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鴻雁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主持人話語樣態的多樣性是具有時代特征和意義的,在融媒體時代體現出更加豐富和融合的趨勢,由此誕生了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和豐富多彩的節目。主持人應該抓住融媒體時代的機遇,在節目主持過程中不斷進行語言創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打造出高質量、精彩紛呈的節目,滿足受眾的需求。
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媒體中出現了“媒介融合”的概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再加上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紙質媒體與新媒體呈現出了融合的趨勢,推動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人類的信息傳播翻開了新的篇章。融媒體并不是表面字意理解的那樣簡單,只需將幾個媒體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融媒體,而是各個媒介群體文化特性的融合,從而生產出受眾認可度與接受度都很高的內容產品,滿足受眾的真實需要,構建一種新的傳播生態,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和壁壘。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群體的審美與需求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由原來的單一需求轉變為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進而出現了定制化服務[1]。在泛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依據受眾的需求,傳媒行業將豐富的娛樂元素作為重要的生產目標。隨著融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面臨著轉型與升級的重要考驗。作為各類信息媒體重要的組成部分,主持人也需要重新對自身的角色進行定位,迎接融媒體時代綜合化、創新化帶來的挑戰。通過研究和對概念的梳理,對于主持人話語樣態的定義是:在特定的語境下,主持人為了實現某些目的而開展的語言創作活動,在這種創作活動中表現出的語言風格及表達方法就是話語樣態。特定的語境就是指主持人語言創作的背景,創作用的工具主要包括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創作的依據是節目中的文本語言。
在傳統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節目內容和主持人的話語在錄制及播出時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主持人的話語權比較小。到了融媒體時代,很多媒體都屬于公司、企業或個人,加之互聯網的開放性,很多媒體都是圍繞主持人制作節目,主持人也參與節目的策劃編輯、錄制播出等整個流程和環節,使得主持人成為一檔節目的核心。在這樣的語境下,話語權歸主持人所有,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會受到太大的限制,與傳統媒體相比,主持人的自由表達,說明話語樣態實現了自由化。
在融媒體環境下,很多傳統媒體的主持人都開始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例如APP、微博、微信等,與受眾展開多方的交流互動,從而告別了傳統的電話或信件的聯系方式,使得互動真正做到了零成本與實時,受眾具有更高的節目參與度,有的時候會對節目的進程產生影響。例如,一些競技性節目,最后的結果不在于評委,而在于受眾參與的投票。這樣的即時性互動是由受眾使用平板、個人PC、智能手機等設備來進行的,這又產生了另一個特點就是伴隨性[2]。融媒體時代,受眾能夠在任何時間與地點使用移動終端收聽與收看節目,這種移動性再加上當前人類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對于一檔完整的節目受眾很有可能無法進行始終的關注,而節目中主持人如果所說的語言具有十分緊密的邏輯性,受眾因不能完全聽到而不能深入節目之中。由此可見,主持人的語言和受眾的收看特點一樣,都具有碎片化的樣態。例如,在互聯網十分流行的圖文視頻爆笑節目“笑霸來了”,這檔節目展示出碎片化的話語樣態,節目的每期只有5分鐘左右,類似于短視頻,每期搞笑話題都會有3—4個,但又各自獨立沒有太大的關聯。這種碎片化的話語樣態,主要是為了迎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與特點,尤其是年輕人流動、受眾伴隨的特點,收獲了很多受眾粉絲,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在傳統媒體時代,主持人的觀點與語言通常都是設定好的,其作為正確輿論的引領者,不允許在節目中出現偏差。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是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關系,就是一種線性的傳播關系,是由“我播你聽”構成的,節目播出或傳播什么樣的形式與內容,作為接收的受眾只能接受傳播者的安排,從這個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無論有多少電臺節目與電視頻道節目,受眾也只能遵從傳播者的意志,選擇其中的某個節目,被稱為節目引導。由此可以看出,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與主持人的關系并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能夠發起更多的話題,讓受眾參與討論,然后依據節目的進程進行討論結果的總結,這就與傳統媒體時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這樣的語境下,受眾和主持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動關系,其話語樣態也表現得十分親民。
