯網環境。由于受到知識和經驗的制約,民辦高校大學生在網上輿論的認知分析、感性價值判斷和價值抉擇等方面表現出相同的特點,從而導致網絡輿情難以得到控制。二是構建引導公眾的制度,要形成多方面的力量。網絡輿論導向是影響網絡輿論監督與治理的一個關鍵因素,它的構建與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政府與社會對其的關注。目前,高校網上輿論導向是由輿論預警、反應、處理和輿論疏導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產物,單純靠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對其進行有效地引導。
第一是要培養陜西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性。“輿論領袖”這個詞來源于傳播學,它是一種在兩級傳播上有很大影響力的群體,他們可以加快傳播的速度,并對其產生影響,乃至改變其觀念。加強對大學生的認識,培養其在網絡上的輿論導向,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作為“網絡原住民”的新一代的大學生,他們在獲取信息、增長知識、進行自我思想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高校輿論導向團隊要根據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征,在培養思想領導者的過程中,不斷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觀念層面,以“自信、自省、自育”為中心的青少年網絡教育理念,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力量主力軍,以自信的姿態,擔負時代新聲的責任,用一種客觀的反省心態來看待社會,保持清醒和理性自制,用積極的自我批評方法來塑造自己,努力成為新時期高校網絡輿論導向的主要力量。
第二是加強陜西高校學生對互聯網的正確認識;“互聯網+”的今天,高校網上輿論與高校學生的心理活動息息相關,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制,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網絡輿論引導具有形成網絡話語語境、引導網絡輿情、培養網絡輿論領袖、最大限度地引導輿論。在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時代,輿論領袖是一個具有較高知名度、較高影響力的“傳播樞紐”。通過大學生網絡輿論領袖的引導,高校在網絡上不斷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網絡輿論,運用新媒體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切實引導陜西高校學生樹立正確、明確的網絡輿論認識。
第一,要努力構建網上傳媒的傳播模式,在網上形成一個主動的溝通平臺。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要求,要把新媒體技術應用到工作中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結合得更好。網絡技術革新促進了信息交流的發展,而新媒體也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媒介。微信、微博、官方網站等新媒體作為媒體的傳播性載體,是引導公眾的媒介,要充分利用強大的網絡輿論,建立起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主動搶占互聯網話語交流的主陣地。 大學可以建立具有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的“全傳媒”互動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網絡對話、挖掘學校信息、連接社會信息,不斷拓寬學生視野,拓寬主流思想輿論影響范疇。從不同大學之間的網上輿論構建水平看,利用新媒體加強校內交往,減少師生交往的費用,讓校際交往不再是嚴肅的學術討論,加強學校的趣味性和傳播力,推動大學校內的文化資源逐漸分享,共同構建大學的熱門話題,提高主流話語的號召力,拓寬主流思想意識的傳播領域。
第二,加強對互聯網的綜合整治,把握好網絡輿論的正確方向;我國要進一步強化法治建設,健全網絡法治制度,厘清新聞媒體執法機構的責任,確立新聞媒體的法律法規,使網上的言論和行為得到規范。新媒體平臺要加強對網絡輿論和網絡違反倫理的監督,要加強對虛假新聞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增強其真實性。在新時期,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樹立新時期具有鮮明特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良好的輿論導向。而在互聯網上,應加強陜西高校學生對主流媒體、政府的關注,并在其上形成一種規范的網絡輿論生態。在這一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對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知,加深對當今中國的主要思想觀念的理解,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第一,要對網上民意進行科學的剖析,提高其導向效果。從網絡世界到網絡社會,從技術催化到社會轉型,需要認識到,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物質基礎到上層建筑,從階級對立統一到思想觀念的轉變。作為一種社會性的自覺,它折射出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社會和經濟發展引起的人民的興趣所導向的改變。民意是由一種媒介所驅動的,它能讓一小撮人的觀點以高效率的方式傳達給更多的人。陜西高校要把輿論導向作為指導思想的指引和價值取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立場和輿論導向。互聯網由于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和發散性,使得一些觀點能夠快速地出位,從而博人眼球。大學應本著“文化包容”的心態,利用主流媒體的引導,克服新時期大學生在互聯網思想中表現出的個人困惑和內驅力不足,打破“泛娛樂化”的尷尬局面。要提高對網上民意的科學化、系統性、虛實聯動的導向機制,并利用新媒體的交互化、通俗化等特點,提高對網上民意的科學剖析,使陜西大學生能從基本的參與到深刻的認識,才能在新時期全面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第二,構建互動型的網上民意引導體系,形成思想上的一致。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網絡上的新聞資訊分析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手段,它可以從數據采集與分析的角度,掌握其潛在的特點與演化,并利用模塊化的方法來判斷當前的社會輿情發展趨勢,從而為社會公眾的輿論預警制度完善提供技術支持。陜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關鍵所在,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大學生思想培養的骨干。思想意識工作人員要堅持自己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當民意出現時,要做到有理有據、有節制地發聲,用“有音量”和“有力量”來回應網上的負面言論,提高社會反應的速度和效果。“引”是引導網絡民意的根本,它是針對突發熱點的新聞事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回應,以合理的、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的關注,并引導他們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網絡輿論的核心在于“導”,而“導”則是引導和規范高校輿論導向,要按照學生的民意需要和接受的原則,強化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的制度化。
綜上所述,陜西高校加強對網絡上輿論的引導,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繼承者的客觀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的推動,是促進新時代陜西高校大學生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