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丹 鄧飛
(1.長沙衛生職業學院;2.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也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創新紅色文化的話語體系對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意義重大。
當前新媒體的使用已普及到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各個方面,新媒體作品中的話語表達及其產生的影響力、滲透力、革新力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新媒體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人們在使用新媒體平臺時自發產生的“圈子式”交往格局、“漣漪式”傳播樣態、“鏈條式”的連鎖反應。
新媒體中“圈子式”交往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社會交往,但因其與“流量”密切相關,因此也被稱之為“網絡圈層”,其產生是新媒體傳播方式變革發展的必然結果,只不過與現實交往不同,這種“圈層”交往方式的變化,除了受到一定的社會關系影響之外,還與網絡隱匿性、虛擬性相關,即新媒體促進了話語空間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話題的輿論中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輿論群組和圈子,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中的“輿論領袖”,即“人人都是流量主”。紅色文化在任何時代都應屬于主流文化,要成為主流,就必須要占領網絡陣地,就必須要不斷地加大力量投入,擴大紅色文化“圈層”,在網絡輿論場中“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1],從而掌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紅色文化“圈子”的搭建,有助于促進紅色文化融入網絡思政課教學方式的變革,從而激活紅色文化“流量密碼”。
新媒體中 “漣漪式”傳播樣態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的傳播,但與現實中信息傳播所不同,新媒體的“漣漪式”傳播表現為“同頻傳導,無限裂變”,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的中心點可以成倍數的增長,并持續、不間斷地裂變,相關轉發數、跟帖數、點贊數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超過數百萬,直至將話題推向“輿論熱搜”成為“輿情”,網絡話語能量被無限制的擴大,網絡多元化的話語表達會被消解,從而逐漸轉向為思路一致、語氣相似、傾向性明顯的“話語節奏”。紅色文化要成為網絡健康發展的引領文化,必須要發揮好網絡文化的話語優勢,以更加接近學生的語言表達風格,降低融入網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模糊性,增強紅色文化語言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增進紅色文化的引領力。
新媒體傳播所產生的“鏈條式”連鎖反應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話題內容的連續式延伸傳播,可以稱之為“話題鏈”,即同一個話題可以在不同的節點上進行上持續傳播,形成聚集式、多點位的話題影響力;二是內容生產方式的鏈條化,新媒體平臺構建了一個信息制造無門檻的分享場域,在這個場域之中不存在時空束縛,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對信息進行二次或者多次傳播,每一次傳播都會催生出信息鏈中的結合點,同時每一次的傳播也會構建出新的社交網絡,即“傳播鏈”;三是信息傳播背后所承載的情緒,也是一種傳遞,可以稱之為自媒體“情緒鏈”,即個人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其所傳播的信息往往都是具有一定情緒化的,或開心、或憂郁、或氣氛等等,而這種情緒化的信息通過自媒體圖文、音樂、文字等立體式塑造,往往比現實生活更容易造成情感流動,達到對其他接觸到信息的用戶的情緒暗示,產生情緒的網絡發酵,尤其是當這些參與者在表達相似的情緒時,更容易調動個體積極性并強化情感。借助新媒體的這些優勢,紅色文化如果運用得當,那么便會激發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的活力,并有助于改進網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
紅色文化發起于革命戰爭年代,在我國的建設和改革時期又再次得到了升華。任何實踐活動都必須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任何時期、任何領域、任何行動都必須如此,并持之以恒,新媒體也不例外,“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2],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紅色文化的傳播在本質上也要求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無論新媒體如何變化,科學理論在指導新媒體健康發展、指導紅色文化與網絡思政課教學融合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導向和指引作用,這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責任。紅色文化為網絡思政課提供了豐厚且堅實的實踐基礎,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網絡思政課教學資源,更能有助于彰顯紅色文化的哲學立場和價值追求,同時,也有助于通過紅色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等科學思想。
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與傳統課堂思政課教學有著一定的聯系和區別,兩者都具有政治引導、思想教育、價值傳遞等功能,但是不同的是,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有著特殊的一面,首先是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打破現實與理論之間的隔膜。紅色文化連接著過去,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內容和精神,就必須將過去與現代相連,將一定的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匹配,讓教學內容更契合學生接受心理;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微互動”增強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通過“微體驗”,推進紅色體驗教學與高校思政課系統教學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情境代入感、沉浸感;通過“微視頻”,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即視感;再次,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更具有系統性、評價反饋即時性等特征,借助于新媒體平臺,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更能夠實現課前、課中、課后過程閉環性的管理和實時監測,有助于實現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良性互動。