融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它是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進行傳播。融媒體比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時效性更強,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傳統媒體中的電視、廣播、報刊、雜志都是單一的傳播方式,而融媒體可以將各類媒體整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能夠將各種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實現傳播、內容、資源的融通與互相聯動,對當前的媒體生態環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融媒體內容創作的主體已經不僅限于主持人或播音員,而是讓媒體工作者朝著多元化與平民化的趨勢發展。
當前,以新聞APP、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得到了快速發展,緊跟其后的是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逐漸風行起來。在蜻蜓FM、快手、抖音等平臺,對音視頻只需進行簡單的加工剪輯,就能夠完成一次節目的制作,這就使得信息發布的門檻大幅降低,所有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其短小精悍又形式多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豐富了受眾的精神文化生活[3]。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待有聲語言表達的創作,盡管一些創作的內容在平臺上的表現參差不齊,有很多距離專業水準還很遠,卻讓創作主體越來越多,與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相比,他們距離受眾更近,而且有可能就是受眾自己,所以內容的創作者呈現平民化與多元化的特征。
當今時代,有以快手、抖音、微博等為代表的自媒體,有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等為代表的網絡媒體,有央視總臺及各級衛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它們共同構建了當前的媒體環境,從而實現了海量化的信息傳播,受眾完全能夠按照個人的喜好來選擇相關的內容或節目。這就使融媒體時代的主持人對受眾的喜好和需求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導致話語樣態的多樣性,目的是滿足和適應受眾更多、更高的需求。另外,在融媒體時代進行內容的創作,其主體更加注重語言的輕松活潑、平易近人。需要融媒體的主持人對受眾真正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然后讓話語樣態變得多樣化,以此激發受眾收看節目的積極性與興趣,更加貼近受眾,與他們的距離縮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話語樣態通常都是由話語體式與話語樣式融合而成的。在媒體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融合而成為一體的,由此形成的多種樣態在不同的節目欄目中,在傳播對象、欄目風格、語體、內容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就會又生成豐富多彩的話語樣態[4]。所以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受眾收看節目越來越趨于多樣化與個性化,主持人需要對話語樣態進行不斷的豐富,使得受眾傳播的效果增強,更好地適應媒體市場的變化和發展。
話語樣式通常是指話語的主要形式與基本態勢。依據眾多播音藝術家進行的有聲語言的不斷創作,再通過廣播電視多年的語言實踐,結合多種梳理的藝術風格的語言,話語樣式能夠總結出來四種類型,分別是宣讀式、朗讀式、講解式、談話式。在廣播電視節目中,這四種語言樣式并不是固定使用的,而是依據不同的節目和語境進行有選擇的表達。例如,采取談話式與講解式相融合的話語樣式,這在很多節目中比較常見,如《文化印記》等節目,這類談話式與講解式相結合的節目開頭通常都會有主持人采取講解式話語樣式,通過娓娓道來的話語,向受眾進行講解,讓受眾進行認真細致的品味和慢慢的咀嚼,然后再采取語言隨和親切的談話式方式,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談話,這樣就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有聲語言產生、交流、傳播的基礎就是語境,有了語境,有聲語言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播音主持人會隨著語境的不同而改變播音狀態,或是正規平實、或者是莊重高雅,可以在某一話語樣式的背景下,將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融入其中,由此形成十分豐富、多樣的話語樣態。如果是相同的話語樣式,出于自身表達的需要及依據節目的內容,內容創作主體可以建立不同的話語樣態。例如,講解式的話語樣態,不但能進行正規平實的講解,而且還可以進行莊重高雅的講解,也可以采取休閑自在或靈動通俗的講解[5]。因此,創作者在對內容進行表達時,語境和話語樣式都能夠呈現各式各樣的樣態,兩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融通的關系。