紅色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是由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故事所構成,為此,在新媒體平臺中,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網絡思政課,還必須要堅持故事敘述原則,“敘事”就是“講故事”,講好紅色文化的故事,才能讓課程更具有故事感,才會讓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知識中產生畫面感。故事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主要方式,是紅色文化最生動的部分,最能吸引人,也最能打動人。在新媒體平臺中,講好故事的話語前提是應該要滿足新媒體受眾心理,同樣,在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中,講好紅色故事的前提就必須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方能將紅色文化在互動中實現有意義的信息交換,也才能將與紅色文化相關的信息給予更充分的表達。同時,在講好紅色文化故事的過程中,還必須要轉變“文風”,表達的方式、內容和話語等要更加“接地氣”,更易于被學生喜歡和接受。
“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因此,建立網絡平臺,強化高校自身對網絡的把控主動權是必然。高校網絡思政課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庫平臺有助于實現“主流主導、多元創新”的格局變革,主流主導即紅色文化的政治屬性始終是首要屬性,多元創新即在紅色文化的主導、引導、調控之下的各類文化創新,激發網絡文化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一方面,要積極利用網絡,廣泛搜集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思政教學資源,并依托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平臺,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將其塑造成人人能夠參與、人人可以使用的資源平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建設思政課網絡教學資源庫。”高校網絡思政課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庫平臺應該是突出“紅色文化”為核心的平臺,更是傳播精準化的平臺,傳播精準化是指根據大學生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方式設計,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關注度和平臺的影響力;這是該平臺與其他主流宣傳平臺的區別所在,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界限,不僅增進了紅色文化的覆蓋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紅色文化價值因此也得到了最深刻而具體的體現;另外一方面,要科學發展平臺,發揮好高校網絡思政課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庫平臺的功能。不僅要發揮好高校政治安全保障功能,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政治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四個自信”,還要發揮好團結教育功能,通過對紅色文化的解讀傳播,構建全體國民的認同,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歸依。[3]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足“實地”和“實際”,加強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創新;構建立體化文化成果供給矩陣。主動做好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對接,積極開展各類紅色文化網絡教學和實踐主題活動,統籌活動、教育、課程等資源;打造“優秀紅色文化思政課”生產基地,發揮基地在推動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統籌協調功能;打造精品化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要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學生喜歡的網絡直播、網絡博文等方式積極宣傳紅色文化,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具體表現在高點擊率、高轉化率、高活躍度三個方面。高點擊率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學生的自愿與自覺性,而學生的自愿與自覺產生于他們的“動機”心理獲得滿足的過程;高轉化率即表明了文化的有用性、價值性;高活躍度來自于高點擊率和高轉化率的雙重疊加,也是學生的獲得感和成就感的價值耦合。
做好優秀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的紅色文化成果供給,還要遵循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借助網絡信息傳播優勢,一方面可以采用“網絡意見領袖”“議程設置”等方式積極營造優勢輿論,開創新的“輿論場”,形成與危機輿論之間的應對,用大量的有理有據的紅色文化實踐作為信息傳播素材,構建起學生喜歡聽、愿意聽、聽得進的紅色文化話語體系。
新媒體的數字技術囊括了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動畫、視頻等素材,有助于增強紅色文化話語傳播的立體性,主要是依托于新媒體的多媒體性、超鏈接性等特征,提高了紅色文化與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的立體的生動形象。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鏈接手段,也從整體上深化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發展歷程的了解,有利于改變傳統以單純的文本形式出現的弊端。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憑借新媒體的“超鏈接”功能,既能夠實現學生在獲得信息“量”上的視覺滿足,又能實現獲得信息“質”的心理滿足。網絡“超鏈接”功能使與紅色文化相關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多的背景資料作為支撐,因此能夠更加凸顯其厚實感、深度感,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的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服務性,提高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使紅色文化傳播更加的“立體、有質感”,這就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在瀏覽相關信息時,形成多維的思維能力,從而有利提高學生的信息閱讀與判斷能力,進而服務于他們的紅色文化認同。
應著力構建包括了控制機制、監測機制、激勵機制、創新機制等內在的各類機制。控制機制是指要實現對內容傳播的把控,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的分析研判,依托“把關人”,根據扁平化、專業化等傳播原則,確保優質內容供應。監測機制是指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力,具體包括注冊人數、點擊率、活躍指數等數據的動態監測,以此為加強和改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方式等提供數據參考,有助于為實現形式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全面的有效傳播奠定基礎。創新機制是指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網絡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開放的內容合作生產模式,嘗試和社會組織、高等院校、文化公司等探索內容生產的新模式。同時要加強H5、VR、專業可視化數據等新技術在傳播模式中的應用,搭建內容和技術融合的新平臺。激勵機制是指要建立網絡運營管理、紅色文化成果生產、網絡數據維護等多梯隊人才隊伍,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工作積極性。
【相關鏈接】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