當前,新型的社交媒體正處于快速的發展中,并得到十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例如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這些社交媒體實時交互的特征十分明顯,讓廣大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得到極大的增強。新興社交媒體的流行,為嘉賓、主持人與受眾、播音員之間進行多個互動搭建了交流平臺,可以廣泛地使用話語樣式開展交流。此外,一些媒體設置視頻現場互動、微信公眾號留言、微博連線等互動形式并融入節目之中,采取這樣的受眾與現場嘉賓、場內與場外、多屏互動的互動交流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受眾參與節目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雄辯癥指的是主持人喜歡辯論,主要表現為口若懸河。在融媒體的環境下,所有人都能夠在網絡上發表觀點,為自己和對事物的看法發聲,不再如從前那樣存在重文輕語的心態,流行的是口語至上,自身感覺到語言的力量。在當前的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節目里,真人秀、綜藝娛樂、脫口秀等節目層出不窮,嘉賓和主持人之間聊得滔滔不絕,受眾覺得這樣很熱鬧、好玩,但這種過度的聊,有些接近病態的嫌疑,讓整個社會或業界處于浮躁的狀態之下[6]。任何事物發展都要張弛有度,在這樣的雄辯癥氛圍里,還是需要有一些安靜的節目,讓受眾可以將心沉下來,思考人生,慢慢品味。
新媒體發展得十分迅猛,行業的相關監管目前還沒有完全跟上,使得行業沒有那么高的入門門檻,很多非專業的人士進入了新媒體的行業中。非專業人員普遍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在語言表達、發聲吐字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有一些主持人言不及義、吐字不清、聲音沙啞,就會插科打諢式地進行聊天,似乎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沒有發聲標準要求,語言也沒有了審美的要求。在當今時代,人人都是主播這句話十分有市場。問題在于,如果人人都成了主播,那么這個主播的標準是什么?換個角度看,如果人人都是主播,說明世界上沒有主播,而如果主播存在的話,那么要成為主播就一定要有標準。
融媒體環境也是商業化的環境。當媒體屬于國有的時候,主持人的語言都表現得十分規范,沒有低俗的情況出現,但如果媒體掌握在私有的企業或公司手中,就會散發出十分明顯的商業氣息。有了商業利益的驅動,很多主持人會為了迎合受眾,投其所好,在節目里經常出現一些媚俗的語言。例如,一些十分流行的節目中,會經常出現牛×、綠茶×等十分低俗的語言,這些詞語不應出現在主持的節目中,否則容易引領不良的社會風氣。
提升主持人的思想認知和文化素養,使其對話語有把控能力,這樣就少了雄辯癥,多了思辨之才。在主持節目中,能在十分復雜的情況下看到細枝末節,能夠敏銳地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評估,做到時而引而不發、以靜制動,時而口若懸河,一氣呵成。思想認知的提升能夠讓主持人在節目中張弛有度,進行合適正確的表達,節目質量會因話語的適宜而得到提升。
新媒體起步較晚,在一段時間里對于其主持人的管理沒有行業標準。當前,對于新媒體主持人的行為和語言規范已經開始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例如,對其節目保留時間進行了規定、播音員從業資格證、實名制等等。盡管出臺了政策有利于規范主持人無序的狀態,但還需要建立行業的相關標準。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還是重要的信息傳播者,當前新媒體涵蓋的信息要比傳統媒體多得多,從這個角度出發,新媒體主持人的從業標準不應低于傳統媒體的標準。在融媒體環境下的有聲語言,同樣屬于語言藝術,行業標準的建立,應該有利于這種語言藝術的發揚光大。主持人在主持的節目中,應該正確地表情達意,同時也要服飾質樸、體態大方、形象端莊、舉止文雅、語言暢達、感情真摯、聲音悅耳、語言規范,通過節目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展示語言藝術的民族風采。
當前很多主持人存在素養不夠的情況,在漢語言文學方面的能力不足,修養不夠,只能說出一些網絡流行語,在主持節目現場常常會出現詞窮的窘態。對此,主持人要找到根源,加強漢語言文學方面的修養。主持人文化修養的提升,要從繼承傳統文化開始,擁有漢語言文學深厚的功底,能讓其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建立緊密的邏輯鏈條與流動思維,從詩經到諸子百家,再到唐宋的詩詞歌賦都應該加強學習,漢語言博大精深,會使播音主持水平有很大的躍升。
綜上所述,通過對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話語樣態的多樣性進行深入分析,能讓主持人對話語樣態的多樣性有深入的了解,使其能夠結合自身優勢特點,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綜合素養,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規范使用語言,同時開展創新,不斷豐富話語樣態的多樣化,以更好地適應媒體行業的發展要求,增強節目傳播的效果。